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前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在正確認識新時期的執政環境,科學總結建國以來黨的執政經驗,擴大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改善黨的執政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并在實踐中形成理論,構成了改革開放初期黨的執政理念的重要內容,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關鍵詞]改革開放;執政理念;探索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10-0054-03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路線,開始實現全面的撥亂反正。并且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貫徹三中全會路線的實踐過程中,黨對執政環境、執政經驗、執政基礎、執政方式等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新的執政理念,為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正確認識新時期的執政環境
所謂執政環境,即對政黨執政行為和過程起著影響和制約作用的諸因素的總和。執政環境有國內環境,也有國外環境,此外還有一個執政的黨內環境問題。對執政環境的認識不同,執政理念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黨對執政環境的認識存在許多誤解和偏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對執政環境的認識開始符合客觀實際。
從世情來說,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社會,新科技革命已經在西方發達國家展開,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時期。70年代后期,越南戰爭結束后,國際緊張局勢有所緩和,與此同時,中國的外交工作取得新的進展,“我國在發展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成就”,“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談判的完成,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國際環境方面看,總體上有利于中國進行四化建設。正確認識國際環境的發展和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探索其執政理念的重要依據。
國情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狀況和自然狀況的綜合。認清國情的關鍵是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及認清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黨只有首先正確認識我國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才能正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科學執政。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首先要把國情搞清楚。一方面“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九億多人口的大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執政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加快生產力的發展,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俺前l生國外敵人的大規模入侵,決不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干擾而離開我們的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建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是有偉大成績的。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由于底子太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黨對新時期初始具體國情的正確分析,對于黨在新的時期探索其執政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黨情即黨的基本情況,主要是指黨自身的狀況,包括黨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及特征,黨所擔負的政治任務,黨的活動運作方式,黨員隊伍構成以及黨的組織構成,黨的建設狀況,黨的作用和形象等狀況。對于“文革”后黨的實際情況,黨中央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認識?!敖▏詠?,由于我們某些時期在工作中的錯誤,確實曾經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過嚴重損害”,給黨的事業和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對在‘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冤假錯案進行了一系列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及對黨的隊伍進行整頓,加強了黨的自身建設。在正確思想路線的指導下,黨成功地實現了工作中心的轉移。在思想上,廣大黨員和干部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出現了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生動局面;在政治上,黨依據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精神繼續認真解決了國內政治生活中遺留下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組織上,黨進一步調整和加強了各級領導班子。黨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充分反映并適應了黨情的變化。
二、科學總結了黨的執政經驗
執政黨是否成熟與成功,常常取決于它對自身的歷史是否重視并科學地總結,從中得出規律性認識,從執政的角度講,就是執政經驗。執政經驗作為政黨對其自身歷史的反省總結,是確定其未來執政理念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科學總結黨的執政經驗,就是要正確認識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吸取經驗教訓,統一全黨認識,提高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對黨的執政經驗的認識和總結,是從討論建國后黨內一些重大問題開始的。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譚震林、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首先提出要重新審查文化大革命及之前黨內的一些重大問題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端正黨的指導思想。中央工作會議及此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總結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序幕,為初步探索黨的執政經驗奠定了基礎。
1979年在建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黨中央對建國以后的歷史進行了初步的總結,認為必須吸取以下教訓:第一,黨必須改變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路線,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經濟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增強綜合國力。“無產階級取得了全國政權,特別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后,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钡诙?,要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的國內階級狀況和階級斗爭形勢,作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科學分析。嚴格區別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絕不能把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敵我矛盾,更不能用對敵斗爭的方法進行黨內斗爭”。第三,從黨內民主來說,必須改變過去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的情況,要特別強調民主,強調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關系。“必須在黨內生活和國家生活中充分發揚民主,在各級組織中堅持民主集中制,實行集體領導。不能少數人說了算,不能搞‘一言堂’,不能容許任何個人凌駕于組織和群眾之上”。第四,要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性,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提出“必須進一步健全黨的紀律和社會主義法制,切實保障全體黨員和全體公民的民主權利,使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從黨的領導者到每個黨員,從國家領導者到每個公民,在黨紀和國法面前人人平等,絕不允許有不受黨紀約束的特殊黨員和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殊公民,絕不允許有凌駕于黨紀國法之上的特權”。
