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理與質監機制的失位,是導致中國抗震設計規范乃至各類建筑質量規范難以在施工中得到保障的直接原因
如果不是因為汶川大地震發生,李晨根本不會關注自家房屋的抗震性能。他的房子只買了不到五年,是一套位于北京市東四環路附近的經濟適用房。
讓他擔心的是,一位從事建筑結構設計的朋友不久前告訴他,這棟磚混樓房看似時髦的轉角飄窗設計,存在著嚴重的抗震安全隱患。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磚混結構不允許設轉角飄窗,但仍有一些開發商這么做。”南京丁渤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驗房師丁渤告訴《財經》記者。所謂“飄窗”,是指懸于墻體之外的窗子,因為可以增加房屋面積,采光較好,近年十分流行。
在中國的城市,大量低層和多層建筑采用砌體結構設計,即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樓板和屋面,豎向承重墻則采用磚混結構。而根據2001年修訂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砌體結構房屋不宜超過七層,而且其陽角——即凸起的墻柱——均要求設計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盡量避免敞開。
“如果遭遇強烈地震,轉角飄窗的設計,很容易造成房屋瞬間垮塌?!倍〔尘嬲f。
或許,這種不合規范的飄窗,暴露出的僅僅是建筑抗震方面所存隱患的冰山一角而已。
標準已經夠用
結構力學專家、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第四研究所所長何放龍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按照新修訂的抗震設計規范施工,此次汶川大地震不至于出現如此慘烈的房屋倒塌場面。
實際上,一個基本得到公認的看法是,即使與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現有的地震法規從條文上講也是夠用的。

所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工業化和鋼筋混凝土時代的產物。中國建筑抗震技術規范的編制,則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59年,中國參照前蘇聯規范,擬定了抗震建筑規范草稿。
不過,一直到1974年,在總結1966年邢臺大地震經驗并綜合當時國內外抗震科研成果的基礎上,中國才發布了第一份全國性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即《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試行)》TJ 11-74(下稱74規范)。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原國家建委(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現住宅和城鄉建設部的前身)對74規范進行修改,頒發了《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TJ 11-78(下稱78規范)。
1989年11月,原建設部正式發布了《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 11-89(下稱89規范)。在這部被業內認為已經趨于完善的抗震設計規范的首頁,就明確提出,“按本規范進行抗震設計的建筑,其抗震設防的目標是:當遭受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失或者不需要修理可繼續使用;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可能損壞,經一般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繼續使用;當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預計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至于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p>
建筑業內俗稱“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說法,即由此而來。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一抗震設防目標及對應這一目標確立的設計規范,堪與國際標準比肩。
2001年7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又完成了第四次修訂(業內稱為01規范),但該規范仍沿用了89規范的原則和設防目標,只是修訂了一些技術細節,并提出更高標準。
因此,汶川大地震之后,眾多赴震區調研的結構工程專家們,也普遍以89規范作為衡量抗震質量的試金石。
