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場熱炒的融資融券業務只會以最保守的姿態亮相

從4月下旬開始,券商股成了A股市場的領漲主力。支撐這種上漲的預期除了印花稅下調,更重要的是券商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前景。市場甚至預期“五一”之后就會有相關的政策出臺,不過這一預言并未實現。
伴隨著這種種的市場傳言,券商股的市場走勢也跌宕起伏。從4月底至5月6日,券商板塊的漲幅遠高于同期上證指數的漲幅。但是從5月7日起,券商板塊開始大幅下跌,幾只券商股封死在跌停板的位置上。
來自監管層的消息稱,融資融券業務并不會很快推出,前提是市場平穩,此前坊間盛傳的首批融資融券試點券商并未獲得管理層認可。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5月9日上午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表示,融資融券無時間表,短短幾分鐘后,市場立刻出現反應,券商股全線殺跌。“試點模式可能不會采用,肯定是先設定標準,誰達標誰上,至少是A級券商才有資格。”一位監管層的人士稱,“即使要做肯定也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參與的主體資格被嚴格限制,券商要求是A級以上,融資方則要求資信很高的機構,基金公司被排除在外,個人能否參與還在討論中。”
等待證券金融公司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融資融券有兩種模式:一是以歐美、中國香港為代表的分散信用模式,券商等金融機構與客戶直接交易;二是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集中信用模式,在政府主導下成立專門的證券融資公司,向客戶提供融資融券。
4月24日,國務院公布《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后,業內人士便預測,融資融券業務推出的制度環境已趨成熟。此前,事關券商行業管理方面的規定一般由證監會發布,而此次由國務院審議通過券商管理條例,被業內解讀為決策層對證券行業與市場的態度有別于往昔。
《條例》對融資融券業務的定義、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應具備的條件,以及證券公司如何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等細節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次日,證監會即表示,將按照市場實際需求情況,適時、有步驟地安排和推進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
《條例》規定:“證券公司向客戶融資,應當使用自有資金或者依法籌集的資金;向客戶融券,應當使用自有證券或者依法取得處分權的證券。”“這里所說的‘依法籌措的資金’即指由證券金融公司提供的資金。證券金融公司由國務院批準設立。” 一位券商負責人說。
《條例》的出臺立即給了市場極大的想像空間,市場盛傳國務院已原則同意了證券金融公司成立事項,更給出了高管名單——原證監會機構部副主任、現風險處置辦主任吳清將出任證券金融公司董事長一職。但吳清本人則明確對《財經》記者表示絕無此事。
知情人士表示,2007年,證監會曾確定融資融券推出的基本思路,該方案限制資金來源必須是券商自有資金,且先在少數幾家券商中設立試點,待試點成熟后,相機成立證券金融公司。
“這種路徑的安全風險最低。”一位申報試點的券商負責人說。
但也有不同意見。“如今的市場已經不是一年前的市場,因此當時的方案已不適應新的形勢,證券金融公司不設立,融資融券難以有大發展。”上交所一位人士認為。
設立證券金融公司的優點在于避免了由于保證金分散存管而造成的潛在風險,能夠有效解決保證金被挪用的問題,有利于資金安全。而證券金融公司作為中介方和第三方,憑借其自身的信用幫助證券公司進行融資,能夠提高融資效率。
但來自中國證監會的消息稱,此事乃是市場一廂情愿的想法,設立證券金融公司未進入議事日程,尚無任何籌措準備。負責研究融資融券業務的中國證監會機構部正局級巡視員聶慶平也告訴《財經》記者,目前仍處研究階段。
自有資金之限
證監會曾在今年年初表示,券商融資融券業務將于年內推出。
4月初,證監會發布《關于發布證券公司風險資本準備計算標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關于調整證券公司凈資本計算標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和《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六大文件。
根據意見稿,證券公司經營融資融券業務的,應當分別按對客戶融資業務規模、融券業務規模的10%計算融資融券業務風險資本準備。此六項文件被視為融資融券的鋪路石。
上海證交所一位人士則表示,融資融券在技術上是一套全新的系統,有獨立的交易席位、獨立的交易及管理系統,目前各方在技術測試方面已基本準備就緒。
“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先一家一家開始做,看看系統能不能支持,誰也不能保證會怎樣。因為融資融券技術上全是新的,誰能保證平穩運行?”交易所有關人士說,“現在是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做好一個做兩個,做好兩個做三個,做好1億做2億,做好2億做3億。”
“最初實行的是風險最易控制的方式,也就是證券公司向客戶融資應用自有資金進行融資。”中國證監會一位官員稱,“而且交易雙方的資格都被嚴格限制,券商要求是A級以上,融資方則要求資信很高的機構,個人能否參與還在討論中。”
“市場通過融資融券能夠增加多少資金,也不能期望太高。眼下想得到的規模也就幾百億元吧。”一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負責人表示。他認為,過一兩年后,等證券金融公司成立后,規模才有望放大。
警惕風險
融資融券業務在中國并非首次開展,早在1992年證券市場起步時,就曾有這項業務,但因當時機構自我約束力和金融監管能力不足,出現了券商違規融資、重倉莊股甚至引發券商巨額債務等問題,監管層隨即叫停,禁止券商開展任何透支交易。
2006年,雖然管理層公布實施了《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但由于市場的單邊上揚,推出融資融券等于是火上澆油,因此一直沒有推出任何試點。
時至今日,證券市場熊牛交替,波動巨大,而券商作為市場主體并沒有獲得業務水平或者研究能力本質上的提高,一旦舉起融資融券這把“雙刃劍”,市場的波動也會加大券商的風險,使得從事該業務的券商破產概率大增。
與此同時,由于融資融券的杠桿效應,券商自營業務必然也希望能夠通過杠桿放大收益。
“這部分業務帶來的風險可能會把整個行業拉下水。當前需要警惕的是風險,而不是要大力拓展業務,先把風險控制做好了才能有下一步。”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稱,“那些打著長遠制度設計和安排旗號的人往往希望這類高風險業務在規范前做大,繼而可以從中獲益。”
另外,目前關于融資融券的研究中,對利率和參與對象的定義都比較模糊。目前市場估算的融資融券利率為6%-10%,但具體情況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
在2006年8月1日實施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中規定,融資融券利率不能低于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但是銀行的貸款基準利率與“黑市”融資利率往往相差一倍甚至更多,如果融資融券的利率設定為行政規定方式,必將引發嚴重的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