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燃料生產和國際貿易障礙,已然成為影響糧價高企的重要因素,糧價背后更多體現的是大國之間博弈的結果

一場真正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嚴峻的局勢甚至迫使世界各國必須開始群策群力嚴肅應對。6月3日至5日,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部長級官員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的官員齊聚羅馬,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倡議發起的“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上共商對策,規模空前。
與會者均對當前世界糧食危機憂心忡忡,認為如果食品問題不能盡快解決,可能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大農業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率,以及擴大國際合作和貿易,這是各國政要達成的共識。而在發展生物能源方面,分歧依然很大。
乙醇之爭和“多哈”停滯
會議氣氛異常熱烈,利益相關者唇槍舌劍,直奔主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矛頭直指生物能源。他們認為,部分國家政府對乙醇等生物燃料的補貼及其他激勵措施,是近期食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把全世界的糧食全部用來制造生物能源,也僅僅能夠滿足11%的能源需求?!庇《绒r業部長沙拉德帕瓦爾(Sharad Pawar)認為,全球必須重新審視生物能源政策,即使需要繼續發展,也要建立在利用荒地、消耗非糧食作物或農產品廢棄物的基礎上。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雅克迪烏夫(Jacques Diouf),更直接譴責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扭曲了貿易,而且錯誤地選擇了優先發展對象。
美國和歐盟等生物燃料大國對此并不接受。
美國農業部長埃德謝弗(Ed Schafer)稱,全球食品價格今年可能上漲超過40%,但其中生物燃料推動因素“可能只占到2%至3%”,他認為,食品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是能源成本的上升以及食品需求的提高。
由此看來,盡管面臨眾多質疑,發達國家似乎無意停止其生物能源方面的進程。
國際糧價高企的另一個背景,是多哈回合談判進程的停滯,這使得全球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難以有效發揮。目前,多哈回合爭論的焦點仍然集中于農業協定方面。
有專家指出,農業、非農市場準入、服務等談判相互關聯,一國在弱勢領域放開的程度,取決于它在強勢方面獲取的利益。農業協定是最困難的,但只要農業談成,其他談判即便尚未達成協議,也會很快完成。
美國商務部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Carlos M. Gutierrez)5月15日在北京稱,多哈回合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重大的一次貿易談判,美國的立場非常堅定,將做出一切努力推進多哈談判取得進展,而“美國的《農業法案》與多哈回合無關”。
然而,《農業法案》可能正是美國支持多哈回合框架協議的最大障礙。即將出臺的《農業法案》將對美國農業提供總額達2900億美元的補貼。而此法案一旦出臺,即便多哈回合達成初步協定,美國更改國內立法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如果多哈回合農業協定中有規定與《農業法案》抵觸,美國幾乎只能不支持這個協定。
實際上,時間變得非常緊迫,如果在今年年底前不能達成協議,即將來臨的美國大選和歐洲選舉,將使多哈回合至少推延到2010年。如果多哈回合不能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更加猖獗。
這種局面,顯然無助于擺脫全球糧食安全困境。

