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經濟動蕩會否傳染中國?
《財經網》2008年6月13日
【背景】近來,越南金融市場動蕩,不斷上升的周期性風險,加劇了投資者對于越南經濟的擔憂。
高盛中國經濟學家梁紅認為,越南經濟動蕩對中國經濟的傳染效應風險較為有限,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一、人為壓低匯率過長時間,會給宏觀經濟帶來巨大風險;二、允許國內通脹急劇攀升以糾正實際匯率被低估的局面,可能嚴重破壞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三、在貨幣面臨結構性升值壓力之際,允許名義匯率升值是更為理想的政策選擇。但如果升值壓力持續存在,央行需要密切關注和控制國內信貸增長,以阻止流動性過剩的現象愈演愈烈。
鑒于越南目前對于匯率的控制,國際投機者引發越南盾面臨嚴重貨幣沖擊的可能性仍然有限。如果越南通脹進一步惡化,大量本地資金可能會逃向黃金和美元,外國投資者對于越南以及面臨相似宏觀挑戰的其他新興市場的信心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進而導致更多的資金從這些市場流出。但由于中國擁有雄厚的財力和強大的國際收支地位,所受到的傳染效應應會非常有限。
慈善為何本質上只能是民間行為?
《財經網》2008年6月10日
【背景】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萬科集團因在地震后次日僅捐贈200萬元而遭網民指責;許多外資企業,也被網民認定為“在中國發大財而又不捐款”的“國際鐵公雞”。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資中筠認為,從根本上說,公益和慈善天然是民間的事情,應該由私人或民間組織來做。政府并不適合做慈善,因為政府做事要用納稅人的錢。
既然慈善和公益是私人或民間的事情,自然應以自愿為前提,任何強迫的“慈善”均違背了慈善的本意。目前中國最缺的不是捐贈的來源,而是安全、高效的捐贈渠道。對企業和企業家要分開看。如果企業家捐贈的是自己個人的財產,當然愿捐多少就捐多少;如果是以公司的名義捐款,如果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其捐贈行為就應通過董事會決定,而不是任由管理層說了算。
另外,慈善捐贈的目的不是“均貧富”。當然,對“先富起來”的人而言,在道義上有責任對社會多做貢獻。至于“鐵公雞”事件,是一種非理性的發泄,完全不足取。
同樣,對地震中外國政府的行為也應如此看。與公司捐贈要通過董事會一樣,政府的任何支出都要經立法機構批準。
以此次地震為例,美國在震后第一時間向中國援助5萬美元,后又增至50萬美元。國內有人因此認為,“美國政府太吝嗇,捐贈甚至比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還少。”而到了美國國會兩院通過決議,授權總統可根據需要向中國地震災區撥款或物資時,國內一些人則認為,地震后,“美國國會轉變了對中國的態度,對中國示好。”顯然,這是缺乏法治常識的誤讀。按照美國憲法,美國政府對外國的支出,并非捐款,而是對外援助。這種支出必須經國會批準。(《財經》記者常紅曉采寫)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www.caijing.com.cn“意見領袖”欄目)
本欄目近期重點提示
戴維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
誰為反通脹埋單?
王慶(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何時上調成品油零售價?
澤曼斯基(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奧運會是消費品?投資品?
埃斯巴尼(歐盟能源委員發言人)
生物燃料是否糧食危機的元兇?
杜大偉(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局局長)
忽視宜居性會對城市帶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