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中國需制定科學的長期增長計劃
“持續增長與包容性發展戰略”報告發布會
2008年5月30日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認為,“二戰”以后,全世界僅有13個經濟體成功實現了至少連續25年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7%的發展。雖然并不存在實現持續增長的“靈丹妙藥”,但具有啟發意義的是,這13個經濟體至少在五個方面具有共同點,即充分利用了世界經濟發展成果,保持了宏觀經濟穩定,實現了高儲蓄和高投資,由市場配置資源,以及擁有得力、可信和有能力的政府。其中,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九個經濟體來自亞洲,它們不僅得益于以上五方面,還從外商直接投資、知識轉移及資源流動中獲益甚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中國早期的改革,由“三駕馬車”拉動: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代表的農村改革;對外開放中外資的引入和外貿的發展;面向消費品生產的微觀放活。這些改革成功地推動了中國經濟過去若干年持續快速的增長。
周小川表示,在未來經濟增長問題上,中國正面臨新的挑戰,包括金融體系、城市化、環境、貿易、社會議題(人口、教育、衛生)等問題。例如,改革開放初期關于自由貿易的爭論集中于中國開放市場是否會受到發達國家工業制成品的沖擊。但現在,當中國的工業制成品已具有比較優勢,且中國也已成為制造業大國時,大宗商品價格卻上漲很快,使得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很大的成本壓力。中國要應對這些挑戰,就必須在新的形勢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增長計劃,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宏觀
OECD國家預計低增長高通脹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8年
“經濟展望報告”
2008年6月4日
OECD國家真實GDP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2.7%,下降至今年的1.8%,明年為 1.7%;通脹將從去年的2.2%,上升到今年的3.0%,明年降為2.1%。美國經濟在2008年將停滯,隨后在房地產市場調整結束、信貸條件正常化和貨幣政策效果減弱之后,重新企穩。
金融市場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很難衡量,金融市場動蕩可能已經度過了最惡劣的時期,但是離結束還很遠。從財政政策來看,美國正在施行短期的減稅,OECD國家也開始采取刺激性措施。但總體來看,這些刺激都比較弱。面對通脹壓力,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得不被緊縮的貨幣政策所抵消。
政策
資產價格與通貨膨脹關系復雜
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 李強
社科院論文“資產價格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特征事實的研究”
2008年6月2日
世界范圍內長期的低通脹使得人們產生了一種“貨幣供給和通脹的關系已經隔絕”的幻覺,這導致各國中央銀行在低通貨膨脹時期釋放出了大量的貨幣,這些貨幣進入資產市場并導致資產價格膨脹。但這最終會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通貨膨脹。
當中央銀行為了對付通脹而緊縮貨幣時,資產價格有可能下跌并引起需求疲軟,這時貨幣政策又會面臨通貨膨脹上升和資產價格下降的困境。在中國,隨著近年來資產價格的膨脹,貨幣供給結構和貨幣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貨幣需求從財富儲藏領域向商品交易和資產交易轉換。分析顯示,正是這種變化而非傳統的財富效應,使得資產價格膨脹向通貨膨脹傳遞。總之,資產價格與通貨膨脹間關系日益復雜,貨幣供給量增加并不意味著通脹一定會發生,貨幣緊縮也不一定會導致通脹降低。
金融
資本監管制約信貸擴張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蔡允革
“資本監管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影響的實證研究”
《中國金融》2008年第10期
2004年中國銀監會實施《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后,監管當局的最低資本監管要求已經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形成一定的約束作用,特別是對資本不足的銀行,其貸款的增長速度與資本不足的程度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負相關,而且顯著水平逐年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2004年至2007年中國GDP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長,而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率卻分別比2003年下降7.13、8.69、6.78和5.02個百分點的現象。但分析顯示,存款增長率目前還是影響商業銀行貸款擴張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引發的政策建議是:一,進一步強化對資本不足銀行的懲罰措施,使資本監管成為約束商業銀行信貸快速擴張,促使商業銀行轉變業務增長模式的有效外部約束;二,充分利用目前有利的經濟環境,督促商業銀行盡快實現資本充足率達標;三,進一步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減輕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