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回報是道德踐行中的賞善罰惡現(xiàn)象。道德回報的實踐在我國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報”,傳統(tǒng)社會十分重視道德回報對社會道德的調(diào)節(jié)功能。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實踐和道德回報思想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許多啟示。
[關鍵詞]傳統(tǒng)社會;道德回報;現(xiàn)代社會;啟示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10-0037-02
道德回報是道德踐行中的賞善罰惡現(xiàn)象,它是社會道德評價和調(diào)節(jié)的重要方式,是道德功能的重要表現(xiàn)。中國古代文明中蘊涵著豐富的道德回報思想,道德回報在實踐上也古已有之。認真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實踐和道德回報思想,對今天我們正確認識道德回報及其在道德建設中的重要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歷史借鑒意義。
一、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回報實踐
道德回報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當時主要以風俗、習慣等形式來表現(xiàn),內(nèi)容樸實,形式簡單,但是對當時的人們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和權威性,維系著原始社會簡單的社會生活。圖騰崇拜、禁忌是原始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主要形式。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和“它的標記”。原始人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圖騰崇拜便與祖先崇拜發(fā)生了關系,某種動物或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與圖騰崇拜直接相聯(lián)的是圖騰禁忌,每個部落都有著嚴格的圖騰禁忌,包括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圖騰,不準提圖騰的名字等。圖騰禁忌往往是很神圣的,如果某人觸犯圖騰禁忌,將會受到懲罰,輕則遭受譴責,重則體罰,有時甚至被處死或驅(qū)出部落。相反,如果對圖騰物保護和尊重。則可以求得圖騰的保護,平安幸福。
在我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道德回報的實踐形式不斷升級。就獎善而言,歷代的敬祖孝宗者、品德高尚者,不僅生前得到美贊,能加官晉爵、一生盡享榮華富貴,死后還要樹碑立傳,流傳千古。在中國古代,求忠臣必出于孝門,政府制定各種各樣的政策、制度鼓勵人們行善。如“舉孝廉”、“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等都是賞善的制度。當時,只要“孝”。個人就可被推舉為“孝廉”,就能進官府當官,“舉孝廉”是兩漢士子人仕的主要途徑。許多名公巨卿如曹操、孫權、李密等都是孝廉出身。
中國古代不乏主張道德回報的先例。《韓詩外傳》中記載:“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意思是說孔子的一個學生子路在河邊走路,看見有人掉進河里,子路馬上跳下水把人救起,被救者的家屬以一頭牛重謝他,他接受了。別人覺得子路貪小利,但孔子卻表揚了他。這個故事不但說明了中國古代就有道德回報的實踐,而且表明孔子是極力贊同“積極奉獻,正當索取”的。
就罰惡而論,即對不道德的行為嚴懲不貸。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認為“不孝不友”,就是罪大惡極,應嚴加懲處。《尚書·舜典》中記載的“象刑”用“畫衣冠,異章服”的恥辱性方式代替肉刑和死刑,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典型的道德懲罰。《孝經(jīng)》中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經(jīng)·五刑》認為在五刑規(guī)定的繁多罪行中,不孝是最大的罪行。《北齊律》宣布了“重罪十條”即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不睦,并規(guī)定凡犯其中之一者,一律予以嚴懲,其中的“不敬”、“不孝”、“不義”等屬于不道德行為。唐律規(guī)定“十惡不赦”,其中有六惡屬不道德行為(如,“四惡謀惡逆”即毆打親長,“六惡大不敬”即冒犯皇帝尊嚴,“七惡不孝”即不養(yǎng)老人不敬夫,“八惡不睦”即打丈夫,“九惡不義”即官吏犯上,“十惡內(nèi)亂”即通奸)。我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懲罰和法律懲罰往往是混同在一起的,道德懲罰機制在日常生活中的充分運用,促進了社會道德的內(nèi)化,增強了道德的調(diào)節(jié)功能。
二、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回報思想
