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資系列之二十七
市場指數并不總能完整反映真實市場信息,要認清其優點與不足
金融市場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我們需要準確、及時的信息來作出良好的決策和判斷。但大多時候,困擾我們的問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
由于金融市場上信息太多,需要某種簡單的東西來描述復雜的市場走勢,于是,市場指數應運而生。最常見的指數是股票市場指數,比如美國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中國內地的上證綜指和香港的恒生指數。
道瓊斯工業指數誕生于1884年,當時包含11家鐵路公司的股價。那個年代,鐵路股就是“科技股”。時至今日,道瓊斯工業指數已經擴展到30家大公司的股價,其中四家是金融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美國國際集團)。中國的上證綜指,則代表了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和B股市場的總體走勢。這個指數由50家最大企業的股票組成,其中11家是金融機構。香港最主要的市場指數是恒生指數,包含43家上市公司的股價,其中11家是金融公司或者銀行業金融機構。上世紀80年代香港工業外遷之后,香港金融市場基本上就被銀行股和房地產股主導。
眾所周知,如果用一個指數來描述相應市場行為,這個指數本身的波動行為,不總能夠完整反映真實的市場行為。舉例來說,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走勢,并不能確切體現美國實體經濟的狀況。今年一季度,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銀行和金融公司利潤下跌了67%,但非金融類公司利潤實際上升了10%。道瓊斯工業指數反映了一籃子不同行業大公司股價的平均波動狀況,2008年不同行業的表現截然不同,因此,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漲跌就很難判斷。又如中國工業和銀行業運營狀況相當不錯,但上證綜指相對于高峰點位已下跌超過50%,這種跌幅更多反映了市場的兩個不確定因素:一是美國經濟減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二是“大小非”減持對市場供給面的影響程度。
投資者不僅僅要了解一個指數的成分股,還要知道這個指數究竟是如何構造和加權的。一般來說,股票市場指數是按照成分股的相對市值比例進行加權的。這種方法意味著:某只成分股價格越高,該股票的市值就越大;相應的,該成分股在指數中的權重就越大。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如果一只股票很大一部分不能夠自由流通,其市值的意義就相對較小。通常而言,流通市值較小的股票,價格波動率相對較大,因為小額交易就可對股價產生實質影響,這為股價操縱留下了空間。但流動性好、流通市值較大的股票則很難被操縱,一方面是因為操縱股價需要大量投資;另一方面,如此大額交易很容易被監管機構關注和察覺。
股票市場指數往往被分析師用于估計社會公眾對經濟形勢的情緒,甚至有人認為,股票市場指數可以作為政治的風向標。但事實上,股票市場指數更多反映的是那些積極的機構投資者和大型投資者的情緒,這些投資者往往能夠影響指數的波動。必須記住的是,仍然有許多人不持有股票。雖然美國一半左右的人口持有股票,但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自己的退休基金間接持有,只有不到30%的人口直接購買股票或者共同基金。而在中國,散戶投資者開戶數目前大約是總人口的10%。
現在,其他一些指數也開始引起關注。一個是房地產市場指數,它能夠反映居民財富的增減和資產泡沫的可能性;另一個是長期債券收益率(也被稱為基準債券收益率),在美國指的是十年期美元國債的到期收益率,這個指數的漲跌反映了美元的未來價格。
事實上,美聯儲會分別監測長期債券收益率指數對應的期貨價格與聯邦基金利率的期貨價格。據說格林斯潘喜歡盯住聯邦基金利率的期貨價格,如果期貨市場預測聯邦基金利率將上升25個基點,格林斯潘就建議提升聯邦基金利率25個基點。這種迎合市場的做法,是各方都樂意看到的。否則,當美聯儲出臺了出乎市場預料的舉措,就意味著美聯儲擁有了一些市場無法得到的特殊信息,市場就可能因此出現短期波動。
我過去在香港工作時就已發現,十年期港元政府債券收益率和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利差,可以作為外國投資者評估在香港投資風險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利差擴大,就意味著外國投資者開始擔憂在港投資的風險,反之亦然。同樣,公司債收益率和基準收益率的利差,可以用來衡量公司債市場的風險狀況。
總之,我們不能僅僅盯住一個指數,也不能指望這個指數就代表了市場的真實走勢。對某個市場指數的優點和不足,一定要有清晰的了解。通常,我們需要關注一籃子指數,同時輔之以我們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最終才能夠對市場走勢作出更準確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