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自由主義及其他》

徐友漁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作者是當代國內老資格的自由主義者,此次他重讀自由主義,頗具深意。這組文章中的第一篇“對自由主義的重新闡釋”與第四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立的根源”,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國內知識界兩極化思維傾向的批判——既反對以文化保守主義取代政治自由主義,又反對以權貴資本主義取代正義與德性指引下的市場經濟。
誠如作者所言,在這兩種極端之間,由洛克代表的“中道”自由主義立場,可能是最兼顧社會發展與公平原則的,至少,它是一種健康的、不可或缺的社會批判聲音。可是當代中國知識精英對自由主義的認同程度,遠低于20世紀初期他們的前輩,作者指出,“這是最值得玩味和反省的問題”。此外,在第三篇文章“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中,作者認為這一學派的價值內涵是其批判精神,但無論是其理論形態本身,還是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都不無問題,需加倍小心。
《殘酷的選擇——發展理念與倫理價值》

(美)德尼古萊著,高铦 、高戈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這部作品其實是老經典——完稿于1969年,是當時最重要的發展倫理學作品之一。今天,當我們面臨幾乎同樣殘酷的選擇時,我們將其視為新的經典,推薦給《財經》讀者。
古萊于2006年辭世,有鑒于他的貢獻,國際發展倫理學會設立了“古萊獎”。他的發展倫理學基于兩項要素——“存在理性”與“脆弱性”。前者特指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得不努力求發展,依此而有的理性。諸如“優先發展重工業”、“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市場化”等政策;與此相對或可被視為“發展之代價”的,是因發展而有的“脆弱性”,當一個社會缺乏適當的防護措施,以應付將它推入變化過程的那些力量時,它是脆弱的。弱勢文明及弱勢群體是脆弱的,因為他們無力抵抗物質文明的誘惑。強勢文明及強勢群體也有脆弱性,因為他們無力化解發展帶來的沖突。
知識與情趣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

楊天石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作者從事民國史研究30多年,曾發表《中山艦之謎》,胡喬木多次稱贊其“有世界水平”。晚近,作者兩度前往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蔣介石手稿,多次赴臺閱讀蔣介石“大溪檔案”,也多次訪問日本和英國鉆研蔣介石資料。此著兩卷本,所考事跡自蔣介石早年(28歲)至晚年(85歲),因屬日記研究而更具思想史特色。
作者對蔣介石的“定性”有三句話:首先,蔣介石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故而值得考察;其次,蔣介石是一位復雜人物,故而不得不詳盡考察;第三,蔣介石有大功,也有大過,故而研究者應力求客觀與公正。
《1921年浙江社會經濟調查》

丁賢勇、陳浩譯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這套資料是日本外務省杭州領事館于1921年撰寫的內部報告,旨在如實反映領館轄區內的社會經濟狀況。如兩位譯者所言,這是外人視角下的浙江日常生活的記錄。我們習以為常故視而不見的事實,他們會格外重視。
例如,普通人每日餐飲的開銷,經過調查,確定為3角至4角。與餐飲相比,衣著明顯要貴許多。又見第372頁1924年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匯報關于紹興和寧波的調查報告,中等家庭每月開銷約17元,其中柴米油鹽占10元,房租及學雜理發報紙等費用約7元,其中未見衣著開支,或許是當地家庭自給自足?第373頁,當地農民每年的收入,飯食之外,大約剩余50元,不及紹興和寧波中等家庭年開銷的一半。蛛絲馬跡顯示,20世紀20年代中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大約是0.5或稍高。
《憲政人物》

應奇編,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4月第一版
感謝作者慧眼識珠,我們才有了這本可能被埋沒的集子。作者于2007年3月應邀訪臺,在中研院一家圖書館見到并復制了這套舊資料——原載于早已停刊的《憲政思潮季刊》中的“憲政人物”專欄。這一欄目介紹的憲政人物,始自但丁,終于大法官沃倫,由專人撰寫,其中不乏名家。此次刊發,頗有益于國內讀者關于政治體制之思考。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