著名華人企業家,臺塑集團董事長,2008年10月15日在美國去世,享年92歲
有“經營之神”稱號的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于美國東部時間10月15日清晨病逝于新澤西州。他的美國之行是為了視察美國臺塑廠的業務。

就今日臺灣產業界而言,營收額最大的集團企業是鴻海而非臺塑;就資產總值而言,國泰金控超越臺塑;而就個人財富而言,國泰集團的蔡宏圖也比王永慶富有。即使如此,從傳統產業到高新科技,企業家們都推崇王永慶為臺灣產業界的“龍頭大佬”。
王永慶于1917年出身臺北郊區的新店農家,學歷只有小學程度。16歲時在家人集資下,在臺灣南部開起一家米店,與兩位弟弟共同經營,其中幺弟王永在后來成為他一生的事業伙伴。40年代末,王永慶轉行經營木材生意,傳聞一度因盜采公有林木惹上麻煩,避走日本。不過,當王永慶成名之后,當年舊識都避談此事,難以證明實情。
王永慶事業的重要轉折出現在1954年。當時臺灣政府獲得美援,要扶植民營企業,其中有一個項目給塑料業。王永慶爭取到這筆補助,開設了臺灣塑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生產PVC塑料的小公司,1957年開始量產,日產4噸,可能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小的PVC塑料廠。當時塑料成品還不普及,臺灣對外出口也不成氣候,臺塑出產的PVC原料常賣不出去。王永慶遂決定自己投入下游產業。他鼓勵員工離職創業,成為臺塑的下游廠,再把原料賣給他們加工出口。
這種不斷向下游與上游擴張的經營哲學,成為“臺塑王國”成長動力。臺塑集團近年來雖然已經擴展到電子、汽車、醫療、生物科技等領域,但是擴張邏輯還是以石化產業為本。王永慶很重視企業的核心價值,認為只追求短期獲利無助于集團長期發展。因此,他不投資金融等與本業無關的產業,他曾說:“不能因為員工要出差,臺塑就去投資旅行社!”
石化屬傳統產業,利潤主來源在于經營管理績效。2007年,臺灣100大企業中,臺塑集團稅后純收益高達2190.77億新臺幣,依然是臺灣獲利最高的集團企業。隸屬于臺塑集團的四家石化公司——臺塑、南亞、臺化以及臺塑石化,股價都不是臺灣股市中最高的,但永遠以穩定而優渥的配股、配息,贏得投資人信賴,被譽為“臺塑四寶”。這種讓企業長期穩定獲利的經營,使王永慶被冠以“經營之神”美譽。
王永慶說:“經營管理要追根究底,一直把單元成本分析到最后一點。我們臺塑就是靠這一點吃飯的。”
王永慶是個工作狂,一直到70多歲還是一周工作七天。一位臺塑集團的退休主管回憶道,王永慶利用周末假日,分別把各關系企業主管找來開午餐會。王永慶記憶力超人,只要主管提出的數字、說法和他掌握的材料有出入或說明不夠深入,他立刻提出質疑。這種“追根究底,把單元成本分析到最后一點”的態度,數十年來一以貫之,也讓集團下各單位主管不敢掉以輕心。
管控成本并非只在現有規模下的思考,更需要擴張性策略。早期,臺塑向下游產業擴張以降低成本;當臺塑坐大之后,王永慶企圖向上游擴張——掌握上游原料以降低成本。這也引爆了這位“經營之神”與政府的沖突,即“六輕事件”。六輕就是臺灣第六座輕油裂解廠。過去臺灣一方面扶植石化產業,另一方面又控制石化產業上游。當臺塑石化王國逐漸坐大,不再滿足于上游產業被官營的中油控制,積極爭取建造自己的輕油裂解廠。一場官營資本與私營資本的斗爭于是展開。1986年至1987年間,臺塑剛提出“六輕計劃”時,臺灣“經濟部”對其效益提出質疑,“敬告”臺塑審慎行事。其真正原因在保障中油。
當時正逢“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改變了戰后全球整個分工體系。這一波全球化方興未艾之際,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也為全球增加了新的生產基地。于是,王永慶選擇“西進”,與大陸洽談在福建海滄建立“石化王國”計劃。在20世紀80年代末大陸的國際處境下,王永慶的投資計劃可謂一大福音;對臺灣而言,王永慶西進,將壓縮臺灣內部產業轉型的時間,也減少了兩岸政治互動的籌碼。
臺灣政府盡全力阻止王永慶登陸。非常戲劇性地,王永慶改變了投資海滄的計劃。到底臺灣方面傳達了什么信息,令王永慶回心轉意?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黃德海的書中曾透露臺灣“制裁”王永慶的方案,包括切斷銀行、股市等金融命脈。但當事人都不曾公開證實。此后,臺灣政府積極幫臺塑找地興建六輕,也造就了今天臺塑在臺灣云林的“石化王國”。臺塑在兩岸的政治角力中,未能如愿西進擴張版圖,但借由全球化、產業出走的風潮,在臺灣大舉擴張“石化王國”版圖。幾年發展下來,臺塑已打敗了官營的中油。
盡管海滄受挫,但王永慶一直未放棄借大陸市場與生產基地將“石化王國”全球化的夢想;臺塑之后,又提出了以寧波為基地的“大乙烯計劃”。但由于種種原因,“大乙烯計劃”一直未能實現,這應該是王永慶生前最大憾事。
在華人世界,王永慶代表著第一代土生土長卻面向世界的企業家,也是少數可以持續帶領企業集團不斷在全球擴張成長的華人企業家。■
作者為臺灣《新新聞》前副總主筆,現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