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南擁有雄厚的水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對推進陜南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意義重大。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陜南開發利用水資源還存在許多問題。為此,要在總體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采取切實舉措改變現狀,加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同時要注意建立和完善水資源開發利用支持政策體系。
[關鍵詞]陜南;突破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1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10-0075-03
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一五”以來,陜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陜南突破發展起步艱難,陜南經濟社會發展與關中、陜北的差距仍在拉大,所轄三市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分量越來越輕,陜南各縣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排名中的位次仍在下滑。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陜南對自己最具優勢的資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陜南水資源的多重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綜合水產業成長緩慢,陜南的優勢水資源沒有在陜南突破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水資源是陜南最具有優勢的資源
陜西省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秦嶺以北的關中大部和陜北屬黃河流域,占全省面積的64.8%,屬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區,水資源條件差。秦嶺以南為長江流域,面積7.23萬Km2;占全省面積的35.2%,系濕潤半濕潤的秦巴山區,水資源條件較好,全省水資源總量442億m3,長江流域就有312.6億m3,占全省的74.5%。其中陜南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均屬水資源條件較好的長江流域,三市的水資源總量為305.18億m3,占全省的70%,人均擁有的水資源量為3325m3,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5倍,是陜西省人均水資源量的2.43倍,是關中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的9.9倍。
水資源不僅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在水權明晰、水權和水產品可交換的條件下它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
在全球水資源危機日益加重、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水資源供給不足,已嚴重影響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的今天;在人類對水資源的供給和用水安全高度重視的情況下,陜南卻擁有大自然賦予的相對充沛的、優質的淡水資源,這是大自然對陜南人民的厚愛,也是大自然對陜南突破發展提供的最重要的資源支持。可以說水資源是陜南最重要的資源,水產業是陜南最有潛力、最有前景的優勢產業。陜南不僅水量充沛面且水質良好,據水文和環保部門監測,匯集了陜南絕大部分地表徑流量的漢江和丹江近十余年的出境斷面水質都在國家地表水質標準二類以上,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質量優良、用途廣泛,具有飲用、農業、發電、漁業、工業、生態、旅游、景觀、航運、水上運動及娛樂等多重功效。陜南的水資源可以而且應該進行多用途的綜合開發,做大做強綜合水產。陜南應該在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中既為我國嚴重缺水的津、京地區、黃淮海平原及省內關中、陜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的戰略支撐,又在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中實現陜南自身的突破發展。
二、陜南地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思想上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不夠,重水資源保護,輕水資源開發利用。陜南是一個水資源密集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區,同時是國土主體功能區劃中的限制開發區,其國土中的大部分均屬于秦嶺生態保護區和丹江口水庫及其上游地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項目實施區。陜南三市的黨委政府非常看重自己對國家和民族所承擔的生態重任,每一個市都做了詳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污染防治規劃,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出臺一個市級的或陜南區域性的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陜南政府和人民大局意識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陜南人思想保守的后果。
