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資本在特區政府支持下籌建商品交易所,預計明年一季度開張
盡管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兩年來一直呼吁本地金融業界發展商品期貨市場,但專營股份交易的香港交易所一直對此興趣不大。
6月25日,完全由私營資本發起組建的香港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Mercantile Exchange Limited,下稱商交所公司),于香港高調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成立。商交所公司尚未獲香港證監會授予經營交易所的牌照,但預計將于2009年一季度開始運作首家香港商品交易所,首推產品為燃油期貨合約。
商交所輪廓
籌組香港商交所的牽頭策劃者,是現任商交所公司主席張震遠。
此前,張震遠擔任泰山石化(香港交易所代碼:01192)執行董事和副主席。泰山石化主營石油貿易配套業務,如倉儲、供應鏈及運輸等,其中供應鏈業務集中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內地。
根據香港證監會相關規定,共有15項與“交易所”相關的稱謂受法律規管,必須得到證監會的批準方可采用,“商品交易所”即在其中。據張震遠透露,商交所公司已取得香港證監會的書面批淮,可使用“交易所”名稱,但香港商交所的正式成立和運營,尚待獲得香港證監會的批準和營業執照。
《財經》記者從商交所公司獲悉,公司已為組建香港商交所訂下明確時間表。今年三季度,商交所公司將確立股東結構、委任董事會、完成交易系統開發和測試、進行燃油交易合約的市場推廣等;四季度,將確定香港商交所的交易會員、完成員工招聘、完成結算和交易系統的整合,以及取得經營執照;預計明年一季度,香港商交所將正式開始燃油期貨合約的交易。

目前,商交所公司公布的管理層名單只有兩位,除主席張震遠,還有行政總裁唐馬思(Thomas J. McMahon)。唐馬思是前紐約商品交易所亞洲區副總裁,在商品交易行業擁有25年的經驗。
張震遠在6月2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商交所將采取電子交易平臺,實行會員制,由倫敦清算所為其提供結算服務,并將聯接紐約、倫敦的交易市場,以期達到業內最高的技術標準。
據悉,香港商交所擬以燃料油期貨合約作為首推產品,主攻內地市場。此產品與上海期貨交易所買賣的180CST燃料油期貨合約同屬一個品種。目前,香港商交所的燃油期貨合約暫定規模是每張合約100噸,以美元結算,可作實貨交割,并在內地設有保稅倉庫。為此,泰山石化已和香港商交所結盟,將為其提供倉儲服務。
股東結構方面,因泰山石化擔當香港商交所的主要策劃者角色,料將成為股東之一,但持股比例不會超過50%。
商交所公司還打算引入戰略股東,目前有意加入者,包括多家投資大行如巴克萊資本、雷曼兄弟、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此外,六家于2006年開始在香港設立分公司的內地期貨交易商——中國國際期貨、南華期貨、廣發期貨、永安期貨、金瑞期貨和格林期貨,早前亦曾聚首,研究入股香港商交所的可能性。
此間,中國國際期貨(香港)董事總經理戴志強曾對媒體表示,公司有興趣成為香港商交所的股東和會員,并已與香港商交所簽訂了意向書,但具體細節仍待進一步磋商。
民營取代官辦
早在2007年初,香港特區政府為配合中央“十一五”計劃,曾舉辦“‘十一五’與香港經濟”高峰會。會上,“金融服務小組”報告提及,香港應努力開拓商品市場,令香港金融產品多樣化,強化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其后,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多次于公開活動和文章中提及發展商品期貨的重要性。
曾俊華指出,提倡商品交易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缺乏一個成熟的石油產品市場,令中國企業在輸入石油產品時喪失定價權。中國雖是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國及進口國之一,但因缺乏原油參考指標,在與中東供貨商議價時處于不利位置。
例如,內地進口商從中東購買的原油在迪拜定價,而非中國本土,這些定價不能反映實際供求情況。相反,歐美進口商卻可以購買在倫敦及紐約定價的相同產品。這使得中國以至亞洲的進口商,需付出高于歐美同業的價格來購買燃油。
曾俊華據此認為,發展一個國際化的石油產品衍生市場,讓亞洲的進口商可以在亞洲時區內,公平、透明地對沖油價的風險,變得非常重要。
輿論普遍認為,香港商交所將與香港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代碼:00388)“搶生意”。為此,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于6月25日召開記者會回應稱,“有競爭是好事”。在祝福香港商交所的同時,他堅持認為,香港沒有油品的配套設施,如運輸鏈、倉庫等,并非發展油品期貨的理想所在。