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思想源遠流長,內(nèi)容豐富。自古代以來就有不少人對道德回報問題進行關注和思考。通過研究和總結,筆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思想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1 德得相通。“德”與“得”具有內(nèi)在的相通性。據(jù)考證,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德”字,古殷商卜辭作“植”,金文作“惠”,最初的意思是得到財物或奴隸,與“得”相通。后來才演變?yōu)槠返隆⒌赖碌囊饬x。西周初期的大孟鼎銘文上的“德”字,已明確包含了按照規(guī)范行事而有所得的意思。周代重視道德,《書·召誥》有記載:“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川,祈天永命。”認為王者既要有好道德品性又要有好的道德行為才能獲得統(tǒng)治的地位。春秋以后,“德”被賦予更為豐富的的含義。“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左傳·文公元年》),忠、信、卑讓都成了重要德目。
而與“德”相通的“得”有兩層含義:一是“得道”,這是從道與德兩者的關系層面上說的,朱熹說:“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四書章句集注·論語注》)意思是說,行為者獲得了作為普遍行為規(guī)范的“道”,并將其內(nèi)化于心,就成就了德性;二是“得益”,這是從“德”的功利層面上說的。東漢時期的劉熙在《釋文》中對“德”解釋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好,自己和他人都能從中有所得。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則更明確地指出:“得,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總而言之,“得益”就是指人與人之間要以善相待,使其各得其益。“得道”與“得益”兩方面結合起來,便是“德“得”相通的完整內(nèi)涵。墨子言:“兼相愛、交相利”,“孝,利親也”,“義,利也”《墨子·經(jīng)上》,他認為義與利、道德與利益不可分割。由此可見,中國古人已自覺意識到:德得相通;人與人之間道德關系的發(fā)生,必須是在對人對己雙方都有所得上。
2 德福一致。古代中國人認為,道德與幸福有必然的聯(lián)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對道德生活中“德福一致”現(xiàn)象的概括。在中國古代早期文獻中,有許多反映“德福一致”的記載。道家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至少有5章談到尊道重德的益處:“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8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老子第55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老子第62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66章)“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第81章)
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曾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文言》)講的就是善行和惡行會得到相應的回報,一人行善,全家受福,一人作惡,全家受殃。曾子也告誡道:“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梁惠王下》)他提醒人們要提高警惕,自己的所作所為將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孟子也有許多相關的記載。“仁者無敵。”(《孟子·粱惠王上》)孟子認為,有仁愛之心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仁則榮,不仁則辱。”(《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說,行仁政則國昌而民安,得其榮樂;行不仁則國破民殘,蒙其恥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關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經(jīng)常關愛他;恭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經(jīng)常恭敬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在《禮記·中庸章句》也有記載:“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強調(diào)欲長久保其祿位應當以“仁”為基礎。此外佛教講因果報應,認為個人的福祉不僅取決于自己的德行,而且受先祖德行的影響,自身的德行還將會給后代帶去福或禍。以上表明,中國古代強調(diào)以德祈福、德福一致,把道德作為人幸福的一種生活方式。
3 明確提出“受恩必報”的主張。中國民間生活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明受恩必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還可以在多處文獻中找到明確的受恩必報主張的記載:比如《戰(zhàn)國策》中的《信陵君殺晉鄙》中說:“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別人對我有恩惠,我不應忘記,我對別人有恩惠,卻不應老放在心上。蕭繹《金樓子·戒子》中說:“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告誡人們周濟他人切莫記心上,受人恩惠千萬不能忘。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雖然充滿施恩勿念的思想,但確實存在受恩必報的主張。
