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確實防止通貨膨脹率在較長時間居高不下甚至在目前水平上繼續上升,那么繼續實行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就是必然的。這里沒有用從緊的貨幣政策的說法,是考慮到擴大財政支出救災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些話可能意思不清楚。
從控制通貨膨脹的角度考慮,抑制總需求是關鍵,也可以說兩者是一件事情。考慮到出口和貿易順差的情況,目前控制總需求主要是控制內需,也就是控制投資和消費的名義總支出。在這個前提下,增加救災和災后重建支出必須壓縮其他的社會支出。
具體到財政支出,一個辦法是加稅,用增加的稅收作為救災開支。考慮到加稅可能同時抑制稅收負擔者的消費和儲蓄,增加的稅收還要比救災開支大一些才能保持總需求不變。這個效果和直接社會捐助的效果一樣。另一個辦法是壓縮其他財政開支,將壓出來的錢用于救災開支。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在不加稅的前提下增加財政總支出,那就是擴大總需求,這樣的財政政策實際上就是擴張的貨幣政策。從總需求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是清楚的,只是在涉及貨幣政策和財政這些詞語時有一些歧義。如果從更廣義貨幣的角度看,擴大財政赤字或者減小財政盈余的財政政策本身,就是擴大貨幣供給的政策。如果是擴大財政赤字,就要增加國債發行,而國債和銀行定期存款幾乎是等價的,兩者的貨幣功能難分高下。所以增加國債幾乎等價于增加貨幣供給。如果是將本來可能的財政盈余拿出來用于救災,效果也一樣,因為財政盈余可以用來還債。
壓縮其他財政開支的具體內容還涉及另外一些問題。壓縮財政的投資性支出確實有壓縮總需求的效果,但是在國民收入分配方面的效果和加稅差不多。這是因為,財政投資性支出增加了,將來的國有資產多了,可以少收稅,反之未來的消費者要多交稅。這樣說沒有考慮財政投資和民間投資的效率問題。如果是在保持政府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壓縮財政的消費性支出,那就對政府雇員以外的消費者沒有影響。壓縮國有企業的同類開支也一樣。這樣的壓縮開支,具有國民收入分配調整的效果。
當然,這樣的政府開支對其他人來說是浪費,不論有沒有自然災害都應當壓縮。不過,如行政管理費這樣的開支,在過去幾年猛烈增長,沒有災害可以從緩壓縮,有了災害就可以考慮從快壓縮,遭遇的抵制應當會小一些。
單從控制當前總需求的角度考慮,更明確的提法應當是,在不擴大財政總支出的前提下增加財政的救災支出。這不是說救災支出的增加要以壓縮其他開支為前提,其他開支壓不下來就減少救災支出。救災當然要做到合理合情,如果其他財政開支實在壓不下來,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也只好增加赤字或者減少財政盈余來救災。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貨幣政策就應當更緊一些,才能抑制總需求。
以傾斜的銀行信貸政策來支持救災是最糟糕的選擇。如果需要銀行支持救災,可以直接向銀行加稅,拿這個錢去救災,也是親兄弟明算賬的意思。過去的銀行信貸,有些分不清楚商業功能和財政功能,引起了很多麻煩。
這樣的事情,簡單看起來又能辦事又不要財政花錢,其實最后財政往往要花更多的錢。到了報虧損的時候,政策性虧損是個大口袋,什么都可以往里裝。你要他幫你一陣子,他可能賴你一輩子。■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