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全國一樣,陜西省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這除了受人口總量、年齡結構、文化素質影響外,也與人口流動和現行政策有關。必須在堅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基礎上,提出符合當前實際的新政策,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轉移,實行彈性就業制等。
[關鍵詞]和諧陜西;就業;產業結構;勞動力過剩;彈性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9.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10-0078-02
勞動就業問題是民生的根本問題,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同全國一樣,陜西省勞動年齡人口處于高峰期、國有企業改革處于攻堅期、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處于加速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摸清勞動力家底的基礎上,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理清基本關系,尋找簡潔可行的解決辦法,對建設和諧陜西具有重要意義。
一、陜西就業人口的基本狀況
1 就業人口總量及特征。陜西省2005年16歲以上就業人口總數達1956.37萬人,就業人口占全省16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67.56%,占總人口比重為52.59%,與2000年相比就業人口占16歲以上人口比重下降了6.87個百分點,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44個百分點。就業人口的基本特征:一是年齡結構上兩頭小,中間大。30-34歲年齡組就業人數最多,占就業人口的16.19%,之后隨著年齡的增大或減小,各年齡所占比重逐漸遞減。二是性別結構上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就業者的增長速度超過男性。2005年,男性就業者占54.73%,女性就業者占45.27%。與2000年的男性占55.08%和女性占44.92%相比,男性就業人口比重下降,而女性比重略有上升。
2 就業水平。2005年,陜西省16歲及其以上人口的就業率為67.56%。但各年齡間就業率差別較大,分年齡的就業率呈現出中間高、兩頭低的特點,即以35-39歲為就業率的峰值年齡組,其后,隨著年齡的增大或減小,就業率都逐步下降。就業率最高的35-39歲組達88.00%,30-34歲和40-44歲,就業率略減為75.30%和80.62%。隨著年齡的遞增或遞減,就業率逐步降低的趨勢非常明顯。與2000年相比,總就業率由74.43%降至67.56%,下降6.87個百分點,但從年齡看,卻呈現兩種相反的趨勢。在44歲以下的年齡,就業率都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且年齡越低,下降幅度越大;而且45歲以上年齡的就業率均比2000年有所上升,且年齡越大,上升幅度越大。
3 勞動就業的城鄉差別。就業人口的城鄉分布表現為城市就業人口的比重略有增長,鎮就業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而農村則有所下降。在全部就業人口中,城市就業者占17.62%,城鎮就業者占16.59%,鄉村就業者占65.79%。就業率的城鄉差距表現為縣的就業率最高,而城市最低,鎮介于兩者之間。與2000相比,在全省就業率下降的總趨勢下,市就業率有所下降,而鎮稍微有所下降,農村則略有上升。
4 就業水平的性別差異。男性就業率遠遠高于女性。16歲及以上的人口中,男性就業率為74.44%,女性就業率為60.77%,男性就業率高于女性就業率13.67個百分點。除16-19歲組是女性就業率稍大于男性外,其余年齡組均是男性高于女性,總的趨勢是隨著年齡越大,男女就業率差值也越大。
5 勞動就業的產業構成。各行業就業人口比重有升有降,2005年,陜西省第一產業16歲及以上就業人口達1389.44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23.46萬人,增長了1.72%,說明農業勞動者仍占就業人口的絕大多數,陜西省以農業為主的產業格局仍未改變。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總數達203.65萬人,比2000年減少了22.35萬人。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就業人口規模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2005年就業人數比2000年增加30.27萬人。
6 就業人口的職業特征。與2000年相比,陜西省16歲及以上就業人口的職業構成發生很大變化。其中農、林、牧、漁業下降幅度最大,表明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業中的大量富余人員向其他職業轉移、流動;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和有關人員及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比重略有下降;商業服務業人員大量增加,所占比重上升的幅度也最大。職業構成的變動說明,第一、第二產業中分離出來的就業人員向第三產業流動的越來越多。
7 就業人口的文化素質。陜西省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低,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文化層次相應較高,尤其是一些新興產業如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等。但由于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還很低,且農業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的絕大多數,使得陜西省就業人口總體的文化素質尚處于較低水平。
二、影響陜西勞動就業變動的主要因素
1 人口總量。在就業崗位數量既定的情況下,人口總量與就業率成反比。70年代人口凈增高峰期形成的就業壓力人未解除,90年代以來勞動力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全省16歲以上勞動適齡人口呈現上升趨勢。2005年陜西省人口總數為3718萬人,比2000年第增加了113萬人,增長3.13%。其中,16歲以上勞動適齡人口占人口總量的80%左右,比2000年凈增約7個百分點。勞動適齡人口增加使陜西省勞動力資源供給呈現出階段性過剩,對就業工作的沖擊十分明顯。
2 年齡結構。陜西省勞動力參與率從2000年的76.33%下降到2005年的69.23%,這與勞動力人口比重上漲有密切關系。2000年到2005年,陜西勞動參與率下降了7.1個百分點,而同期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卻提高了7個百分點。2000年到2005年城鎮勞動參與率下降近十個百分點,而在學中學生和大學生人口占城鎮人口比重增加了6.63個百分點,城鎮離退休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了3.18個百分點。
3 文化素質。勞動力就業率與勞動力文化程度呈同步發展。抽樣調查顯示,陜西勞動力人口文化素質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青壯年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增加。但是文盲半文盲人數比重依然偏大,高學歷人數比重依然偏小,許多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依舊偏低,個別行業的技術人才極其匱乏。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在提升產業結構的政策背景下,嚴重阻礙就業率的提升,加劇就業結構性矛盾,尤其不利于城鎮傳統產業剩余勞動力的消化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的轉移。