誰動了糧價
對于可見的未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并不樂觀。他們在5月29日發布的《農業展望》中預測,雖然未來農產品價格可能在高位上有所緩和,但仍將維持在過去十年的中值以上。其原因可能包括生物燃料的興盛,燃料價格增加導致農作物生產和運輸成本增加,以及在較富裕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收入增長而導致食物需求增加等。
亞洲開發銀行近期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影響世界范圍內糧價高漲的因素主要包括:天氣不利造成一些重要糧食生產國減產,如去年澳大利亞小麥減產和越南大米減產;美元對亞洲出口國家貨幣普遍貶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糧食產品價格上升;為防范糧食短缺,許多國家增加糧食儲備;作為預防措施,一些國家采取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的政策;能源價格上漲,使得農業所依賴的化肥、燃油和電力價格上升;生物燃料政策在各國的廣泛使用,令每年有1億噸糧食被用來生產生物能源;大片農田被城市和工業發展所占用;一些國家農業政策不利,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事實上,供需兩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深刻影響了糧價。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羅馬發表談話稱,要想解決需求增長所帶來的糧食危機,全球糧食產量到2030年時要提高50%才行。
糧農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新聞官吉勒希澤爾(Gilles Hirzel)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則把糧食危機的成因劃分為長期的結構性危機和短期的經濟狀況變動影響。
“長期結構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各國政府、國際機構以及國際資金沒有給予農業足夠的重視,這是糧食危機形成的大環境。在過去十年中,國際社會用于發展農業的公共援助削減了50%。此外,很多國家的政府,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其農業方面的投入在國家財政預算中所占比例非常小?!毕蔂柗Q。
他表示,“不可否認,某些國家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2003年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舉行的峰會上,一些非洲國家決定將農業投入在其國家財政預算中所占的比重從5%提高到10%,但當考慮到這些國家中有70%到80%的農業人口時,就知道這些努力還是不夠的。”
回顧2007年以來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情況,希澤爾認為,這主要是受到某些短期經濟狀況變動的影響。
“全球變暖引發的氣候危機,使得澳大利亞、美國、烏克蘭這些產糧國減少了糧食的供應量;新興經濟體,諸如中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飲食結構也開始出現調整,肉類被更多地消費,這也就意味著飼料需求的增加,進而影響糧食需求;與此同時,石油價格的上漲,也使得運輸和種植成本增加。
“另外,世界糧食儲量的降低和經合組織成員國削減了農產品補貼,這些因素也會對糧價的飆升產生影響?!?/p>
希澤爾認為,如果單純從糧食供應來看,2007年糧食供應中受到某些不確定因素,諸如氣候異常和地區沖突影響較為明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2008年的糧食收成前景不錯,糧價有望小幅下跌?!钡蔂栆喾Q,糧食價格不太可能回到原來的低位。

應對之策
供需面變得更加緊張,不但拉升糧食價格,而且增加其波動性,更易于受到投機行為的影響。雖然大的格局難以很快改變,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解決問題,是各國的當務之急。
“如果不對當前形勢果斷地采取措施,人口增長、氣候變遷和商品期貨投機行為等負面因素將會令形勢變得更加危險?!钡蠟醴蚍Q。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其報告中,再度敦促各國重新考慮糧價飛漲時期的生物能源政策,并希望各國增加對農業研究的投資。
希澤爾呼吁,糧食危機首先是各個國家層面的問題,各國政府應加大農業方面的投資,使得農業生產者,尤其是最貧窮的生產者,能夠更容易的獲得化肥、改善播種、使用比較簡單易行的農業水利技術,方便農產品的儲存、鼓勵私人投資者對小型糧食加工轉化點進行投資,加強農業研究和農業技術培訓。
此外,還要使農業生產者能夠得到信貸,而要得到信貸,首先要穩定糧食價格。因此,一定要在國際貿易上采取措施穩定糧價。
希澤爾稱,加強農業投入是一個深入滲透的工作,要使這樣的投入深入到每一個小的村子。項目的規模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尋求符合和針對小農業生產者的投資項目同樣意義重大。
此外,加強國際間農業培訓的合作,可以借鑒目前的一些城市和城市間的合作、省和省之間的合作,還有一些國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合作,比如中國和尼日利亞的合作。這些小范圍交流合作的成本相對較低,對那些最貧困的農業生產者卻十分有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告訴《財經》記者,對于相對貧困的人來說,食品漲價是個非常緊急的問題,這時限制出口和管制價格作為緊急應對之策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長期來看,如果食品價格上升成為一種趨勢的話,那就需要一個基本的收入再分配體系,現在各國雖然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體系,但仍需要進一步改進。
另外,要解決糧食問題,最關鍵的仍在于市場激勵,必須讓價格真正的漲上去,才能真正有投資的動力,以提高農業的產出和生產效率。應該讓價格漲到合理位置,在這一過程中,尋求解決辦法,應通過轉移支付而不是價格管制來解決糧食問題。
在他看來,食品與能源在供給方面略有不同,一旦出現價格信號,農產品在供給方面會做出非常快的反應。
潘基文認為,解決當前糧食問題,應加大國際糧食援助,各國政府通過食品券或現金支付補貼弱勢群體;增加營養改良方面的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刺激小農生產,確保小農戶獲得種子、化肥等必要投入品;調整貿易和稅收政策,減少出口限制,降低進口關稅,使農產品自由流動;靈活應對食品漲價帶來的通脹問題,適時調整宏觀政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