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角測量法作為一種方法策略,正在逐漸應用于國內外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由于其強調的多角度、多方法思維策略,使得該方法在測量研究中得到較好的效度和完備性。文章簡要介紹了三角測量法的定義、特點及其分類,希望能為國內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今后的研究中提供一種新的、更加有效的研究策略。
關鍵詞:三角測量法 意義 分類
中圖分類號:C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028-02
在現代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中,研究人員為了最大限度地準確、全面地分析問題,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方法,然后任何單一的分析方法都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客觀數據收集的全面性上,或者在主觀判斷的準確性上等等因素。那么在分析過程中這些局限因素就會影響研究的有效度和可信度,而三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正是解決那些過于依賴單一方法所產生的問題的有力工具。三角測量法與其說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策略,它要求研究人員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和研究項目內容。
一、三角測量法的定義與來源
“三角測量法”這個術語來源于幾何學中的三角形(triangle),在航海和測繪領域,它是指以三角形原理為基礎進行測量和定位的方法。當這一概念被引入社會科學研究之后,它的內涵就發生了變化,按照Denzin和Lincoln的定義,三角測量法指的是一種結合使用不同的研究資料、研究人員、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來對同一個研究問題進行分析的研究策略。由于其內涵的變化,國內的學者對這個術語的翻譯也就各有側重,如“相關檢測法”(陳向明)和“多元結合法”(孫進)。無論將這個術語翻譯成什么,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三角測量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評估測量的效度和完備性,這是數據分析中三角測量戰略的真正價值所在。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D.Campbell和D.Fiske在《用多元特質——多元方法矩陣來做趨同性和區別性效度檢驗》一文里首次系統地闡述了三角測量法作為效度檢測方法的思想。在這篇在國際范圍內被廣泛引用的文章里,Campbell和Fiske指出,測量工具會在某種程度上“塑造”它的測量對象,從而影響測量的結果,造成測量的效度問題。為了彌補單一測量方法的不足,三角測量法則大大地提高了測量的結果的效度和完備性。測量的效度,是指測量工具是否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測量對象,它強調的是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并且沒有令人懷疑的余地,比如重量;而完備性指的是測量的結果在多大程度上全面地反映了測量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它強調的是分析和解釋研究對象時的廣度和深度。
按照Knafl和Gallo的看法,三角測量法較適用于那些具有明確目標的測量對象,它能較好地完成在整體定性方面的研究。使用三角測量法來保證測量的效度依賴于一個前提,即該測量過程是要找到一個客觀事實。支持者認為,如果這個客觀事實的確存在的話,研究者應該使用一系列的方法來確保找到它。反對者則認為,“客觀真實的存在”本身就是個錯誤的觀點,所以去“追求客觀真實性”的目的就毫無意義。
至于尋求完備性的目的,支持者聲稱,三角測量法為測量提供了一個全盤視野的可能性。而反對者則認為,三角測量法作為從導航領域借來的比喻,并不是一個合適的術語。同一個術語可能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意義和應用,這就意味著研究人員在測量過程中需要對三角測量法有明確的解釋、說明和使用范圍。Knafl和Breitmayer強調,以三角測量法來達到完備性的目的,研究者必須非常清楚他們的目標,并能夠論證他們是如何利用三角測量法來保證測量結果的完備性的。
二、三角測量法的意義和目的