這一時期,由于黨初步總結了執政的歷史經驗,實事求是地解決了一批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領導人的是非功過問題,在此基礎上,“對過去一些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理論觀點、形勢估計、政治口號和方針政策作了改變和調整;在全黨和全國工作著重點的轉移、國內階級狀況的分析、經濟文化建設的方針任務等重大問題上,作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論斷、新決策”。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面總結建國以來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稕Q議》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建國以來32年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并最終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決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所以會發生并且持續十年之久的原因,指出,對于這一“左”傾嚴重錯誤,毛澤東負有主要責任。但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在此基礎上,《決議》闡述了執政黨建設的若干問題:第一,保證黨的干部包括領袖人物處于全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第二,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高度的集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第三,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全體黨員干部必須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第四,必須整頓黨的組織,純潔黨的隊伍。第五、黨在對國家事務和各項經濟、文化、社會工作的領導中,必須正確處理黨同其他組織的關系,從各方面保證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各種經濟、文化組織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職權。第六,建立健全黨的紀律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使黨的各級組織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稕Q定》對黨的執政經驗的總結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表明黨對自身建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198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胡耀邦從六個方面論述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問題:一、中國共產黨全體黨員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奮不顧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要善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推向前進;三、要進一步健全黨的民主生活,嚴格黨的組織紀律;四、要善于經常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塵,在執政條件下永葆革命青春;五、要把更多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六、要永遠堅持國際主義,同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在這里,胡耀邦對改革開放條件下的黨的建設進行了全面的、深刻的分析和總結。
從對建國后歷史的總結,得出黨的建設的經驗,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并轉化為黨的執政理念,成為新時期黨的理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對執政基礎的新認識
黨的執政基礎主要包括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以后,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但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以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把廣大知識分子和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作為階級異己力量,極大地損害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改革開放初期,黨對增強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的工作都予以重視,提出了新的認識。
在增強階級基礎方面,根本的變化在于對知識分子屬性的認識。新時期初始,鄧小平就提出,在社會主義時期中,只要還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知識分子就需要注意解決是否堅持工人階級立場的問題。但總的來說,“我國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是自覺自愿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他們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也可以說,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隨后,黨中央提出:建國三十年來,我國的社會階級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工人階級的地位大大加強?!拔覈鴱V大的知識分子,包括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覺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秉h對知識分子認識上的改變,導致對知識分子政策的相應改變。把知識分子納入黨的階級基礎,對于團結知識分子的力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方面。黨中央也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一,把群眾路線與黨的執政聯系起來,重申廣大人民群眾是黨執政的堅實基礎,“共產黨的領導是代表人民利益、執行人民利益的領導”。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離開人民群眾,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變得毫無意義。我們黨要堅持革命,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其二,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之源?!拔覀冊诟锩徒ㄔO中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團結斗爭的結果;我們能夠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和搗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的結果;我們在工作中犯了錯誤,同樣必須依靠群眾的批評、監督和幫助,才能夠及時地、充分有效地得到糾正”。其三,在歷史變革的新時期,更應該堅定地依靠人民群眾。黨中央指出,“我們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體現著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們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實踐。因此,我們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就是從各個方面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路線”。
從1979年1月至12月,中共中央相繼批轉了《關于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關于落實對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的請示報告》、《關于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平反、改正問題的通知》、《關于把原工商業者中勞動者區分出來問題的請示報告》、《關于對原工商業者的若干具體政策的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在撥亂反正中落實黨的各項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因素,從而形成了建國以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黨對增強階級基礎的重視,不斷擴大群眾基礎,把執政基礎的鞏固和擴大與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黨的領導作用的發揮聯系起來,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推進了黨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執政理念的探索。
四、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執政方式
改革開放初期,黨不斷強調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并對改善黨的執政方式進行了大量的探索。
