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億美元的華平十號基金,將在未來二至三年完成投資,投資中國的比例沒有具體限制,估計會有數十億美元

在次貸危機最濃重的陰云中,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下稱華平)在為新的投資機會做準備。
5月22日,華平聯席總裁紀杰(Charles R. Kaye)在北京向《財經·金融實務》記者透露,華平新近籌集了150億美元的基金,這筆融資的50%來自美國以外的投資者,投資將在未來二至三年完成,“投資中國的比例沒有具體限制,估計會有數十億美元。”
4月22日,這家老牌美國私人股權投資(PE)公司正式宣布完成了150億美元的華平十號基金募集。這是華平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融資,而且,這項融資始自次貸危機開始蔓延的2007年8月。
危機中的融資
自1971年以來,華平已募集12只私募股權基金,集團管理的資產總額超過350億美元。華平十號基金的投資方包括華平一些長期穩定的投資方,如華盛頓州退休基金、通用電氣資產管理公司等。也有新來者進行了首次投資,包括美國得州大學退休金和教師退休基金等,還有來自歐洲、中東、日本等地的投資者。紀杰稱,個別中國私人投資者也參與其中,不過投資所占比例很小。
“雖然外部環境不佳,但是我們的一些長期投資人平均增加了40%的投資,達到了總融資額的三分之二。”紀杰認為,投資人能夠繼續出資,緣于華平的持續盈利能力。
“投資人給我們1美元,我們能夠為他創造3美元的盈利。這對長期投資者極有吸引力。”
紀杰稱,華平返還投資人的平均年凈回報率為20%,是投資人資本投入的三倍,在全球所有的PE公司排名中位居前25位。
雖然這個回報率不算特別耀眼,不過紀杰稱,從整個美國私募股權產業來看,華平的投資額為全行業的3%,但返回給投資人的現金流則占了行業的7%-8%。在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華平的投資回報率超過40%,而且很多投資還很“年輕”,只有幾年時間,未來回報增長仍有潛力。
次貸危機以來,全球杠桿收購(LBO)金額大大降低,成交的項目屈指可數,百仕通的股價下跌了50%。
華平負責北亞投資業務的董事總經理孫強認為,在這種市場陰霾彌漫的情況下,華平能夠融到目前為止全球第四大的基金,其主要原因是華平與很多競爭對手不同,很少做大型的杠桿收購,其投資重點是高速增長的企業的少數股權。在目前的形勢下,華平的競爭對手也不得不向這種方法轉移,這成為PE行業的新趨勢。
對此,紀杰表示:“對于一些私募股權公司,這次危機造成了一部分‘自我定位危機’(identify crisis,意指當事人對自己的位置找不到感覺了),大部分的PE公司在危機后不得不減少大型收購交易,而華平本身就是從風險投資發展起來的,LBO一貫不是我們投資組合中的重點。”自創立以來,華平的組合中,風險投資以及幫助成長中企業的投資占了三分之二,其它為收購和資本重組。
次貸危機后,公共股權中的私募投資(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PIPE)之類交易逐漸增加。今年3月,華平注資全球最大的債券保險及資產管理公司MBIA,采取的即是PIPE方式。MBIA主要從事政府債券、結構性債券的保險業務。次貸危機擴散后,MBIA的市值損失了一半,華平作為主要投資人以每股14美元的價格,出資8億美元幫助它充足資本金并進行業務重組。此前,華平以每股14美元的價格已經收購了3億美元MBIA普通股。

紀杰認為這筆投資十分值得。“對我們來說,MBIA的業務十分有吸引力,這是一項保險業務,公司在短期不會倒閉。”
華平此前也有充當“白衣騎士”的先例。上世紀80年代,華平重組梅隆銀行(Mellon Bank),注資1.58億美元,最終獲取了14.7億美元的回報。
中國機會
華平至今已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對于剛籌集的十號基金,華平沒有設定投資中國的具體比例。
孫強認為,由于華平建立了全球利益一體的投資決策原則,相互協調較好,國外的專業人士能為華平在中國的投資提供幫助。本地的投資專業人士與管理委員會中負責有關領域的執行董事從一開始就會列舉項目的優點與風險,再看風險是否可以解決,到最后就自然得出是否投資的結論。
他慶幸的是,華平也是惟一的最高決策人在亞洲居住了五年以上的全球前十位的PE公司,對中國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決策能夠比較靈活,比如當時要約收購哈藥集團(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64),在沒簽署合同的情況下要先往交易所打入6000萬元,其他PE公司一般無法做到。
孫強說,在入股比例上華平也比較靈活。大部分的PE公司都是做LBO,要控股要占大股權。華平在項目開始時,如果找到了好的管理團隊,哪怕入股5%、10%都可以。“我們的起點是幫助你,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讓這些好公司的人一下子轉讓控股權不太可能,所以我們就從小的做起。”孫強認為其他外資PE還不太容易改變其想法。
對于中國外資并購、紅籌公司海外上市等政策的變化,孫強表示:“對我們最大的要求就是適應力要強,要靈活。”
在紅籌公司海外上市受阻的情況下,他認為,投資機會不一定是在IPO之前,已經上市的公司也可以繼續投資,很多互聯網公司是在上市后大漲的,華平投資的圣元國際在美國的場外市場交易,這類公司也需要后續投資。

搶進新興市場
華平較早涉足國際市場,并擁有發展國際業務的傳統。1994年,紀杰就著手在香港和中國內地設立辦事處,從1994年到1999年他居住在亞洲,是華平亞洲投資業務的創始人。
紀杰稱:“在新興市場,我們在過去幾年的盈利達50億美元,而這一切得益于華平早前就進入這個市場。”
與許多基金成立單獨的亞洲基金不同,華平并沒有區域性的基金,只在一只大基金下進行投資,全球各地的60位合伙人都在這只基金中出資。
紀杰告訴《財經·金融實務》記者:“我們的經營方式是一個整體的全球合伙制。華平的合伙人在每筆基金中都投入了自己的錢,使得合伙人的經濟利益與基金的投資表現直接掛鉤。基金中的前五位投資人中有一個是我們的合伙人。但是,最大的投資人的投資也不會超過10%。”
華平也不設立投資委員會,投資決策由地區的專業投資人士和該地區的執行董事共同承擔。華平只有一個執行管理委員會,由公司的15位高層組成,負責協調在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活動。
紀杰說:“由于華平的規模比較小,我們是讓一線的投資人士與執行管理委員會中有關行業的高層來共同作投資的決策。”因此,一線的投資人士身負決策的壓力。
一位美國PE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種不設投資委員會的決策方式效率確實比較高,但是在PE行業中并不普遍。”
華平目前擁有160名投資專業人士,一半在美國之外,其中在中國有30位專業人士。■
本刊記者陳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
背景資料
華平在中國的幾個經典投資案例包含國美電器、哈藥股份、圣元、銀泰百貨等。
華平于2006年初投資國美電器1.28億美元。2004年華平與中信資本攜手,注資20億元參與哈藥集團的改制重組。2007年6月及2008年4月,華平對中國本土最大的嬰幼兒奶粉企業圣元國際投資約1億美元,并協助圣元引進管理人才、戰略發展、后續融資及并購。華平還投入8500萬美元完成銀泰百貨內部改組,并制定出將控股權重組到海外的投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