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不成熟、政府過度干預及市場分析趨同,是造成A股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
從年初至今,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以MSCI中國指數為代表)平均下跌了28%;同期,A股市場則跌去一半多。為何A股和H股表現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很大程度上,A股的大起大落反映了國內市場整體的不成熟。
——不成熟的投資者。
中國股市大起大落的一個主因,是股民的不成熟。即便政府在過去幾年嘗試以發展機構投資者、引進外資和加強投資者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培育市場,但成果并不如預想的顯著。
整個市場在去年下半年陷入一片亢奮,股民一窩蜂地追捧“整體上市”、“大股東注資”等各類概念股。他們無視A股整體市盈率已達到60倍的高水平,繼續冒進,是造成后來股市大幅回落的主因。
對政府角色的錯誤理解,是股民不成熟的另一個表現。一句“轉軌加新興”,就成為股民不斷要求政府介入股市的借口。從股市大幅調整伊始,他們便不斷要求政府在“大小非”解禁、印花稅和IPO放行等問題上讓步,寄望這些能令股市回升。但至今,即便政府一再出臺利好,也沒有讓股市回暖。
不成熟的股民還間接影響了政府努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的良苦用心,導致基金很難扮演長期投資者的角色。不少基民抱著短炒一把的心態入市,對基金的短期表現患得患失。基民的短視,一定程度上致使基金公司的投資決定趨于“散戶心理”。由于目前中國市場以開放式基金為主導,基民的短視行為放大了基金被動買入和賣出的壓力,加劇了股市波動。
——過度呵護股市的政府。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原罪”,在于股市被認為是政府達成某種政策目標的工具。從十多年前起,股市在不經意中成為國企改革或金融改革的工具。在股民看來,既然股市幫助政府解決了種種問題,政府自然有義務在大跌時出手救市。
在政府和股民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下,股市自身價值的發掘功能便陷入迷失狀態。股民眼中常盯著“政策頂”“政策底”,卻忘記了如何獨立評估一家上市公司的潛在價值。
中國股市長期健康發展,最需要的是改變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令股民不再倚賴政府的指揮棒。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改變整個股票上市的安排。這里有一個最簡單的原則:若一家公司經營的業務是合法的,它所公布的會計報表是可信的,那么它能否上市、何時上市,以及以什么價格來上市,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行為,無需政府來審批。至于企業是否符合政府產業政策的要求,或該企業是國有還有民營,不應成為衡量一企業上市的考慮因素。
過去十余年,政府不斷以叫停和放閘IPO來調控股市,本身就是一種不必要的干預。在牛市中,股民和基金從“打新股”上牟取暴利,更是整個IPO定價能力迷失的佐證。退出對IPO的干預,是政府改變與市場失常關系的重要一步。
以過去兩年的經驗看,政策調控股市并沒有取得成功。2007年5月上調印花稅后,市場還是狂奔了幾個月;今年4月印花稅下降,卻仍挽救不了股市的跌勢。
——市場分析缺乏“不同聲音”。
去年10月股市飆升,上證指數超過6000點時,筆者看過國內頗負盛名的一家券商的研究報告。他們跟蹤的332家公司中,被評為“減持”的僅有兩家,被評為“買入”或“增持”的有230家。如今股市的表現,與他們的預測大相徑庭。可以想象,這并非個案,而是整個行業都存在的問題。筆者年初時在本專欄中曾多次指出,盈利調低是A股市場一個很大的風險。
2007年底根據綜合盈利預測(Consensus Estimate),滬深300指數的總利潤在2008年中將上升31%。但在當時,市場預期MSCI中國指數(主要包括H股和紅籌股)的利潤只上升22%。基于滬深300和MSCI中國的構成十分接近(因所有主要中國股票都已在A股、H股兩地上市),這一差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外分析師對同一批公司的不同看法。
到今年6月底,據綜合盈利預測,MSCI中國的利潤增長從22%下調至16%,但滬深300的利潤增長則從31%大幅調低到18%。從股市的長期經驗來看,利潤大幅調低往往會導致市場大跌。
筆者與國內機構投資者和基金經理有過不少接觸,發現他們通常與上市公司管理層頗為熟悉,對行業動向也甚為了解。但總體而言,他們不免囿于細節問題,對整個大局的判斷缺乏一種抽離的態度。而要求他們對自己跟蹤的行業或公司作出負面評價,更是難于登天。
在股市一派繁榮之際,分析師的一個負面評價會被股民和上市公司視為“唱衰”市場的不和諧音。殊不知,正反意見的并存和相互制衡,才是一個市場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