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是與改革開放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選擇分不開的,即:搞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搞清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基本依據;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和法寶;尊重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
[關鍵詞]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10-0042-03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也是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和豐碩成果的取得是與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路徑的正確選擇分不開的。
一、搞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是鄧小平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一再強調的一條基本原則,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在革命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年中國共產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明確向全黨發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號召。全會的政治報告說:“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但是也曾經犯過脫離實際、教條搬用馬列主義的錯誤。從1957年開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在我國占統治地位長達二十年之久,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內亂,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及社會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認為“文化大革命”錯誤的發生。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而是脫離中國國情的教條式的搬用馬克思主義中的片言只語。如鄧小平一再指出的那樣:“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主要在以下方面澄清了在認識、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的一些錯誤認識:
第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鄧小平說:“我們黨有很多同志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是很好的,我們一定要繼續發揚。但是,我們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講毛澤東思想,卻往往忘記、拋棄甚至反對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還認為誰要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誰就是犯了彌天大罪。”“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不是僵死不變的教條。鄧小平多次強調說:“馬克思主義要發展嘛!毛澤東思想也要發展嘛!否則就會僵化嘛!”改革開放過程中,江澤民同志也指出:中央一再強調要進行理論創新,為什么?因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要使黨和國家的發展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否則一切新的發展都談不上。
第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而不是以個別論斷為指導。因為“我們堅持的和要當作行動指南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說是由這些基本原理構成的科學體系。至于個別的論斷,那末,無論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同志,都不免有這樣那樣的失誤。但是這些都不屬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構成的科學體系。”
第四,搞貧窮的社會主義,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則。“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社會主義要優于資本主義,它的生產發展速度應該高于資本主義”因此,鄧小平認為,“四人幫”所說的寧肯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以及“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在中國的現實條件下,搞好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
二、搞清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依據
所謂歷史方位“就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縱向、橫向和內向等各種因素的交叉點,”簡單地說就是世情、黨情、國情。它既包含時間的坐標,也包含著一個黨和國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筆者認為,歷史方位可以分為大方位和小方位,大的歷史方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方位;如十六大報告對黨的歷史方位的定位,即:“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但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同時期,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同階段,黨和國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即小方位卻在發生著變化,大的歷史方位的變化正是在小方位的不斷變化的基礎上實現的。這種變化決定了黨和國家在大的發展目標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變的情況下,每一個小的發展時期的主要方針策略卻要隨著小方位的變化而變化。對歷史方位的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不僅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依據,也有利于豐富和細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曾經多次犯“左”的錯誤,其直觀的表現是教條式的搬用馬克思主義或照搬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經驗,其深層的原因卻是對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的判斷上出了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三次“左”傾錯誤的出現,主要原因是對我們黨所處的小方位即革命環境判斷上出了問題。雖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一直未變,但是大革命失敗使中國革命的形勢卻發生了變化,教條主義者沒有認識到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沒有認識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反動力量的強大,攻打大城市的進攻戰略和運動戰的戰略戰術不適應反動力量異常強大的中國。建國后,“大躍進”的錯誤則在于對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認識上的錯誤,沒有認識到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而“文化大革命”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我國所處的社會方位和黨內、國內階級斗爭形勢均做出脫離實際錯誤判斷的結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汲取黨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把正確認識和分析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依據。針對長期存在“左”的錯誤對人們的禁錮及由于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政治、經濟、思想、組織等各個方面的撥亂反正當作首要任務;黨的十三大關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判斷,清楚地表明了我國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上所處的歷史方位,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強調了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黨的性質沒有變,而黨的地位、黨所處的歷史條件和黨承擔的任務是不同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對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科學把握上提出的。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同樣與黨對國情實際、歷史環境的科學認識和判斷密切相關。概而言之,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條件沒變,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變,十六大對黨的歷史方位的判斷沒變的情況下,我們的小方位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特別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新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根本轉變;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黨的十七大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方針和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取得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創新性理論成果,而努力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改革開放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
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變化發展著的改革開放實踐也不斷給我們提出一系列新問題,“要向前看,就要及時地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否則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前進。”在解決一系列新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改革目標逐漸清晰,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我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發展階段、發展戰略、發展動力、外部條件等諸多方面有了新的認識,逐漸找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的不斷深化,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針對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所發生的新變化和面臨的新挑戰,江澤民在進一步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做出了重大理論創新,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改革開放城鄉發展差距的加大及“三農”問題的嚴重性,促使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面對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的矛盾多發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等,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解決,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步步推向前進。
四、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法寶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從時代條件出發,提出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理論,它一方面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另一方面也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制勝法寶。
關于解放思想,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因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的遺留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展。在解放思想的引領下,我們不僅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對建國以來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正確的結論,而且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在新的發展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天地。
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江澤民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認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在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同時,江澤民結合時代要求提出了與時俱進的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江澤民認為:“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要做到與時俱進,就必須根據黨和人民新的實踐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
總之,沒有思想的解放,我們就難以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就難以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沒有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我們就容易滿足于已有認識和成果的取得,忽視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僅使我們把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廣闊的理論空間,而且使我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不斷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五、尊重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
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它只能來源于豐富的社會實踐和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因此,“理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實踐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尊重實踐。鄧小平曾指出“我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大黨,我們自己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不按照實踐的發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我們的工作還能夠做得好嗎?我們講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不就成了說空話嗎?”。
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是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要求,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才能使我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
人民群眾的創造,并非隨心所欲,而是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及其規律的限制。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種創造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其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一部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民群眾不斷認識、掌握和運用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離開實事求是,脫離實際,脫離億萬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開放的起步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制定,正是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性的結果。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起步的,而農村的改革又是從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從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二十多年間,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的農民要求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呼聲曾有五次之多,農民的想法很簡單,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老包好不好,肚皮是記號”。但是,這五次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呼聲和初步實踐,最終卻被視為資本主義萌芽或擔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被壓制下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想法在農民中又一次倔強的萌生,并悄悄的付諸實踐。這次中央沒有采取壓制的辦法,而是尊重人民群眾的探索,決定先在實踐中看一看。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換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群眾鮮活的實踐面前,中央肯定了農民創造的各種責任制形式,促使農村改革全面起步和展開。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對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鮮活經驗進行總結,并使之上升為理論,進一步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從生產管理上的責任制到所有制上的股份制;從個體經營到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等改革過程中發生的許多變化,都是人民群眾創造性實踐的結果。尊重實踐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離開鮮活的實踐和人民群眾的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根基和生命力。
如何結合發展變化的中國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也是一個未完的歷史課題,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探尋規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沿著正確的軌道不斷前進。
責任編輯 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