4 重視道德回報對社會道德的調(diào)節(jié)功能。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們關注到了道德回報對社會道德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如“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六韜·賞罰》)意思是說,獎勵一個人以勉勵好多人,處罰一個人以懲戒眾人。荀子說:“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是百王之所同也。”(《荀子·正論》)他認為各代帝王都是用財富來獎賞,用減少財富來處罰的。“賞一人而使天下之人喜,罰一人可使天下之人懼,茍二事不失,自然盡美”(《資治通鑒·粱記》)賞形成示威、鼓勵、獎掖等效應,賞善作為一種感召力,吸引更多的人從善,使善行蔚然成風;罰則通過貶抑、威懾、鎮(zhèn)壓等效應,破壞惡行賴以產(chǎn)生和存在的土壤,使之難以生存,罰惡具有威懾力和震撼力,使人不敢為惡。賞罰合宜,社會就和美。
孔子就注意到了缺失回報的道德對社會道德的危害性。據(jù)《呂氏春秋·察微》記載: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孔子看到了,不要回報的“道德高標”使道德失去感召力,對社會道德產(chǎn)生消極影響。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顧炎武也曾提出過“勸學獎廉”的主張。他認為,應該把禮、義、廉、恥作為社會的最高名節(jié),對其突出者給予一定形式的獎賞,如封官加爵、賜予田地、免勞役租賦等,使人人操守禮節(jié),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三、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回報思想給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回報實踐和道德回報思想研究后發(fā)現(xiàn),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道德回報實踐活動,古代文明中蘊涵著豐富的道德回報思想。道德回報的實踐和思想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了許多啟示。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
1 有助于正確認識傳統(tǒng)道德回報問題。中國有重視道德回報的傳統(tǒng),道德回報思想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萌芽,在殷商時期就開始形成。傳統(tǒng)的道德回報思想有許多寶貴的價值,比如“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報”等,以及重視道德回報對社會道德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需要我們?nèi)フ湎Ш屯诰颉.斎唬捎跉v史條件的限制,傳統(tǒng)的道德回報思想過分強調(diào)道德的賞罰,輕視政治法律的賞罰,忽略經(jīng)濟分配制度、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賞罰。我們知道,這幾種賞罰是現(xiàn)代社會賞罰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時甚至比道德賞罰更有效。因此,我們需要加強這些方面,并且把它們和道德賞罰、政治法律賞罰結合起來,形成完備高效的賞罰系統(tǒng)。
2 有助于正確認識道德與利益、奉獻與回報的關系。長期以來,人們受“君子行善不圖回報”觀念的影響,認為講利益就不配講道德。奉獻不該求回報,把道德利益和道德回報排斥在道德領域之外,把利益與道德、奉獻與回報絕對對立起來。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不利于道德建設的。傳統(tǒng)道德回報思想的“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理論,明確表明了道德與利益、奉獻與回報具有內(nèi)在的相通性,兩者是可以而且是應該統(tǒng)一的,道德與幸福有密切聯(lián)系,有德之人應該得到幸福。在社會生活中,如果道德只要求人們奉獻和犧牲,卻不強調(diào)如何回報這種德行奉獻。必然會導致義務與權利、奉獻與報償、德行與幸福的二律背反。久而久之,社會道德生活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德行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負,缺德倒成了無德之人的通行證。行“善”的人總是或多或少地犧牲了自己的利益而成全了社會或他人,行“惡”的人總是犧牲了社會或他人而成全了自己,他們都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獎賞或懲罰),這也是一個公正社會的要求。
3 有助于正確認識道德回報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中,社會風氣和道德狀況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經(jīng)常感覺到道德的“軟弱”,這與道德建設中缺少道德回報機制分不開。傳統(tǒng)的道德回報思想十分重視道德回報對社會道德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在維護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我們在道德建設中,既要堅持道德教育,又要實施道德回報。當前緊迫任務是建立包括道德評價機制、反饋機制、保障機制等的良好道德回報機制,充分發(fā)揮道德回報在道德建設中作用,營造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zhì),促進社會和諧與發(fā)展。
責任編輯 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