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場,第六大進口市場,第二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而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市場,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中美兩國的貿易發展對于兩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2007年的兩國貿易關系來看,呈現兩大特點:發展迅速,互惠互利;摩擦增多,此起彼伏。兩國雙邊貿易規模繼續擴大,互為重要貿易伙伴。但兩國在貿易中雙邊摩擦接連不斷,還比較尖銳。2007年中美經貿熱點主要集中在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產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反傾銷和反補貼以及337調查問題上。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知識產權 反補貼 337調查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022-02
2007年,中美兩國之間在貿易額迅速增長的同時,貿易糾紛頻起,從人民幣匯率到知識產權的世界貿易組織訴訟,從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和337調查的不斷提起到產品安全的事件,最終的結果體現為美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總的來看,2007年,中美貿易關系呈現兩大特點:發展迅速,互惠互利;摩擦增多,此起彼伏。
一、中美貿易關系現狀
1.雙邊貿易規模繼續擴大,互為重要貿易伙伴。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兩國貿易額由1979年的20多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020.8億美元,短短的28年間增長了150多倍。據中國海關統計,2007年中美貿易額為3020.8億美元,同比增長15%,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3.9%,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對美出口2327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9.1%,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從美國進口694億美元,同比增長17.2%,占中國進口總額的7.3%,美國是中國的第六大進口市場。
而根據美國海關統計,2007年中國已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從中國進口額已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6.5%。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
2.對美順差進一步增加。除了雙方的雙邊貿易額不斷增加外,中美經貿關系的重要變化之一是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美國貿易從原來逆差轉為順差,并呈逐年上升趨勢。按中方統計,2007年中方順差1633億美元,同比增長13.2%,美國為中國第二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按美方統計,2007年美中貿易額為386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對華出口652億美元,同比增長18.1%,從中國進口3215億美元,同比增長11.7%,逆差2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2%,中國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
二、中美經貿障礙
伴隨著經濟貿易合作的迅速發展,貿易摩擦接連不斷,美國政府對華貿易政策在收緊,采用單邊威脅、雙邊對話、多邊向WTO訴訟等政策,明顯地干擾著兩國經濟貿易的順利發展。2007年,中美經貿熱點問題集中在人民幣匯率、產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和貿易逆差等方面。
1.貿易逆差問題。正如上文所說,在中美貿易中,中方順差,美方逆差,且數額在不斷擴大,這是貿易統計數字所反映出來的一個現實。但表面上的貿易統計數字說明不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主要原因在于:
(1)關于逆差統計方法。單從統計角度看,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嚴重高估了美中貿易逆差的實際數額。一方面,美國把中國香港轉口貿易額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2006年,香港地區對美國轉口貿易額達435.4億美元。實際上,經香港轉口至美國的產品有很多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美國在統計中,出口使用離岸價,而進口使用到岸價,從而將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的雙倍數額計入中美貿易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美方的逆差額。
(2)外商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外商直接投資對于母國存在出口替代效應和反向進口效應;而對東道國存在進口替代效應和出口創造效應。截至到2007年年底,美國在華實際投資為567億美元,設立了5.48萬家企業。這些美資企業的產品大部分在中國市場銷售或向中國附近的國家或地區出口。他們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熱銷,實際上取代了中國從美國進口。這實際上部分彌補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6年美資在華企業在中國銷售額高達1200億美元,向中國周邊地區出口了800億美元的商品,這兩項相加可以彌補當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2325億美元的86%。
