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周期正回歸正常狀態,這將持續6個至9個月時間,對于既有資金又具智慧的人來說,這將是以較低價格收購資產的良機
“近期我們在籌集資金和交易方面都十分活躍。在經濟周期的低谷,凱雷抓住了獲利的時機,投資者在今后幾年將會看到結果。”5月19日晚,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下稱凱雷)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David M. Rubenstein)在北京接受《財經·金融實務》記者采訪時,似乎已經確信收購的機會又來了。
“我們已近谷底。”魯賓斯坦稱,次貸危機最糟的時刻過去了。盡管仍有一些金融機構會遭受額外的損失,但預計今年年底美國經濟將重拾升勢,加快速度增長,PE周期也將回歸正常狀態,這將持續6至9個月時間,對于既有資金又具智慧的人來說,這將是以較低價格收購資產的良機。

最佳時機
最近三個月,凱雷在全球進行了一系列大手筆的投融資活動,投資總額約76億美元,籌資18億美元。
在5月的短短兩周內,凱雷操作了四項交易。5月20日,收購北美交通設備運營商ITS Technologies Logistics的控股股權。5月16日,收購博思艾倫咨詢公司的美國政府咨詢業務。5月9日,收購希臘一家企業73.54%的股權。5月8日,協同另一私人股權公司JMI Equity,收購加拿大采礦解決方案公司Gemcom Software。
其中,以25.4億美元收購博思艾倫的美國政府咨詢業務,為凱雷今年以來的最大宗私人股權交易。魯賓斯坦稱,這表明即使在低潮中,凱雷依然保持活躍。
去年12月,凱雷以63億美元收購了護理中心經營商Manor Care Inc.。
次貸危機去年夏季擴散以來,PE公司雖然沒有對次級債直接投資,但由于許多投資運用了杠桿收購,其所需的銀行貸款收縮后,PE資金吃緊。
根據倫敦私人股權基金研究機構Private Equity Intelligence的報告,投資銀行出售給PE公司的3000億美元的債務融資,在去年夏天次貸發生之時凍結。
在今年3月在慕尼黑舉行的PE行業大會上,PE公司表示在目前銀行信貸緊縮的環境下,他們正在尋求主權財富基金、對沖基金、養老金等融資來源。
魯賓斯坦告訴《財經·金融實務》記者,從2007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整體經濟增長的放緩,PE行業交易活動縮減,與往年相比幾乎沒有什么交易項目披露。而近期,這個行業正步入恢復的軌道,即使在受到危機沖擊的美國,投資活動趨于活躍。
然而,也有謹慎的分析師認為,次貸危機遠未見底。去年第一個預計花旗銀行減記的分析師Meredith Whitney,5月21日在彭博電視上表示:“到2009年底,還將有1700億美元的次貸相關減記。到2010年,金融機構的債務減記將超出原先預計的60%。”
凱雷由1987年成立時的一家專門從事收購的私人股權公司,正在雄心勃勃地開展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有批評者認為,這種業務模式更像是涵蓋一切的投資銀行,凱雷是在打造“第二個高盛”。
魯賓斯坦為凱雷的多元化投資作出辯護:“我們的經營模式不應該依賴一種業務,多元化的投資使得我們洞悉投資領域的各種機會。”
魯賓斯坦告訴《財經·金融實務》記者,凱雷正在努力減少對于收購業務的依賴,而擴大杠桿融資和房地產業務。“我們希望在2012年之前,建立一個更為平衡的投資組合,即減少收購業務,加大杠桿融資、房地產及創投基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重。”
他補充說:“我不想貶低我們收購業務的貢獻,在過去的20年,這部分主營業務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目前仍是基金投資中最大的利潤來源。”
在過去的20年,凱雷已經在774宗交易中投資了430億美元的股本,收購總價值達2300億美元,平均年度回報率超過30%。
同時,凱雷也準備將至少一半的資金投向美國以外的國際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魯賓斯坦稱:“今后幾年,我們將大幅增加對亞洲、中東、巴西等地的投資。”
調整中國策略
凱雷在中國市場的投資,主要通過旗下的三只亞洲基金,即凱雷亞洲基金(25.5億美元)、凱雷亞洲增長基金(10億美元)和凱雷亞洲房地產基金(4.1億美元)。這三只基金分別關注一定規模的企業、成長性的民營企業以及物業,至今主要投資項目超過30個。其中包括太平洋保險、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揚州誠得鋼管、攜程旅行網、分眾傳媒等。
