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減少其開支,美國進口相對于歐洲和日本的進口繼續放緩,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更將下降,而當前的衰退只會加速這一趨勢
由于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跌,以及美國經濟漸漸走入衰退,亞洲的出口企業正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不過,以下這兩組數據應該可以使它們略微感到欣慰。
第一組數據是純粹的美元數額。2000年初,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從亞洲國家(日本除外,以下同)購買了將近3000億美元的商品,使得美國成為亞洲諸國全球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與此同時,歐盟從亞洲的進口額不超過2000億美元,而日本也只從它的鄰國進口了1500億美元的商品。
接著,我們看看2007年的情況。2007年,美國從亞洲國家的進口總額增加到了5200億美元,仍然高于日本同期從亞洲國家2700億美元的進口。但是,與2000年不同的是,歐盟從亞洲國家的進口增加到了5800億美元。換句話說,在過去的七年里,歐盟對亞洲商品的需求從相當于美國需求的65%,躍升為110%。這意味著,歐盟對亞洲國家商品需求已經超過了其大西洋彼岸的鄰居——美國。
歐盟成為亞洲出口商品最大的市場,不僅僅是因為歐盟本身的重要性,而且因為歐盟市場增長速度在三個經濟體中最快。
從新千年伊始,歐盟從亞洲進口商品的速度以每年平均17%的比率增長(按美元計價)。相比之下,美國的這一速度為11%,日本則僅為7%。美國人引以為豪的強大消費力或許結束了。
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使得歐盟突然獲得如此重要的地位?事實證明,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歐盟持續不斷的擴張,使得亞洲出口商逐漸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這個市場由于經濟一體化和貿易壁壘取消而更有活力。
其次,總體來講,歐盟國家的進口意愿上升了。歐盟27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一直以來就大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但是歷史上,其進口需求卻遠遠低于美國水平。直到過去幾年,歐盟國家的進口額開始發生質的飛躍。
當然,盡管以上兩方面也很重要,但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原因仍是歐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歐元匯率從2001年的1歐元兌0.89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歐元兌1.4美元,目前更達到大約1.6美元的水平。這使得歐元的購買力倍增,并刺激了歐盟海運船舶的裝載量猛增——因為歐盟國家居民對亞洲的便宜商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下面是另一組讓亞洲出口企業可以感到欣慰的數據。圖形中的條形圖表示亞洲對美國的出口增長速度走勢(按美元計價)。
由此,可以看到,由于美國的消費者開始感受到經濟衰退的痛楚,該增長速度明顯呈爬行狀,這表明亞洲對美國的出口速度已經放緩。但是看看其余兩條線,它們分別表示亞洲對日本和歐盟的出口增速。
從這兩條線能看出日歐的衰退跡象嗎?一定看不出來。當然,美元的走軟和日元、歐元的走強,會高估亞洲對日本和歐盟的出口增長速度。但當我們調整了匯率的波動后,歐盟國家的購買能力仍然要比美國強一些。對于那些本國貨幣相對美元也已經升值的出口商,把商品賣到日本和歐盟市場(特別是歐盟),是件再好不過的事了。
事情的下一步會如何發展?我們曾預測,美國市場的疲軟將帶動日本和歐盟經濟共同放緩。但是,出口數據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三個發達經濟體還未進入同步衰退。我們猜測,只要歐元站在目前的水平上,歐盟市場對亞洲的生產商來講,仍將是一個亮點。
當然,無論如何,一度極其強大的美國仍然強大。但一旦涉及到亞洲,那么美國在世界舞臺上就只是“另一個重要經濟體”了。未來五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減少其開支,從而美國進口相對于歐洲和日本的進口繼續放緩,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更將下降,而當前的衰退只會加速這一趨勢。我們更不必提中國和印度高達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這將在下一個十年中創造出另兩個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全球經濟格局正變得越發富有趣味。
作者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為UBS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學家(Global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