此外,還存在第三國對華投資出現的貿易平衡轉移效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的外資有近70%來自東亞地區,東亞地區將原來他們對美貿易順差的產品轉移到中國,引發了貿易平衡轉移效應。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使得美國逆差向中國轉移。美國對整個亞洲的逆差水平無大變化,但對中國逆差比重上升,對亞洲其他地區的逆差比重下降,同時中國對東亞逆差上升。統計顯示,美國對華逆差額占其逆差總額的比重由2004年的24.9%上升到2005、2006年的26.3%和28.4%,而對韓國逆差的比重由3.03%降至2.09%和1.64%,與此同時中國對韓國逆差額不斷上升。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7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1633億美元,而對東亞地區卻有1713億美元的逆差。中國內地是亞洲的加工中心,或稱世界加工廠。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實際上是美國對東亞貿易逆差的一部分。
(3)加工貿易問題。加工貿易是中國第一大貿易方式,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中70%以上屬于加工貿易出口。也就是說,中國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為出口而進口的商品,但按原產地規則,這些產品出口額都計算在中國對美國出口額之中。以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筆記本電腦為例,他們主要是在江蘇省昆山市臺資企業里組裝的,其中包含美國制造的處理器和軟件,日本的硬盤、韓國的顯示屏、新加坡的聲卡等,中國內地對產品的貢獻值不到30%。按照原產地規則,這個筆記本電腦算中國制造,但實際上是中國組裝。整個筆記本電腦的報關價值都要算在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中,這顯然不能準確反映兩國之間的實際貿易情況。
(4)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管制問題。在中美貿易合作中,貿易優勢在美國一邊。很難認為一個靠出口大量勞動密集型日用消費品來換取少量高科技設備和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具備強有力的貿易優勢。中國對美國出口5000萬雙鞋才能換來1架波音747大型客機。之所以出現巨額的貿易逆差,主要是由于美國高新科技的貿易優勢未充分發揮出來。2006年7月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澄清及新的授權合格最終用戶制度》。《新規定》擴大出口管制范圍,特別是把部分民用高技術產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混淆正常科技產品貿易的標準,提高對華科技產品的出口門檻,為兩國正常貿易設置了新障礙,也阻礙了兩國科技交流的渠道。《新規定》還要求中方擴大提交最終用戶證明的范圍,要求出口商向中國出口在《出口管制清單》上的物項,特別是不論何種原因要求許可證的物項以及總價值超過5000美元的物項,均須從中國商務部獲得最終用戶證明。《新規定》要求建立授權合格最終用戶制度。對合格的最終用戶進行評估的內容包括:有從事民用活動的全面記錄,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制度,允許美國政府派代表到現場檢查,同美國及其他外國公司的關系等。
2007年6月15日,美國商務部又發布了一項對華出口管制清單,規定包括航空發動機、先進導航系統、激光器、水下攝像機及推進器等20個大類的美國高新技術產品不得對中國出口。
放寬高新技術出口管制是緩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捷徑。
2.人民幣匯率問題。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問題,使美國政府對中國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虎視眈眈。
2006年12月14日,在中美首次戰略經濟對話中,美國財長亨利·鮑爾森說中美戰略經濟對華的核心問題是人民幣匯率。2007年12月12日~13日,在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中,鮑爾森再次強烈要求“人民幣更快地升值,不要拿美國經濟的弱點作借口拖延匯率改革”。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美國眾議院、參議院正在醞釀和通過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但實際上,數據顯示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于逆差的改善收效甚微,反而會給美國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
截至2007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11.7%,按美方統計,2007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2563億美元,比2005年逆差2016億美元增長了27.1%。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對于減少美方的貿易逆差沒有任何作用。
此外,人民幣升值的后果之一使某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輸出通貨膨脹。2008年,美國勞工部統計局物價處公布,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格指數在2007年上漲了2.4%。這是該指數4年前首次公布以來所出現的最大年度增幅。2月20日,勞工部物價處公布,1月份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價格猛漲0.8%,這是自2003年以來單月最大的漲幅;2008年1月份對美國服裝出口單價同比上漲了10.17%。眾所周知,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主要是日用消費品,美國日用消費品市場份額的7.5%,但幾個大項主要由中國產品構成:玩具的80%,鞋的85%,服裝的40%,必然會使美國的通貨膨脹火上加油。美國2007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4.1%,而2006年為2.5%。
3.產品安全問題。一些美國媒體抓住中國玩具和海鮮食品質量問題夸大事實,以偏概全,借題發揮,大做文章。先是大談食品安全,后來竟把中國產品妖魔化,把中國產品稱為危險的進口。
中國政府一方面努力澄清事實真相說明情況,另一方面國務院發出通知,從2007年9月份到12月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拉網式的大檢查,進行為期4個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這是一場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國產品國際形象的特殊戰役。經過4個月的專項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知識產權保護是中美貿易爭端中長期存在的問題。1992年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此后兩年兩國相安無事。但在1994年后,美國根據國內貿易法的“特殊301條款”,在每年3~4月份頒布的《特殊301報告》中,多次將中國列為“重點觀察國家”,甚至“重點國家”。在2008年4月25日,美國2008年度“特別301報告”中,中國繼續被列為重點觀察國家。51頁的報告中有14頁是專門的中國部分。
