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條例(草案)在進一步貫徹《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工”的宗旨下,也對勞資雙方的利益做出了一定的平衡
5月8日晚,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外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草案)》(下稱草案),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該草案共分五章45條,主要就《勞動合同法》中的一些主要爭議問題,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與賠償金的關系、勞務派遣等作了規定。此外,草案還對勞動關系的概念、勞動關系的中止、政府安置困難人員的公益性崗位的勞動合同等問題作了規定。
據《財經》記者了解,《勞動合同法》自2007年6月通過出臺至今年1月1日實施,爭議始終不斷。為此,實施條例的制定工作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啟動。
期間,負責牽頭起草的國務院法制辦曾多次在小范圍內征求意見,且數易其稿。但因為爭議激烈,頒行日期一再推遲。
就目前公布的草案內容看,它主要是針對《勞動合同法》表述上存在一些容易產生不解和歧義的條款做出更為細化的解釋和完善,令其在《勞動合同法》框架內更富有操作性。
在此前提下,草案也試圖把一些用人單位規避《勞動合同法》的途徑堅決堵死,以進一步貫徹《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工”的宗旨。同時,草案也對勞資雙方的利益做出了一定的平衡。
《勞動合同法》中最具有爭議性的條款,是無固定期限合同條款。根據該條款規定,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經勞動者提議,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對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連續十年工齡如何計算,《勞動合同法》并未明確。因此,曾導致部分企業趕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突擊裁員或重新訂立勞動合同,將職工工齡“歸零”。
針對此,草案的規定將令上述企業規避法律規定的努力化為泡影。草案第9條規定,“連續工作滿十年”,應當自用人單位用工之日起計算,包括勞動合同法施行之前的用工時間。這意味著,被強行“歸零”的工齡并不被認可,同時,草案第26條還規定,《勞動合同法》施行前訂立、施行后存續的勞動合同,內容與勞動合同法相抵觸的,抵觸部分自2008年1月1日起無效。這可看做對于立法思想更傾向于“保護勞工”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效力的強化。
與此同時,草案也明確了在五種情形下,無固定期限合同可以終止;在14種情形下,用人單位可單方面解除無固定期限合同。其中包括,“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等等。
此外,依據草案規定,在五種特定情況下,用人單位解除約定服務期的勞動合同時,勞動者須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其中包括勞動者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的,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等等。
草案還對勞資雙方均十分關注的違約金和經濟補償問題,做出了較為詳盡的說明。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慮到了“資方”意見。如,草案規定了經濟補償和賠償金的關系,用人企業解除勞動合同,原則上可以擇一支付,而不是既要支付賠償金,又要進行經濟補償。
顯然,以上這些規定,對勞動者也將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具有維護資方利益的傾向。因此,草案征求意見在網上公布不到一天時間,諸多網友留言表現出一邊倒的不滿情緒。不少網友用激烈的言辭表示,草案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勞動合同法》,出賣了勞工的利益。
但據《財經》記者了解,上述相關規定均可在《勞動合同法》內容當中找到相應的條款,實施條例的草案,無非是對《勞動合同法》內容的重申。
當然,其奧妙在于草案對《勞動合同法》當中散布于不同條款當中的合同解除條件做了重新梳理并集中表述,表面上是對《勞動合同法》內容的重申,但專門在草案中集中闡釋,無疑將給以往質疑無固定期限合同將產生“鐵飯碗”的人吃下一顆大大的定心丸。
在一些勞動法專家看來,網民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被理解為對《勞動合同法》立法精神的一種普遍性誤讀。而這種誤讀,實際上從《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后便已產生:“資方”陣營認為,《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超出了市場承受的限度;而“勞方”陣營則期盼,《勞動合同法》在“保護勞工”的現實效力上更加強大。
事實上,真正符合市場經濟的勞資關系的建立并非一部法律所能促成,尤其這還是一部在操作層面存在諸多疏漏的法律。無論是對《勞動合同法》過多的指責還是過高的期盼,歸根結底不過是時下緊張的勞資關系的聚焦而已。
由此,目前這部實施條例草案能否獲得勞資雙方的認可,積極緩和勞資矛盾,前景顯然并不樂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