“89規范實施前建造的房屋,因為抗震設計標準較低,的確很難抵御如此強烈的地震;但在1989年后建造的房屋,如果嚴格執行89規范設計,是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脆性倒塌的。”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土木工程師王邦進對《財經》記者解釋說。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第四研究所所長何放龍也持類似的看法。他對《財經》記者表示,89規范大大提高了建筑抗震的設計標準;此后,在這個基礎上,一系列的建筑抗震法規才逐步完善起來。
這一系列法規中,就包括1995年頒布并于2004年修訂的《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這一標準將各類建筑抗震設防級別劃分為四類,其中普通民居為丙類;而甲乙兩類建筑須在該地區抗震設防的烈度標準上,增加一度。學校這一牽涉眾多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建筑,最初被劃入丙類,即按一般抗震設防標準建造即可;但在新修訂的標準中,被升格為乙類。
此外,加上《建筑抗震鑒定標準》《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等法規,以及《建筑法》《防震減災法》等法律,在汶川大地震之前,中國的建筑抗震法規體系已經相當完備。
致命的“軟化”
然而,不幸的是,正如中美中心亞洲協會專家斯米爾在地震后指出的那樣,中國已有“相當嚴格的建筑法規,問題出在執行這些法規上”。
如同地震容易導致建筑基礎出現“軟化”一樣,本來嚴格的抗震標準也出現了事實上的軟化。
鄉鎮農民自建房屋,由于并不在中國現行的強制性規范之內,自然最為脆弱;但即使納入建設標準的公共建筑、商品住宅等,實際的表現也難如人意。《財經》記者在四川震區現場看到,這種“軟化”的痕跡,在整個震區幾乎到處皆是。
而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四川震區暴露出的這些問題是一個特例。或許,它僅是整個中國建筑抗震質量的一個縮影而已。
“89規范后建造的建筑,大多數在設計上能達到抗震要求,但在施工中,這些符合規范的設計卻很難執行?!倍〔痴f。作為一名資深驗房師,他曾在一家房地產企業任職,現在專職替商品住宅業主驗收房屋。
他半開玩笑地表示,這是一個在房地產市場推動下產生的行業,因為建筑質量的問題太普遍了。而現有的監理、質量監督機構也形同虛設,無法為購房者提供房屋質量的保障。丁渤所創建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投資咨詢公司,在南京已頗具影響,一年中僅受業主委托的維權訴訟便多達上千起。
據丁渤介紹,驗房中最常見的質量問題便是墻體開裂。中國的各類房屋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墻壁裂縫問題,開發商一般會辯稱這不屬于質量問題,0.3毫米以內的裂縫不會直接影響建筑結構安全。
但他提醒說,這種說法并不可信。因為時間一長,水分通過裂縫滲入鋼筋,就會使得鋼筋生銹,如遇地震自然會斷裂倒塌。
按照程序,監理是執行抗震設計規范的重要一環。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監理與質監機制的失位,恰恰是導致抗震設計規范乃至各類建筑質量規范難以在施工中得到保障的直接原因。原建設部明確規定了總監理工程師在施工進展各環節的職責,并要求每一個工程環節必須有監理工程師簽字,方可進入下一階段,但在實際操作中,因建設方與施工方為追求工程效率,處于弱勢地位的監理公司很難因工程質量問題,強迫施工方停工整改。
在這種情況下,受利潤、權限制約,一些監理公司逐漸蛻變為“掛牌公司”,甚至將監理制演變為“紅包”制,成為建筑業灰色利益鏈的一部分。
1986年,原建設部及各部委下屬基建主管部門建立了一套縣以上四級工程質量檢測管理體系,主管工程驗收,只有驗收合格才能取得竣工許可證。但實際上,開發商只在質監部門進行備案,質監站并沒真正擔負起工程質量監督職責。
“質監站是事業單位,但其員工不屬于公務員編制。質監人員一邊創收一邊監管。一名省會城市質監站員工一年的工資及獎金加上灰色收入,有時可達15萬元至16萬元,是很多人眼中的肥差?!币晃唤ㄖI內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
驗房師與質監站這兩個本應具有相同目標的行業,如今也多有摩擦。因為驗房師一旦發現房屋質量問題,質監站也將承擔一定行政責任。對于作為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的質監站來說,驗房師的存在顯然妨礙了它的權威性。
正是由于這種困境,盡管大多數房屋質量糾紛都會提起訴訟,但九成以上都只能通過調解。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即使一些房屋在結構上存在明顯的缺陷,在中國現有的國情下,也是不可能推倒重建的。
業主的合法利益和開發商的非法利益,只能在潛規則下無奈平衡。當然,這相對于完全失衡而言仍是“進步”。這或許也是汶川大地震中商品住宅在建筑抗震性能上強于公共建筑的一個原因,畢竟這中間存在著真實的博弈。
6月8日,國務院發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草案)》中,特別提出了對醫院、學校等公共建設抗震將做出特殊的處理。建設部副部長齊驥亦表示,政府將考慮提高公共建筑設防標準問題。
作為對公共建筑的一項補救性措施,提高標準固然是好事,但抗震設計規范的執行真空,卻并不能就此改善。只有盡快彌補質量監管體系的缺失,方能讓在實際執行中幾乎被遺忘的建筑規范,成為內在于每棟建筑的堅實約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