目前,外資PE擅長的杠桿收購股權在中國仍存障礙。凱雷也逐步調整其在華操作方法:由控股轉為參股,先做少數股東再逐步增持;轉向民營企業,減少涉足國有企業。2006年6月設立的凱雷亞洲增長基金Ⅲ重點投資民營企業,目前投資的21個項目中,一半以上為中國的民營企業。
凱雷收購徐工機械一案已歷時三年,仍在等待批復。凱雷于去年10月與徐工機械重新簽訂協議,并作出了重大改變:凱雷收購比例由原來的85%降低至45%,收購以后控制權仍由中方掌握。
“我們現在仍在努力,希望能夠完成這項交易。”魯賓斯坦稱,“一些被否決的交易,通常是監管部門出臺了一個新的讓人無法預料的規定。”不過,他仍然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對于外資PE公司是相當開放的。
2006年8月,就在徐工案尚在拉鋸之時,中國商務部等六部委出臺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新規在認同“股權收購”這一方式的同時,提出了“重點行業”及“反壟斷審查”等審核手段。
“在中國做投資項目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并要懂得創新變通,因為好的交易不容易找到并獲得監管者的批準。”魯賓斯坦坦言。
凱雷已在中國建起了全部為華人的30人投資團隊,好的項目他們自然不愿輕易放棄。現在,魯賓斯坦每年至少來華四次。在他看來,中國也許是凱雷在美國之外最重要的單一市場。他提出,凱雷將大幅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以在中國達到類似于其他地方那樣高的投資回報。“隨著我們的融資能力和資源更多地為人所知,我們的交易項目將會增加。”
現在,全球頂尖的PE公司均為美國公司,魯賓斯坦相信,十年后將有一半為非美國公司。“未來十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私人股權投資市場。”
管理能力改良
此前有消息稱,凱雷在尋找繼承人,接替由三位創始人組成的“三駕馬車”。魯賓斯坦向《財經·金融實務》透露,凱雷確實在醞釀選擇繼承人的事,但創始人目前都沒有退休的計劃。“目前我們在公司內部已經找到了幾個具備潛在素質的合適人選。下任是由一人、兩人還是三人繼承,還沒有確定。”
魯賓斯坦表示,凱雷設立投資管理委員會(operating committee),目的就是讓最優秀的年輕專業人士參與公司的管理,投資管理委員會直接向三位創始人匯報工作。另外,凱雷也給一些基金的主管以更大的管理職責。
魯賓斯坦認為,隨著公司員工數目的擴大,委員會的設立能夠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PE公司傳統上都是從交易和投資出身的人創立或領導,因此PE公司也許不像同樣規模、同樣市值的其他公司那樣精于管理、高效運作,一部分原因是,最好的PE專才更希望做業務,而不是管理。”
然而,“三駕馬車”的經營結構運行依舊,魯賓斯坦率領投資者團隊在全球募集資金并尋找投資項目,德安東尼羅(Daniel A. D’Aniello)負責公司的運營,而康威(William E. Conway)則是投資交易的最后拍板者。
凱雷在2003年引入前IBM董事長郭士納(Louis V. Gerstner)出任凱雷主席,他同時是管理委員會主席,為公司創始人提供管理方面的建議,但是其作用仍在三位創始人之下。■
資料
凱雷最近三個月主要動態
投資:
5月20日,收購北美的交通設備運營商ITS Technologies Logistics的控股股權;
5月16日,以25.4億美元收購博思艾倫 (Booz Allen) 咨詢公司的美國政府咨詢業務的股權;
5月9日,通過雅典證券交易所的多宗大手交易以每股19歐元的價格收購Neochimiki L.V. Lavrentiadis S.A.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mpany 73.54%的股權; 同意收購日本液晶顯示器玻璃基板(LCD玻璃)制造商NH Techno Glass的控股股權;
5月8日,協同私人股權公司JMI Equity,以1.8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的采礦解決方案公司Gemcom Software;
4月9日,以6.8億美元收購美國的麥迪遜大街600,000平方英尺的寫字樓和零售大樓;
3月25日,以11億歐元的股權投資,收購法國電信公司Numericable和Completel的37.8%股權。
籌資:
4月21日,完成4.5億美元的擔保貸款憑證(CLO)基金的籌資;
3月12日,旗下CSPI基金籌資13.5億美元。
本刊記者根據凱雷集團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