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外部不平衡:解釋與影響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年會
2008年7月3日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認為,短期內中國央行應該延續緊縮的貨幣政策,直到通脹被完全控制。同時,要看到外部經濟不平衡對國內通脹的壓力,應使用包括匯率政策在內的手段加以解決。
盧鋒總結了中國經濟過去五年持續快速發展的原因,包括生產力提高、資本回報增加、產業結構升級、人口紅利及外國資本大量流入等。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很不錯,在合理的假設下(按2005年物價水平計算,人民幣每年升值3%-4%),到2025年,中國人均GDP可以達到1.2萬美元。
對于外部不平衡(表現為巨額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的影響,盧鋒通過對1978年到2007年的數據進行檢驗,認為中國GDP增速的相對變化與凈出口占GDP的比重呈負相關,說明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正在下降。
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一直保持升值。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充分顯現。對美國經濟又有何影響?哈佛大學教授吉塔郭匹納斯發現,盡管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均以美元計價,美元持續貶值并沒有使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他并不認為這是由于時滯原因,即美國進口商與中國出口商簽訂合同周期在13個月左右,美元貶值的效果尚未顯現。郭匹納斯利用美國勞動統計局的微觀數據分析認為,原因在于匯率變動傳導到企業層面后,被企業所消化,對價格的影響程度有限。
(詳見《財經網》www.caijing.com.cn“每日要聞”)
政策
民營企業治理演進路徑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黃速建等
“制度約束、需求驅動和適應性選擇”
2008年6月24日
中國民營企業總是在給定的環境約束下,基于內在需求的驅動和特定的資源條件,作出符合企業持續成長的“適應性選擇”,這是民營企業治理演進的“內生演進機制”。研究發現,隨著外部環境和民營企業自身資質條件的轉變,民營企業的治理安排將遵循一條“企業家的企業-家族企業-類家族企業-職業經理人管理的企業”的演進路徑。

由于民營企業的治理安排具有內生性,因此針對改善民營企業治理的公共政策應更多地考慮從改善外部環境的角度影響企業家的治理選擇,而不是直接干預民營企業的治理選擇。企業家也不應盲目追求制度安排的先進性,而應該追求外部環境因素、內部資源因素,以及治理結構的相互匹配。
金融
上市公司質量待提高
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王慶石
“我國A股股市零貝塔率估計值究竟說明了什么?”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第6期
A股零貝塔率(β值衡量一種證券或一個證券組合相對于總體市場的波動性)的估計值不僅明顯低于相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和國債的收益,而且小于1,意味著A股股市凈零貝塔率為負值。這表明了A股上市公司長期經營狀況和長期成長能力的欠佳程度。
在市場組合凈收益期望值為零的條件下,只要A股股市凈零貝塔率小于零,股價泡沫和股價同漲同落現象就能夠自我形成、自我強化。為了矯正資源配置扭曲和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應全面、持續地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
宏觀
各國如何應對價格沖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報告
2008年7月1日
糧食和燃料價格上漲,使那些面臨國際收支問題、通脹上升和貧困加劇的貧窮國家以及中等收入國家處于緊要關頭。如果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漲,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些國家的政府將無力再為本國人民提供足夠的糧食,并保持本國經濟穩定。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人口的比例可能迅速上升,超過目前占總人口40%的水平。
各國政府必須調整為應對糧食、能源危機的“不可持續的”短期宏觀政策。首先需使財政政策反映本國的經濟狀況,并提升創造財政空間的能力。一些國家有余地放松財政頭寸,而另一些國家可能需要通過增加收入,削減其他支出來創造財政空間。
在貨幣政策方面,總體上應該通融性地消化糧食和燃料價格上漲對通脹的第一輪影響,但應避免轉化為更普遍的通貨膨脹。如果糧食和燃料價格居高不下,糧食和燃料凈進口國可能需要真實匯率貶值。
在貿易政策方面,限制出口于事無補。全球糧食市場需保持開放,取消出口稅和禁令等限制性政策,以保持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適當激勵機制。削減關稅有助于減輕貿易扭曲,緩解價格上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