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越拉越大的國內外油價價差影響下,被限制出口的合資煉油廠西太平洋石化遭遇嚴重虧損
“從2008年年初到現在,我們已經虧損了十多個億。”5月6日,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稱西太平洋石化)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憂心忡忡地告訴《財經》記者。當天,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再創新高,突破120美元。
自上世紀90年代建成投產以來,這家中國惟一的合資煉油廠一直是當地利潤和稅收大戶,如今納稅額超過10億元。
三個月前的2月1日晚,大連富麗華大酒店,大連市政府舉行該市“優秀外商投資企業頒獎典禮”,西太平洋石化還名列銷售額、進出口額榜首。對于西太平洋石化,這樣的表彰已司空見慣,幾乎年年都有。不過,今年在油價繼續高漲的形勢下,公司遇到了成立以來的大麻煩。
國際油價越高,煉油企業越虧損,這是中國國有石油企業已經習慣的問題,如今終于波及合資企業西太平洋石化。中國長期對成品油價格實行管制,但在國際油價從每桶50美元上漲到120美元的情況下,管制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要保證成品油供應,另一方面卻壓低價格,煉油廠想不虧損都難。
“現在國際和國內每噸油價差2000元,國內成品油成本和價格倒掛,你說賣給誰合適?”西太平洋石化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意的回答。
出口受限
西太平洋石化成立于1990年,是經國務院批準、由中法兩國共同投資成立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石化企業,其原油加工能力每年高達1000萬噸。
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惟一一家合資煉油企業,中方股東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中化(香港)石油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化石油)、中化集團公司(下稱中化集團)及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下稱大連建投),法方股東為道達爾公司(TOTAL,下稱道達爾)。其中,道達爾持股22.4%,中化石油和中化集團共持股約33.6%,中石油占股28.4%,大連建投為15.5%。
這家總投資10.13億美元的煉油企業,是上世紀80年代末大連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獲得了特殊的優惠政策。上述西太平洋石化人士介紹,西太平洋石化屬于典型的“兩頭在外”企業,即從國外進口原油,在國內加工為成品油后再銷往國外。
西太平洋石化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西太平洋石化成立之初,生產加工的成品油全部銷往國外,從1996年開始,國內銷售和對外出口的成品油比例定為5∶5;自1998年起至今,內銷和出口比例調整為6∶4。
成立十年以來,西太平洋石化只虧損過兩次。第一次虧損是在1998年,當時西太平洋石化全面投產不久,正處于磨合時期;第二次是2001年“911事件”后,國際油價發生變化,當年四季度的虧損抵銷了前三個季度的盈利。
不過,近幾年國際油價迅速攀升,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沒有相應提高,國內煉油企業的煉油成本上升,開始出現虧損。
2005年8月24日和2006年3月14日,中國曾兩次暫停成品油出口退稅,試圖通過抑制出口,來保證國內成品油供應。不過,據海關總署統計,2007年差價最大時,煉油企業在國內每銷售一噸柴油虧損1500元,每銷售一噸汽油虧損1000元。因此,煉油企業紛紛用出口來彌補國內銷售虧損,一時間國內不少地方出現“油荒”。
即便如此,國內與國際市場油價的巨大價差,使得國內的成品油出口上升態勢依舊維持。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1月,中國進口成品油3115萬噸,較上年同期下降9%,同期出口成品油1430萬噸,增長27.8%,其中,國有企業1月至11月間成品油出口同比增長44.3%,占同期成品油出口總量的73.4%。
2007年,在煉油行業全面虧損的情況下,西太平洋石化出口成品油超過300萬噸,盈利7.2億元。但2008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進一步突破每桶100美元,國內成品油出口幾乎被禁止,西太平洋石化也無法避免虧損的命運。
政策救援
西太平洋石化的一位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承認,國內“油荒”對西太平洋石化的成品油出口也造成了一定影響。近幾年,為了緩解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矛盾,雖然政府沒有明令禁止成品油出口,但不再對成品油出口進行鼓勵。其中許多政策對西太平洋石化很不利,除了銷售價格,對于成品油的出口品種也有限制,目前汽油和柴油的出口都受到限制。
中國的成品油市場受到政府嚴格管控,進出口權主要掌握在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中聯油)、中國石化聯合石化公司(下稱中聯化)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等幾家國企手中。中國石油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西太平洋石化雖然是個獨立的合資公司,但也沒有獨立的進出口權,其進出口都是通過中聯油和中聯化完成。
一個明顯的轉變是,西太平洋石化現在申請成品油出口的批文很難拿到。上述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西太平洋石化的業務人員往返于北京和大連的頻率明顯增多,“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緊張,現在報計劃、拿批文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道達爾(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拒絕對西太平洋石化虧損一事發表評論。
不過,包括大連市政府在內的多家投資方都很著急?!艾F在虧損這么多,我們只能向財政部和發改委要政策補虧?!鄙鲜鰞炔咳耸客嘎?,已經上報發改委的建議中包括以國際價格收購柴油,以緩解柴油緊張的局面。這樣西太平洋石化至少會扭虧,“批復的可能性還是希望很大的?!?/p>
這并非沒有先例。2005年四季度,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一度暫停成品油出口退稅,造成西太平洋石化出口成本大幅增加,面臨虧損。大連市政府緊急向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請示,希望繼續享受退稅。2005年12月26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同意對該公司出口的汽油不征收消費稅,對2005年9月以后已經繳納的出口汽油消費稅稅額準予退還。
當年,西太平洋石化納稅超過11億元,位列“遼寧省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納稅十大企業”之首,一直穩居大連納稅第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連石化分公司,則掉到了第二位。
對于一直覬覦中國市場的外資石油公司來說,西太平洋石化一度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案例,但其現在面臨的麻煩,無疑給急切想進入中國煉油市場的各家公司敲了警鐘。
劍橋能源咨詢公司高級分析師嚴克風也認為,現在國內成品油銷售價格遠低于國際價格,出口受阻,公司利益當然會受到損害。前述西太平洋石化人士則表示,合資煉油廠的發展取決于政策,尤其是成品油定價機制?!叭绻麅r格依然受到國家管制,那么合資煉油廠未來的發展還是會很艱難?!?/p>
2007年2月,中石化與??松梨谥袊突び邢薰尽⑸程匕⒚乐袊邢薰救胶炇饏f議,共同出資在福建成立一家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企業,煉油能力規劃為1200萬噸/年,不過三家公司沒有披露未來生產的成品油能否銷往國際市場。
中石化一位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這樣的煉油廠不應該限制其產品的銷售市場,“現在要是銷往國內,誰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