2 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以安康市為例,其水資源總量為252億m3,但由于水利設施不足,調蓄能力差,綜合水產業發展滯后,真正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只有6億m3,約占水資源總量的0.3%。安康全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68.93萬KW,可開發利用量為258.25萬KW,已開發的水電裝機僅127.42萬千瓦,只占可開發量的46.1%。加上整個陜南除漢中盆地外,大部分地域屬于秦巴土石山區,山地多、坡度大,降雨集中(汛期降雨及徑流占全年70%)地表徑流季節性波動大,汛期來水量大時為了防洪減災要放掉已蓄庫容,旱季水電機組又往往因為來水量小,出力不足,這大大降低了水電開發的經濟效益和水電站的調峰能力。水資源開發投資不足和調蓄能力的落后,使陜南山區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人在河邊沒水喝,地在河邊沒水澆”。陜南最具有優勢和最具有價值的水資源,往往是白白流出境外,陜南只是大自然中水循環的一個中間環節,而不是一個開發利用的主體。
3 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單一、粗放、低效。目前陜南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單一,主要是用于人畜飲水工程的供水,農業灌溉和水力發電。對水資源的工業、水產養殖、航運、旅游、娛樂、運動及景觀功能的開發利用明顯不足。人畜飲水是政府的民生工程,屬地方性公共產品,其運營方針是保本運營不追求利潤;農業灌溉供水價格屬于涉農收費項目直接關系到農民負擔,國家嚴格控制其收費標準,加之由于陜南大多數農業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渠系滲漏嚴重,供水成本偏高,農民意見很大,所以現有的農業排灌運營管理機構多數是艱難支撐,勉強運轉,雖然有著較好的社會效益,但是,幾乎談不上有什么經濟效益;水力發電,屬于陜南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支柱產業,但是,按照目前的水力發電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和返還辦法,陜南當地也幾乎無利可圖。
4 水資源開發利用缺少總體規劃和政策協調,各行其是、無序開發,影響了陜南水資源開發的整體規模和綜合效益。陜南水資源富集且水質良好具有多種功能,應當進行有計劃的綜合性地開發利用,使其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由于陜南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滯后,目前陜南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呈現出一種分散、孤立、無序的狀態。水能開發、水產養殖、水上運輸、高耗水工業布局、農業灌溉、農村人畜飲水和城市供水各行其是,孤立進行,搞水產養殖的不考慮供水、搞水電開發的不考慮航運、灌溉,甚至有的水資源開項目為了降低個別成本,有意識地把成本外化,使全社會或其他的水資源開發者為其買單。如:漢江干流自古就是黃金水道,鼎盛時期漢江自勉縣以下都可以行船,通江達海,按交通部的規劃石泉——丹江口水庫河段為四級航道,在漢江干流這一河段上的水壩都必須建百萬噸級通航船閘,但目前的水電開發商不僅不建船閘,甚至連過船設施也不配備。
三、對陜南水資源綜合開發的基本構想
1 要在對陜南水資源和水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做好陜南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要按照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治水、充分發揮水資源多重功能的原則,做好陜南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規劃。在規劃中全盤考慮陜南水資源的水能、水利、灌溉、工業、食品、飲料、船運、旅游、探險、水產養殖,城鄉生活供水等多重功能的綜合開發利用。要站在全國、全省的視角來認識綜合開發利用陜南水資源的戰略意義。通盤考慮陜南自身突破發展對水資源開發的需要及作為關中、陜北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戰略支撐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對水資源保護的需要。
2 要采用“小工程大群體”的方法加大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汛期對地表徑流攔蓄能力,減輕山區水土流失,提高農業生產的灌溉保證率,有效地解決山區農民的人畜飲水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均衡陜南大江大河不同季節的徑流水平,有效地防災減災;從根本上解決陜南特別是陜南山區旱澇災害頻繁和工程性缺水問題。
3 做大水產養殖業規模,提高水產養殖業效益。水資源富集的陜南山區隨著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如庫、塘、壩)的不斷建設和完善,漢、丹江及其支流的水電開發加快,將會形成陜西乃至西部地區最大的淡水水面,僅安康市可養殖水面就達90萬畝,陜南發展水產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要針對陜南不同養殖水面的面積大小、海拔高低、水體主體功能的不同,有針對性地規劃好陜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對于陜南中高山溝、溪、河、叉打壩修堰,挖塘形成的高海拔小水面,應著力發展有山區特色的特種水產養殖,如養殖陜南適生的大鯢(娃娃魚)經濟效益就相當可觀,市場前景也非常好;對于匯集了陜南主要地表徑流的漢、丹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興建綜合水利工程或單純水電開發形成的庫區大水面,要以庫區自然放養和網箱精養為主發展水產養殖業。庫區自然放養的魚種以原河段上原生魚類為主,年放養量要和年捕撈量相匹配,放養的目的既是為了保證原有水生生物鏈的完整,保持和維護原有的水生態環境,同時兼顧水產品的生產和庫區失地農民向漁民的轉變。給他們找到新的就業門路,解決他們的長久生計問題;庫區網箱養魚要在規模適度的情況下以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由粗養走向精養,由低端品種走向高端品種;對陜南漢中盆地、月河、丹江河谷盆地的稻田水面,應推廣稻—鴨—魚,稻—鴨—小龍蝦,稻—鴨—蟹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水產養殖。