長期以來,中美雙方主要通過雙邊磋商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的爭議,并達成多份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化解兩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矛盾和摩擦。但在中國加入WTO以后,美國開始試圖拋棄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邊磋商渠道,轉向利用WTO多邊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中美知識產權糾紛。于2007年4月10日就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正式提起在WTO框架下的磋商,并于2007年8月21日提起設立專家組的請求。
美國在其磋商請求中提出四項指控,經過澄清后,對其中三項提出指控,具體內容如下:一是中國現行法律有關蓄意假冒商標或盜版案件刑事程序和處罰門檻是否符合TRIPS協定;二是海關對查獲的侵權產品的處置,允許侵權產品在取消假冒商標或其他侵權標識后進入市場流通,而WTO規定這些產品應被逐出市場;三是對在中國境內還未被授權出版和發行的作品拒絕提供保護問題。
5.反傾銷和反補貼問題。反傾銷曾是美國對中國實行歧視性報復的主要手段。其歧視性主要體現在“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定上。縱觀2007年,美國對華進行反傾銷案件大大減少,但開始運用反補貼手段。2006年11月20日美國對我國銅版紙進行反補貼調查,雖然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終裁定對中國銅版紙不征收反補貼稅,但這起案件最大的意義和關注點在于,美國改變了23年以來對非市場經濟國家不提起反補貼調查的歷史,第一次從實踐上確立了對非市場經濟國家提起反補貼調查的法律制度。2007年7月27日,美國眾議院議長宣布,旨在對中國商品征收反補貼稅的《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獲得通過。該法案要求將美現行反補貼法的適用范圍擴大至中國等“非市場經濟國家”。從這起案件我們可以預測的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將繼續遭受大量國外反傾銷調查外,遭受國外反補貼調查也將成為常態。例如,自反補貼案后,美國連續對我國提起6起反補貼合并反傾銷調查案。
從危害程度看,反補貼調查遠遠大于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是針對政府的補貼行為,影響的是一個整體的行業,一旦一個產品遭到國外反補貼調查成功,整個行業出口將受到阻止,甚至完全把該產品驅逐出國外市場。此外,美國對中國的反補貼案還會帶來連鎖反映,將使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對中國揮起反補貼的大旗。
6.337調查。自我國加入WTO后,我國一直是美國337調查的最大受害國。從實踐上來看,美國已經將337調查作為“兩反一保”之外的又一有力貿易保護工具。2007年,無論是從涉案數量還是涉案金額來看,我國都是美國337調查的最大受害者。截至到2008年5月28日,美國對中國共提起337調查89起。
2007年美國對中國的17起337調查案件,已經達到了同期美國337調查案件的50%以上。337調查具有發起成本低、應訴時間短、應訴成本高、懲罰措施嚴格等特點,能有效地將中國產品驅逐出美國市場。
三、進一步發展中美貿易
雙方盡管存在分歧,但利益無疑是主要方面,雙方應在發展、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妥善處理今后的糾紛和障礙,加強雙邊磋商,推動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WTO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對于美國不符合WTO規則的貿易壁壘和措施,在雙方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可以要求WTO建立專家組進行裁決。此外,對于美國利用WTO對中國的訴訟,我們也要據理力爭,爭取有利于我方的最好成果。
2.加強雙邊磋商。從雙邊來看,目前中美兩國有如下磋商渠道: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商貿聯合會、經濟聯委會和科技聯委會等。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渠道,向美國澄清一些事實,發表一些看法,解決一些爭端,變守勢為平等協商。
3.做好宣傳預警工作。對于某些案件如何處理,中國目前有很多企業無所適從。因此,作為政府,要組建各種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和服務功能。其次,要建立信息預警機制,確立合理的預警指標體系,及時發布各種預警信息。最后,做好法律人才等培養工作,為國際公司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4.提高商品質量,加強技術創新,創立自主品牌。企業如果想避免337調查等限制措施,一方面要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和含量;另外一方面,要擴大市場,避免市場集中帶來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導致各種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此外,企業要加強自主研發,培養自主品牌,提高貿易層次,擺脫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模式,積極走出去,以海外投資的方式進入其他國家市場,繞過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楊榮珍.中美知識產權爭端評析.國際貿易,2007(11)
2.趙鴻雁.美國337條款對我國貿易的影響及法律措施.國際貿易,2008(1)
3.武長海.2007年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和貿易壁壘新發展.國際貿易,2008(2)
4.周世儉,冀雪濤.中美貿易的回顧與展望.國際貿易,2008(3)
(作者簡介:李敏,經濟學碩士,講師;工作單位:北京吉利大學商學院 北京 10001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