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艱難的平衡
(《財經》2008年第21期“地權回歸”)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針對農村土地問題的決策,離最終解決農村土地問題距離尚遠,但仍不失為一種現實的解決之道。
這種解決辦法就是通過限制各地方政府的征地權,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努力達到政府、土地開發者、土地使用者、集體和農民等相關群體的利益平衡。
但要實現這種平衡,注定是艱難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是征地的主體,壟斷了土地一級市場;另一方面,土地已成為各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土地財政”現象十分普遍。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有強烈的動力,通過種種辦法,限制農民的土地權利,剝奪農民的土地因工業化和城市化產生的收益。
因此,確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同時限制地方政府的征地權,成為必然的選擇。
鑒于目前各地方政府全面的強勢地位,又是土地政策的實際執行者,要達到上述平衡,有待于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臺。
北京 肖舒文
醫療工作者待遇需與風險匹配
(《財經網》10月17日“學者辨析公立醫院改革”)
我是一個基層醫務工作者,在看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后,感覺這套方案還是存在比較明顯的不足。在醫務人員的待遇方面,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中的醫務工作者應等同或高于國家公務員待遇。
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風險比公務員高,因此,建議醫務工作者的待遇應高于公務員,但同時應承擔職業風險所帶來的損失。當然,對這種風險的承擔和待遇的增加的關系應仔細研究,以設計出加權平均后的待遇相當于公務員的待遇水平。
《財經網》網友
不能為解決問題制造更大的麻煩
(《財經》2008年第21期“地產‘熱錢’未停步”)
“政府不會坐視房地產市場崩盤”,這一判斷,可能不僅僅是外資的觀點,更可能是很多房地產商的“共識”。
印證這一判斷的,是近期中央肯定、地方政府積極推行的各種救市措施。對此,必須提醒的是,不能為了解決問題而制造更大的麻煩。
目前國內的房市之“疾”,恰是前幾年市場透支“未來”的結果。通過銀行貸款買地開發,大量資金涌入推高土地價格,高企的土地價格和非理性的市場進一步推高房價,地方政府在獲得大量土地出讓收益的同時,房產業也成為稅收的重要來源。在這樣一個利益鏈條中,城市市民收入水平與房價的嚴重不平衡已成公論。
現在,這個泡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裂壓力。理性的做法,顯然是小心謹慎地“戳破”,盡可能減少泡沫破滅的危害;單純救市則可能造成一個更大的泡沫。
和救市這招險棋相比,地方政府更應考慮的,是如何借房市調整之機讓房價理性回歸,為老百姓謀福利。
合肥 楊杰
“股市不應救”的幾點理由
(《財經網》10月11日“美國‘救市’得與失”)
中國股市根本沒有必須救的必要性。其一,除了少量藍籌股,大多數股票的價格還是明顯處于泡沫中,國家是沒有辦法埋單的。其二,中國股市的市場化改革并沒有完成,而是中途剎車了,特別是發行市場化,不顧長期的行為將來都是要投資者買單的。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的銀行體系和股市基本上是分割的,股市的下滑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非常有限,反而較高的資產價格和資產泡沫必然會導致房價過高,最終買單者就是住房消費者,而且泡沫破滅的可怕性在這次股災中充分體現。
政府救市行為從長期來看,會扭曲市場的功能,結局就是引起一輪一輪的泡沫,在泡沫破滅的過程中消滅普通百姓的財富。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教訓,不能幾年再來一次了,必須要讓股市成為一個長期投資的場所而不是賭場。政府一定要在市場中明確職能,是市場的建設者而不是市場的參與者。
《財經網》網友
警惕“核電復興”的擠壓
(《財經》2008年第21期“核電內陸化”)
在東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在法國(核電占80%)的影響下,均在計劃興建新的核電站,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決定延長已投入使用的核電站壽命。就連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受難國烏克蘭,也計劃在2030年之前新建11座核電站。
在亞洲,日本是核電比例最高的國家(30%),印度也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20座至30座核反應堆。
在美國,核電是正在進行的美國總統大選的焦點之一。
這很可能意味著,未來中國的核電建設,將越來越受到全球范圍“核電復興”浪潮的擠壓。中國將不得不加入全球核能資源的爭奪。保守估計,中國潛在的鈾需求占全球產量的十分之一。
一國選擇能源消費模式,受到該國能源控制力的制約。
在目前的格局下,中國要想穩定獲得國際鈾礦供應,面臨多方面的掣肘。另外,中國急速擴張的核電建設,將大大刺激鈾礦的需求并提升其價格,再次上演“中國買什么,什么就貴”。
北京 程默
根源在于壟斷
(《財經》2008年第21期“鐵路多元經營亂賬”)
各個鐵路局段,把持著鐵路主業之外其他的多元經營企業的人事權和經營的許可,代價是主業隨意侵占多經企業的資產和收入。換句話說,我給你經營的許可,你就要給予相應的報答。
在沒有其他競爭者的情況下,要想多經和主業分離,一來從業人員無動力,二來上級主管部門也無動力。在既得利益者的眼里,不改,不麻煩而有利益;改動,則麻煩又有損失。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筆賬如何算得清楚?分離又如何能完成?
不只是鐵路多元經營亂賬,多年來,“鐵老大”的地位無人能撼動,鐵路系統作為一個服務性行業其總體服務態度和水平如何,也有目共睹。
如果拿鐵路行業和競爭比較放開比較充分的汽車、民航等其他運輸類相比(更不用說其他服務行業),高下立判。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根源就是壟斷,缺乏競爭。
北京 董學
金融創新勿忘加強監管
(《財經網》11月8日“大蕭條會卷土重來嗎?”)
美國的金融創新確實帶給了美國前幾年的高增長,可是華爾街在金融創新的同時,卻沒有創造出能夠有效控制風險的制度和規定。這就好比發明了一輛時速1000公里的汽車,卻忘了發明有效的制動裝置。這也給中國的金融創新帶來啟示,在金融創新的同時,要加強監管和制度的規范。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