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于2008年9月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2008年三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3.81(取值范圍在1-9之間),比二季度低0.74點,創2004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與達到近年來最低點的三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走勢相一致。
調查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惡化、國內經濟明顯降溫等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學家對經濟出現趨勢性下滑的憂慮進一步加重(見圖1)。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出口需求增長持續放緩,順差持續降低;國內投資增長從偏快趨于正常;消費需求增長乏力;貨幣信貸增長從“偏快”轉向“略顯偏慢”;經濟迅速降溫,增長預期持續走低。人民幣升值壓力明顯緩解,熱錢流出風險減少;資本市場疲軟,資產價格趨降,通貨膨脹壓力明顯減弱。
經濟學家們的建議是: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保增長”應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綜合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抓住有利因素及時調整和發展;以公平、透明為原則,規范、完善資本市場。在調整過程中穩步推進價格、收入分配、金融和財稅、農村、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體制改革。
當前判斷和未來預期
調查顯示,經濟學家信心指數在二季度基礎上繼續走低。從指數構成看,即期景氣指數(經濟學家對當前總體經濟形勢的判斷得分)為4.08,比二季度低0.72點;預期景氣指數(經濟學家對未來六個月總體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得分)為3.54,比二季度低0.76點,二者均為2004年以來最低值。指數的運行軌跡提示目前經濟可能步入不景氣區間(見圖2)。

隨著經濟增長勢頭的減緩,去年年底,中央的宏觀調控目標還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現在已轉變為“保增長”與“控通脹”。近幾個月來,隨著宏觀調控成效的逐步顯現,通貨膨脹壓力出現緩解跡象,于是,保證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防止出現“硬著陸”風險,逐漸成為當前關注的核心。
——經濟迅速降溫,增長預期持續走低。
調查顯示,認為當前經濟運行“過熱”和“偏熱”的經濟學家比二季度分別降低2個和28個百分點,現在僅為1%和6%,經濟“偏熱”的主張明顯減少。認為經濟運行“正常”的為48%,比二季度高2個百分點;相反,認為“偏冷”的則從二季度的11%提高到32%,大幅提高,還有13%表示“尚難判斷”(見圖3)。

