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旗渠之鄉”,食管癌防治的戰爭仍在繼續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姚村鎮的林州市食管癌醫院,前身不過是一家鄉鎮衛生院——姚村衛生院。但它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食管癌患者。
幾個月前,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農民李如剛就在這家醫院接受了食管癌治療,全部花費為1萬元出頭。今年6月27日,他再次來到姚村,接受復查。
“這是我們老百姓自己的醫院。”李如剛對《財經》記者說,“如果去北京的大醫院,估計起碼得花四五萬。”
即使在很多同行眼中,這家鄉鎮衛生院也頗值得信賴。如今,醫院每年要給約1500名食管癌患者施行手術,同時給一些患者施行放療和化療。這些患者中,90%以上都是外地人。其中,僅業務院長焦廣根一個人,每年就要給600多位食管癌患者做手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北京的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每年的食管癌手術也不過數百例。
治療費用的高低,是患者尤其是農村患者選擇醫院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等大醫院,癌癥手術之后通常使用一次性吻合器,病人需要為此額外支付數千元。焦廣根及其同事,在手術后基本上都采用成本極低的手工縫合。

在焦廣根看來,手工縫合不僅給患者降低了治療費用,還可大大減少吻合口狹窄、返流性食管炎等并發癥,其效果優于一次性吻合器。他對《財經》記者說:“就算是不花錢,我也不想用一次性吻合器。很多手術的基本功還是需要的,如果只會操作機器,還算是大夫嗎?”
這家鄉鎮衛生院的食管癌治療水平,與國內很多大醫院相比大概也并不遜色,其名聲甚至遠播海外。伊朗德黑蘭大學國家腫瘤治療中心就曾派出兩批醫生到姚村學習;焦廣根和同事宋金祥還于2006年前往伊朗,在這個腫瘤中心開展了示范手術。
當然,來到林州的食管癌患者,在姚村之外還有兩個同樣不錯的選擇:位于市區的林州市腫瘤醫院和林州市人民醫院。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同慶村的李孝安,就陪著岳父住進了林州市腫瘤醫院。
林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劉志才告訴《財經》記者,這三家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人數相差不多,加起來每年約有5000人。
“不走的醫療隊”
林州的食管癌治療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首先得感謝北京醫療隊。
1957年,林縣(林州的原稱)縣委書記楊貴在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上說,林縣“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食管癌特別多。楊貴的發言被會議簡報收錄,引起了時任總理周恩來的注意。正是這位楊貴,后來帶領林縣群眾開鑿了著名的“紅旗渠”,解決了“水不通”的問題。
次年,中國醫科院日壇醫院(腫瘤醫院前身)剛成立,院長李冰就接到周恩來交待的一個任務:到林縣了解當地的食管癌情況。
林縣的見聞,讓北京的專家們感到極度震撼。在病情嚴重的村莊,幾乎家家都有人患上被稱為“吃不下病”的食管癌;有時竟會碰到一個村莊有幾戶人家在同一天出殯,而且都是死于食管癌的悲慘景象。
“文革”開始后,一群科學家和醫務工作者被下放到條件艱苦的林縣,他們在林縣自發地開展食管癌的流行病學調查。不僅如此,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等機構的專家——他們被稱為“北京醫療隊”,還多次來到林縣,研究林縣食管癌高發的原因。
隨著飲水和食物中的亞硝胺等因素,被懷疑與食管癌發病有關,預防食管癌的各種措施也相繼開展。例如,林縣通過統一供應水庫水和機井水,統一消毒,逐步取代以前的旱井水、池水和紅旗渠水,使許多村莊喝上了清潔的飲用水。
在“北京醫療隊”的幫助下,林縣建立起縣、鄉、村三級防癌網絡,形成了政府主導、專家引路和群眾參與的局面。
“北京醫療隊”還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技術隊伍。林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劉志才告訴《財經》記者,他就從長期蹲點林州的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王國清教授等專家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
而1985年畢業于洛陽醫學專科學校的焦廣根,也從“北京醫療隊”那里獲益良多。目前在林州市食管癌醫院(姚村衛生院)廣泛應用的手工縫合術,即來源于焦廣根與王國清的合作。
如今,“北京醫療隊”不可能再像當年那樣長期駐守林州,但他們已經在當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新的探索
和國內其他地方一樣,林州的食管癌防控工作,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陷入低谷。地方政府不僅中斷了對于食管癌防控的支持,甚至一度擔心食管癌防控會影響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
在這個階段,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通過與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開展合作,靠著國際合作經費,才勉強維系了在林縣農村進行的食管癌研究。
無論如何,多年的努力已經開始顯現成效。
今年4月29日,在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記者會上,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齊小秋特意提到,林州的食管癌死亡率由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十萬分之一百五十下降到目前的十萬分之四十。
不過,與十萬分之十五的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林州的食管癌死亡率仍然偏高,防治任務依然艱巨。早診早治,則是林州重新拾回的“法寶”之一。
實際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河南醫科大學沈瓊教授就發明了一種簡單的食管癌診斷技術。這種被稱為“細胞拉網”的技術,是把一個表面纏有棉線的氣球囊放進食管,充氣后再拉出來,通過其粗糙表面帶出的食管細胞,來檢查是否發生癌變。
借助“細胞拉網”,當時食管癌篩查曾在林縣全面展開。如今已經86歲的郭玉庭老人,就是在30多年前被查出早期食管癌,并接受了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王國清教授施行的手術。
如今,林州又開始恢復食管癌的篩查工作。當然,主要的篩查設備已經升級成了胃鏡。
2005年9月的一天,林州市合澗鎮辛安村67歲的村民楊雙科參加了林州市腫瘤醫院組織的免費篩查;檢查出早期食管癌以后,楊雙科很快接受手術。近三年過去了,老人看上去仍非常硬朗。
今年6月23日,林州市河順鎮河順村64歲的婦女李便的也被查出早期食管癌。兩天后,她就住進了林州市腫瘤醫院。
李便的看上去不太緊張。她告訴《財經》記者,由于發現得早,心理壓力小得多;此外,根據林州市衛生局的規定,當地食管癌手術治療費用不能超過8000元,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以報銷4500元。加上其他一些優惠措施,李便的自己需要支付的費用,估計不到2000元。
林州是衛生部癌癥早診早治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最早的試點地區之一,具體執行項目的林州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劉志才對《財經》記者表示,過去三年來,已經篩查了6000多名40歲至69歲的正常人,發現約100例病人,其中大部分是早期。
他解釋說,對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其五年生存率僅為30%多;而對于早期食管癌患者,則可以達到80%以上。
然而,讓劉志才心情沉重的是,由于之前早診早治的長期缺位,像楊雙科和李便的這樣的早期患者,目前只占很少一部分;林州市這幾家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中,約95%都屬于晚期。因此,今后政府應該加大投入,以便在適齡的全人群中開展早診早治。
林州市食管癌醫院業務院長焦廣根甚至告訴《財經》記者,就算沒有政府經費支持,其所在的食管癌醫院也想在鄰近一些村子進行免費篩查。
“這樣的話,早期病人可以花更少的錢,得到更為有效的治療;而病人活得更久,對醫院也是一種廣告。”他對《財經》記者解釋說。
在這個“紅旗渠之鄉”,食管癌防治的戰爭仍在繼續。而無論成敗如何,對于中國對抗癌癥的道路選擇,都將是一筆難得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