4 要充分利用陜南優勢的水資源、獨特的秦巴風光、巴蜀風情發展陜南的親水旅游、水上娛樂和水上運動等產業。對于水量適中落差較大的漢江干流源頭河段(漢源鎮以上河段、洋縣的黃金峽河段)以及漢江的一些主要支流如嵐河、任河、黃洋河、丹江、金錢河等可以開展水上漂流探險游;對于漢江及丹江干流上形成的大庫容大水面河段,可以開展漢水風光、巴蜀風情觀光游和水上捕撈體驗游;在臨庫的一些古鎮、島嶼(如流水鎮、洞河鎮、煥古鎮、牛頭堡島)可以結合本地旅游業的發展,開發一些水上娛樂項目;在安康水電站庫區這樣西北最大水面,應該走出去和體育主管部門聯系把它建成國家賽艇隊、國家及各省的花樣滑水隊等水上運動項目的訓練基地和比賽場所。
5 要充分發揮陜南水資源富集的優勢大力發展高耗水和高栽水產業。據統計在食品飲料行業,每生產一噸啤酒要耗水25噸,生產一噸白酒要耗水4噸,果汁飲料、碳酸飲料、茶飲料、功能性飲料、乳飲料及飲用水生產中消耗的生產原料98%以上是水。2006年中國飲料市場的銷售額就高達3891億元,并且這一市場每年仍以10%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15年中國僅飲用水產業就有1000億元市場潛力。但目前這些高耗水產業大多布局在水資源相對稀缺的地區,一方面有些地區要采取工程措施從陜南調水,另一方面又把高耗水的飲料及飲用水產品返銷陜南市場,從微觀上看,這樣的布局不利于企業生產成本的節約,從宏觀上講,它造成的迂回運輸浪費了能源資源,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所以從優化產業布局、發揮資源優勢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出發,陜南應大力發展既具備資源優勢、又有很好的市場前景的飲料及飲用水產業。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同時,在電力行業火電單位發電耗水3.4kg,平均裝機耗水率為每百萬KW每秒1m3,核電的耗水率與火電相當,都是高耗水產業。目前,我國北方許多已建成的火電廠往往因為水資源的短缺不能達到設計產能,生產中是以水定電。所以陜南特別是安康應該充分發揮水資源富集、同時又有鈾礦資源及便捷的運煤通道和功能強大的輸變電網絡的優勢,大力發展火電和核電產業。
6 要統籌規劃漢、丹江干流的水電開發和內河水運發展,振興和繁榮陜南內河航運。陜南境內的主要河流漢江和丹江的通航歷史久遠。漢江航運有3000年歷史,古代漢江河段自勉縣以下皆可行船,直達漢口,通航河段千余公里,通江達海,是溝通我國西北、華中、華東的內河航運黃金水道。丹江早在戰國時期就已通航,航道上至丹鳳龍駒寨下至湖北老河口,是我國古代長江地帶通往古都長安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近代以來隨著公路、鐵路等陸路交通的興起,加之水電開發中堤壩阻隔、航道堵塞。漢、丹江的內河水運日漸凋敝。但是,在國際油價升高、全球能源危機出現的今天,水運運能大、適應性強、成本低、能源節約的優點重新被人們所認識,例如1升柴油公路運輸只能提供25噸公里運能,鐵路運輸也只有93.4噸公里運能,而水運可達218噸公里運能。所以,重振漢、丹江內河航運是我國應對全球能源危機的需要,是完善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需要,也是發揮陜南資源優勢加快陜南突破發展的需要。
四、建立和完善陜南水資源開發的支持政策體系
陜南的水資源綜合開發,是一個惠及陜南、陜西乃至全國的宏大系統工程,其有效的實效有賴于陜南人民意識上的覺醒、認識水平的提高、行動上的努力,更有賴于陜西省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所以中央政府及省政府應當盡快建立和完善陜南水資源開發的支持政策體系,支持陜南的水資源開發,力促陜南突破發展。
1 科學規劃,搞好協調。要從戰略高度認識陜南水資源綜合開發的意義,由省政府指定有關部門牽頭,建立由計劃、水利、林業、環保、交通等部門及陜南三市政府參與的陜南水資源綜合開發管理協調機構,盡快制定出陜南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規劃及水能、水利、水產養殖、旅游、航運、高耗水工業發展等專項規劃;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體現水資源的經濟價值,應建立水權轉讓制度,確定合理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目前標準太低且各地不統一),并以此為依據對水權轉讓進行定價;由省級政府出面組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的陜南三市及河南、湖北的相關地市共同協商統一產水區的水資源浪費征收標準,并就按水源區各地市的自產徑流占丹江口水庫來水總量的比例分享中線調水工程的水資源費達成協議,與受水地區和中央政府形成集體博弈的格局。
2 統籌開發,落實資金。省政府應在陜南突破發展基金中專設陜南水資源開發基金,并將由省政府征收和享有的水電企業的水資源費全額列入此基金,作為對陜南水資源開發項目的直接投資或投資補貼。如:對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的投資、對水產養殖中購殖種苗的補貼等;省政府應同蘭州軍區及國務院人防辦、交通部進行溝通和協調,爭取每年人防工程建建設資金和交通建設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進行漢、丹江的航道整治。省財政及陜南各市財政應當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支農資金專門用于對陜南發展水產養殖的企業和農戶購置高端水產養殖品種的種苗進行貸款貼息。
3 加強宏觀管理,搞好水資源利用。省政府應當對全省高耗水工業的布局作出合理規定,禁止在水資源稀缺的地區新布局高耗水工業,對于缺水地區現有高耗水企業向陜南豐水地區搬遷轉移給予一定補貼。省政府應當主動同中廣核、華能、華電、神華、京能、大唐等能源發電巨頭進行聯系,推介陜南優勢水資源,達成省企戰略合作協議,推動陜南的水資源開發;省政府應當會同交通部對在陜南漢、丹江干流上的水電開發作出必建通航船閘或過船設施的強制性規定。漢江石泉至丹江口水庫河段按四級航道規劃的要求,應當航行300噸級的船只,對于陜南漢江段新規劃的水電站必須在建設壩體的同時建設船閘,對于已成的無過船設備的水電站必須補建過船設施。
責任編輯 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