4 人口流動。多年來,陜西勞動力流動突出的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農業領域的勞動力向非農領域流動。從就業人口與總人口在城鎮和鄉村的比較可以看出,鎮就業人口比重的增加與鎮總人口的增加有密切的關系。由于大城市面臨嚴重的就業壓力,連接城市和農村的集鎮就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載體。據對陜西省2220戶農戶的調查結果表明,2004年,外出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的22.5%,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在本縣集鎮就業。
5 現行政策。2000年到2005年期間就業結構的變化,與現行農村社會政策、退休政策、教育政策等,有密切關系。鎮就業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鎮化政策執行的結果。在55—59歲年齡段,男性的就業率遠遠高于女性,這是因為我國勞動退休制度規定女性比男性退休年齡早5年。與2000年相比,16-19歲和20-24歲組的就業率下降幅度較大,則與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直接相關,雖然由此導致的就業率的下降并不是一件壞事情。
三、擴大就業,緩解勞動就業壓力的建議
1 發揮區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成功經驗,也是陜西幾十年改革和建設的實踐經驗。陜西省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發展、陜南突破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思路,既符合陜西經濟發展的實際,也有利于陜西省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近幾年來,關中城市經濟和陜北能源化工工業的發展不僅吸納了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且大大促進了全省范圍內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緩解了陜南由于經濟發展滯后而形成的就業壓力。這從2000年與2005年各地市人口變化的情況就可以明顯看出來。2005年西安市常住人口為806.81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65.67萬人,增長8.86%。渭南、銅川、寶雞、成陽人口的增長率在1.48%-2.93%之間。延安、榆林人口的增長率分別為3.04%和3.14%,僅次于西安。陜南除漢中的人口有0.17%的增長外,安康和商洛的人口分別下降了0.66%和0.46%。區域間人口的這種變化,主要由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所推動的人口流動所致。如果在“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在充分發揮各地區發展優勢的基礎上保持10%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
2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就業的增長不僅取決于經濟增長速度,還取決于經濟結構。首先,要看到第三產業范圍廣、門類多、投資少、知識層多樣的特點,可以為包括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的不同層次的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陜西的第三產業還有很大發展和提升的空間,應當作為新增勞動力、轉移勞動力和下崗失業者就業的重要渠道。其次,要看到公有制單位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逐漸減弱,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旺盛,已經成為吸納城鎮就業的主要渠道,因此,我們應積極促進私營、個體、外商獨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就業中的作用。第三,要從人口省情出發,將經濟增長與社會就業結合起來,科學評價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社會作用,合理把握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例關系,在不影響國民經濟的職能個體競爭力的前提下,適當擴大非支柱產業的勞動密集化程度,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3 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就業壓力。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實質是傳統產業勞動力過剩,新興產業勞動力不足;低素質勞動力過剩,高素質勞動力不足。因此,從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和促進就業的長遠效果考慮,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延長義務教育的時間,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招生規模,提高已有勞動力和后續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高等教育必須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尤其要增加新興產業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比重。從眼前緩解就業矛盾的需要來看,必須把在職培訓和再就業培訓作為重點,針對城鄉勞動力需求的不同特點,加大特色職業培訓力度,使不同層次的勞動力在可能的限度內得到技能重塑。同時以就學替代就業、推遲新增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降低勞動參與率。繼續堅持普九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從而緩解就業壓力,降低城鎮失業率。
4 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業領域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從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來看,通過工商業、服務業的發展吸納農業富余勞動力,是后發展國家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就業水平的必然選擇,城市和集鎮是完成這種吸納的空間平臺。必須承認,陜西與全國一樣,大中城市在以往就業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也應當看到,大中城市在進一步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一是國有企業改革處于攻堅期,下崗失業的問題還會進一步加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難度。二是我省大中城市產業構成與勞動力狀況存在結構性矛盾,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協調整合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勞動力整體增長速度,短期內大中城市的就業處于相對飽和狀態。拓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小城鎮則不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尚未完成,隨著鄉村工業、鄉村商業及鄉村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在勞動力的吸納方面有相當大的潛力。近年來中央提出并積極推進實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為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政策和資金條件。抓住這一機遇,對于鄉村就業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還應積極促進勞動者個人轉變就業觀念,除在正規部門正規就業外選擇更廣闊的就業之路,積極發展臨時工、小時工、季節工、家庭工等彈性就業形式,讓非正規就業成為今后城鎮新增就業崗位重要渠道之一。
責任編輯 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