《財經》記者獲悉,香港交易所早年曾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合作,研究合作開發石油期貨的可能性,但最后因風險和外匯管制等技術問題而告吹。
2007年7月,香港交易所曾委任麥肯錫顧問公司進行商品衍生產品交易的研究,研究產品對象包括能源(如石油、電力及天然氣)、基本金屬及農產品,最終只落實黃金期貨交易,即將于今年9月底前上市,但對石油期貨始終持保留態度。
夏佳理分析指出,目前全球70%-80%的石油期貨生意由紐約商品交易(Nymex)壟斷,剩下的約20%集中在倫敦的國際石油交易所(IPE)。即使是占盡中東地緣優勢的迪拜,也搶不到百分之一的石油期貨生意,可見要打破壟斷并不容易。
香港一位期貨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指出,此次殺出一家私營企業來籌組香港商交所,正是因為香港交易所對推石油期貨反應冷淡,香港財金官員無計可施,決意找一些認識并可信任的人選,另組班底另起爐灶,以免誤了時機。
張震遠亦不諱言跟特首曾蔭權相識多年,但拒絕評論是否曾氏“指派”他辦商交所。他表示,2006年9月他與曾蔭權和特區政府財政金融方面的官員會面時,首次商討成立私人商品期貨交易所的計劃。由于這一理念和特區政府的政策方向一致,得到了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張震遠于1993年至1994年曾任香港中央政策組全職高級顧問,據悉,正是曾蔭權推薦他出任此職。張震遠近年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香港市建局主席、投訴警方獨立監察委員會委員、紀律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廉政公署防止貪污咨詢委員會主席等,與政府關系友好。
內地客源成關鍵
由于香港商交所擬推出的燃油期貨合約牽涉實物交收,預計參與者多為運營實業的客戶,主要以期貨作對沖之用。但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運營實業的工業客戶不多,所以香港商交所要吸引的客戶,主要是內地企業。
張震遠表示,商交所將瞄準內地石油產品用家,務求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區內最蓬勃的商品市場。不少業界專家也向記者表示,能否廣開內地客源將成香港商交所成敗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對《財經》記者說,內地較為國際化的廠商或航空企業,多不會在本地的期貨市場作對沖,而是選擇紐約或倫敦等國際市場,部分企業甚至會參與新加坡或中東的期油市場。這是因為國內期貨市場較為封閉,沒有外國投資者參與,有時價格走勢偏離國際市場,且供應也不穩定。如果香港果真能發展出一個活躍的、國際化的油品期貨市場,不愁沒有生意,畢竟內地客源的潛力不容忽視。
不過,蘇偉文也表示,香港商交所能否有效吸納內地客源,還得看兩地政府的外匯管制協調。因外匯管制的存在,內地企業始終不能直接投資香港市場,正如“港股直通車”也未能開通。如果內地資金只能通過特別渠道,“偷偷摸摸”到香港做期貨買賣,規模便不可能做大。
目前中國內地有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分別是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三家交易所在2007年1月至8月的運作中,累計交易金額達22.2萬億元,較2006年全年破紀錄的21萬億元,還有5.76%的增長,可謂增速驚人。
張震遠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信心滿滿地表示,香港商交所只要分到內地小部分的市場份額,已經是一盤大生意。他認為,今年頭五個月,內地三大交易所的合約總成交量是5.9億手,日后香港只要能占到5%,成績已很不錯。
他還認為,雖然香港商交所日后面臨的競爭不少,但香港有其獨特優勢,可填補需求缺口。他分析指出,內地提供的燃油期貨合約在內地交收,以人民幣定價,并且需要完稅。而日后香港商交所是以美元定價、在內地交收且設有保稅倉,買家可將實際交收的產品轉口到國際市場。因此,香港商交所和內地期貨市場并非互搶生意,而是互補不足。
張震遠稱,近兩年來,香港金融業與內地客商之間有相當多的商品交易活動,眾多投資銀行的商品交易部及國際清算會員均扎根香港,并于香港集資,但卻于別處交易,何不將兩者合并,省卻成本之余亦可壯大香港的金融體系。
而香港投資界的普遍觀點認為,香港商交所將面對不少挑戰。從事期貨交易的敦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主管郭家耀向《財經》記者分析,在一個成功的期貨市場中,企業客戶和純粹的投資炒家兩者缺一不可,如交投不夠活躍,會令買賣差價拉大,變相提高交易成本。以紐約燃油期貨市場為例,約60%的參與者為有實際需求的企業客戶,另有40%為純投資者。郭認為,香港商交所除了要吸引內地企業客戶,也要考慮如何向國際投資者推銷。
大福期貨董事盧任培指出,石油期貨在外國已建立起穩定的客戶群,國際投資者進行買賣已很方便,除非香港商交所的期貨產品有非常獨特之處,否則很難分得一杯羹。再者,香港沒有活躍的現貨石油市場,這也是發展石油期貨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