首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中央不斷強調新時期我國要實行改革開放,推進四化建設,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從歷史的角度看,無論是民主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黨的領導地位都不是自封的,是在歷史的長期考驗中形成的,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霸谥袊?,在五四運動以來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國共產黨,根本不存在另外一個像列寧所說的聯系廣大勞動群眾的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事業沿著正確的軌道穩步前進;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才能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發揮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心協力,推動四化建設;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才能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而要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絕不可能離開黨的領導。歷史經驗證明:“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無論從歷史的角度考察,還是從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的需要來看,都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改革開放條件下,黨面臨的執政環境以及其自身情況都有新的變化,并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生更多深刻的變化。這樣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不斷改善黨的領導,改善黨的執政方式,以適應新的變化。新時期以來,黨中央按照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改革和創新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思路,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豐富和發展了黨對執政理念的探索。
科學執政,要求黨要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按照客觀規律科學辦事,用科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來執政。改革開放初期,黨對其執政方式的科學化進行了大量的探索。首先,要重視和強調制度建設。經歷了文革的破壞以后,黨十分重視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指出民主和監督光靠領導人的允諾或下發文件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拔覀冞^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卑阎贫冉ㄔO放在了一個更重要的位置上,表明黨對其執政方式的認識更加科學。其次。科學執政,還要注意解決黨政不分的問題。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在回答調整國務院負責人人選的原因時。指出“著手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是考慮之一。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指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的領導。要完善黨的領導,就要實行黨政分開的改革,改變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做法。明確黨政各自不同的職責、權限,各司其職,各自負責。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政府工作系統,加強對行政事務的管理,黨委不再具體地干涉行政事務。確認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組織上的領導,而不是行政領導。第三,加快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干部的更新,逐步實現領導人員的年輕化、專業化?!澳壳暗闹饕蝿眨巧朴诎l現、提拔以致大膽破格提拔中青年優秀干部。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客觀存在的迫切需要?!标愒铺岢?,“從現在起,就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讓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級工作崗位上鍛煉”。1981年7月,胡耀邦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要把更多的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使他們得到更多的實際有效的鍛煉,建設好一支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干部隊伍。改革開放初期,黨對黨的制度建設、黨政分開、干部培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探索,提高了黨的執政方式的科學化。
民主的執政方式是現代政黨獲得人民的認可,鞏固其執政地位的合法性,增強政治體系的包容性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它要求執政黨必須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順應時代和人民要求,既要不斷擴大黨內民主,又要發展廣泛的人民民主。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開始努力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提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笔粚萌腥珪M一步提出,要使民主的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1979年3月,鄧小平又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從根本上闡明了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屬性,論證了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的極端重要性。1979年9月葉劍英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必須在黨內生活和國家生活中充分發揚民主,在各級組織中堅持民主集中制,實行集體領導?!秉h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關于建國以來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總結建國以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黨的十二大繼續強調,要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使黨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正?;?。
依法執政是黨執政的又一基本形式,要求執政黨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黨的各項工作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軌道,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吸取文革中的教訓,把法制建設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鄧小平早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指出,“為了保障民主,必須加強法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為保障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1979年葉劍英提出“必須進一步健全黨的紀律和社會主義法制,切實保障全體黨員和全體公民的民主權利,使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逐步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由以政策治國向依法治國轉變,是完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更是明確指出,難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沒有能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為了防止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混亂局面重演,要“完善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并使之成為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成為黨和國家的基本方針,“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寫進十二大黨章。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在這段時間里,黨從執政環境、執政經驗、執政基礎和執政方式等方面對黨的執政理念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盡管這些探索只是初步的,但是對經歷了文革嚴重破壞,正在進行全面撥亂反正,初步實行改革開放的黨和國家來說,無疑是尤為可貴的實踐和經驗,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對外開放起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政策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探索為后來我們黨領導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施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責任編輯 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