經濟增長預期也持續走低。預測2008年GDP增長超過10%的經濟學家僅占12%,比二季度低24個百分點;平均預測值為9.8%,比二季度低0.2個百分點。預計2009年GDP增長在9%及以下的經濟學家接近半數,為49%。
具體來說,當前經濟學家心中的經濟運行態勢,有如下特征:
一是投資增長趨穩,貨幣信貸增長從“偏快”轉向“略顯偏慢”。調查顯示,67%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正?!保榷径雀?1個百分點;20%認為“過快”,比二季度低19個百分點;還有13%認為“過慢”,比二季度高8個百分點。
對于貨幣信貸增長,62%的經濟學家認為“正?!保榷径雀?個百分點;5%認為“過快”,比二季度低38個百分點;而認為“過慢”的則從二季度的5%提高到33%。與此相聯系,60%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國內流動性過剩壓力將“緩解”。
二是消費需求增長乏力。調查顯示,46%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消費需求“正常”,比二季度低22個百分點;41%認為“不足”,比二季度高21個百分點。對于未來6個月的消費需求,65%的經濟學家認為“持平”,比二季度低6個百分點;29%認為“趨弱”,比二季度高12個百分點。
三是出口需求增長繼續趨緩,順差持續降低。調查顯示,51%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出口需求“正常”,比二季度低7個百分點;47%認為“不足”,比二季度高20個百分點;認為出口需求依然旺盛的僅余2%(見圖4)。
對于未來六個月的走勢,67%認為“順差減少”。相應地,58%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外匯儲備增長速度將“減慢”。
四是資本市場疲軟,資產價格趨降。年初以來,股市價格經歷了大幅震蕩下調。對于股市價格的判斷,相比二季度,認為會繼續下跌的有小幅減少,下降8個百分點,至16%。這部分人大多轉為預期平穩,61%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國內股市價格將“穩定(或小幅波動)”。認為股價將會上升的與二季度相比,基本沒有變化,為23%。(見圖5)
50%的經濟學家認為2009年房地產價格將比2008年“下降”,比二季度高28個百分點,比認為會上升的高近20個百分點。不過經濟學家同時認為,未來發生“房地產信貸危機”的可能性較小,認為“可能性較小”和“不可能”的比重分別為69%和6%。
五是人民幣升值壓力明顯緩解,“熱錢”流出風險趨降。調查顯示,預期未來六個月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基本穩定”的占43%,比二季度驟增27個百分點;預期“升值3%以內”的占38%,與二季度基本持平;而預期升值3%以上的則僅占13%;還有6%預期“貶值”。
人民幣升值壓力特別是來自美元的已經明顯緩解。調查顯示,認為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合適”的達到53%,比二季度高25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最高,其余兩項認為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被“高估”與“低估”的比例分別為32%與15%(見圖6);
雖然來自歐元、英鎊等的升值壓力有所增加,即認為“高估”的分別為47%和44%,比認為“合適”的分別高11和4個百分點,但與二季度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認為日元“合適”的仍高達64%,比二季度高8個百分點。
同時,聯系到國際經濟形勢特別是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狀況和悲觀預期,熱錢流出的風險趨降。調查顯示,15%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一年內熱錢“很有可能”流出,比二季度低3個百分點;30%認為“有一半可能”,比二季度低6個百分點;27%認為“無法判斷”,還有28%認為“不可能”(見圖7)。
——通貨膨脹壓力明顯緩解,2008年結構性通脹特征明顯。
經濟學家預計,2008年CPI同比增長的平均值為6.3%,比二季度低0.9個百分點。而且60%的經濟學家認為,2009年通貨膨脹率會比2008年“下降”。
上述判斷基于對近期通貨膨脹結構性、輸入性特點的認定。調查顯示,64%的經濟學家認為2008年中國會出現“結構性通貨膨脹”,比二季度高8個百分點,比認為會出現“全面通貨膨脹”的高48個百分點。同時,87%的經濟學家認為近期物價漲幅偏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53%認為是“勞動力價格提高較快”。
——世界經濟形勢趨于惡化。
調查顯示,52%的經濟學家認為與2008年相比,2009年世界經濟總體將趨于“惡化”,雖比二季度低17個百分點,但比認為“好轉”的仍高34個百分點。
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顯然還看不出從次貸所引發的危機中擺脫出來的跡象。雖然美國8月公布的二季度經濟增長率明顯高于原先公布的數據,但近七成的經濟學家認為,這并不意味著美國已經基本走出了次貸危機的困難時期。而且,認為會“繼續惡化”的比例明顯增加。
政策建議和改革意見
——“保增長”已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53%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經濟增長下滑”,比認為是“通貨膨脹”的高23個百分點(見圖8)。
同時,62%的經濟學家認為沒有措施同時具有“保增長”和“控通脹”的作用,其中43%認為應優先考慮“保增長”,比認為應優先考慮“控通脹”的高24個百分點。此外,還有38%認為有政策同時具有“保增長”和“控通脹”的作用,主要是指減稅、稅制轉型等以及財政轉移支付、保護和促進中小企業以及銀行業的發展等。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在目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情況下,應及時推出“保增長”的舉措,以保證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持續健康發展。調查顯示,75%認為目前推出“保增長”的政策“時機適當”,比認為“為時過早”和“為時已晚”的分別高56和70個百分點。同時,88%認為“保增長”政策效果的時滯為三個月以上,其中48%認為是“三個-六個月”,40%認為是“六個月以上”。調查表明,經濟學家認為目前“保增長”政策推出正當其時,并需注意政策的時滯效應。
——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注重發揮財政政策作用。
為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人民銀行10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國務院也決定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因此發生重要調整。這與經濟學家對未來政策取向的建議相一致。
調查顯示,認為未來六個月應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的經濟學家分別為45%和32%;只有23%認為應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比二季度低39個百分點(見圖9)。

而對于未來六個月存貸款利率,32%的經濟學家認為應“降低”,比二季度高27個百分點,比認為應“提高”的高15個百分點;51%認為應“不變”。
具體來說,對于目前可以考慮的政策措施,選擇“增加中小企業貸款”的比重最高,達86%;其次是“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補貼”,比重為65%;第三是“取消利息稅”,比重為54%。此外,還有“降低存款準備金率”(48%)、“增加長期投資項目”(38%)、“降低貸款利率”(28%)、“推動股票價格上漲”(25%)和“推動房地產市場復蘇”(15%)等。同時,鑒于目前形勢的需要,經濟學家普遍建議重視發揮財政政策在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的作用,調查顯示,61%的經濟學家建議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在于增加公共事業支出、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
——在調整過程中穩步推進改革。
經濟學家對改革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價格體制改革。經濟學家建議充分利用目前通脹壓力明顯緩解等有利條件,積極推進燃料、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的價格改革,建立起市場為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利用市場的力量推進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
二是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經濟學家建議認真研究此次勞動力價格的上調機理,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勞動收入合理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在社會分配中的比例。同時,依靠強大的財政基礎,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力度,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
三是金融和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吸收美國金融市場動蕩的教訓,注意金融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安全性,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設。財稅體制改革主要是以減輕居民個人和中小企業稅費負擔為核心,推進合理減稅體制的建立和增值稅等的轉型,目的在于近期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長期則在于推進真正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
四是農村改革。經濟學家建議農村改革的重心在于保障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能力,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安全。同時,積極總結一系列農村改革和改革試點的經驗教訓。
五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經濟學家建議,應根據市場、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法規定和落實政府的職能,減少對經濟過度干預,增加政府的透明性,加強監督特別是民意的監督,防止和減少權力尋租等現象?!?/p>
作者供職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