Denzin和Lincoln(1994)認為,在單一的研究項目中結合多種方法、多種經驗觀點、多種實驗設想和多個研究人員的三角測量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增加調查的嚴格度、深度與廣度的一種策略。他們指出,三角測量法是對于追求有效度的一種選擇,三角測量法的使用反映出對可疑問題在深度上加深理解的一種嘗試。
三角測量法的效度功能與Campbell和Fiske和Webb等人最初所設想的是一致的,他們曾鼓吹,對于測量某個單一的對象,應該使用多個方法與多個測量手段的整合來決定它的廣度。其聚合度越高,我們越有信心認為測量手段達到了研究目的的效果。然而,Fielding主張,作為追求聚合效度的一種手段,三角測量法對于一個不太關心離散概念的測量效果的定性研究人員來說只有有限的實用性。
三角測量法的完備性功能正被定性研究人員廣泛地應用于項目研究,以便獲得一個全盤性的了解,并增加調查人員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理解。這似乎與Denzin和Lincoln(1994)所提出的“深度理解”的定義相一致。為了達到三角測量法完備性的目的,與其僅僅去關注現存的數據,而額外的數據對最終達到完備性目標的貢獻顯得更讓人期待。就像Jick所描述的,“三角測量法可以獲得一個對項目更加完整、全盤的、詳盡的描述。”
然而文章顯示,有一些作者,像Sandelowski就反對使用“三角測量法”這個詞來代表完成完備性的手段。他們指出,來源于導航學的技術術語,三角測量應該用來借喻關于使用多個手段來聚合單一、離散結構的方法。爭論的焦點在于,當“三角測量”的目的是完備性而不是聚合性時,其本身借喻的意義便被削弱了。別的學者認為,對于三角測量的確認性功能的主張在方法和認識上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根本不可能存在某個單一的方法能以特殊的渠道來追求到客觀的真實。三角測量的追求效度的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行的。
三、三角測量的類型
Denzin(1989)將三角測量定義了四種類型:數據三角測量,調查員三角測量,方法三角測量和理論三角測量。當在分析同一事件時使用不只一種類型的三角測量,或者在同一項研究項目中結合使用了兩三種類型的三角測量時,我們把它叫做復合三角測量。
理論三角測量(Theoretical triangulation)是指使用多個專業視角來詮釋單一的一組數據或信息。這個方法包括嘗試應用相對立的各種理論、相矛盾的各種假說或者其他可選擇的解釋在研究框架內對某些特殊現象進行詮釋。使用這個方法的最大優勢是,它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更加寬廣、深刻的視野,在那些顯而易見的闡述之外拓展其思路。
數據三角測量(Data triangulation)是指從多個來源收集數據,以此從多個方面、更加全面的反映研究對象。數據三角測量可以分解成更細化的三種形式:時間、空間、人員。時間(time)三角測量是指在不同的時間點對測量對象進行采集數據,這里暗含著時間是影響測量對象發生變化的因素之一,即測量對象在不同的時間點呈現不同的狀態。空間(place)三角測量是指為了檢測多點(multi-site)聚合度從而排除交叉效度,在兩個或更多的地點對同一對象收集數據的方法。人員(person)三角測量是指對不同規模的人員組成進行采集數據——包括個體、團體(如夫妻、家庭或者小組)、集團(如社區、企業、社團)。數據三角測量的優勢是可以獲得關于測量對象的大量數據,較為全面的揭示其本質,但是大量的數據也可能成為不利的因素,導致對目標解釋的偏差。
方法三角測量(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是指在單個研究的設計或者數據采集中結合使用多種方法。它可以分解成兩種類型:(1)方法內的三角測量(Within-method triangulation)是指結合使用兩種以上同類型的方法來測量同一變量(如定性的參與觀察法和定性的訪談法);(2)方法間的三角測量(Between-method triangulation)是指使用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來測量同一變量(如定量的測度表和定性的訪談)。方法三角測量的優勢就是通過均衡多種方法之間的優勢來彌補單一方法所難以避免的缺陷。
研究員三角測量(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是指在沒有前期的討論和合作下,由多個熟練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究。這里暗含著三個條件:每個研究員都在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個研究員的專業技能都是不同的;每個研究員的學科偏見在每個研究中都是顯而易見的。
四、結束語
綜上,本文總結了三角測量法的來源、意義以及幾種表現形式。在進行評價研究中,三角測量法可能是個比較理想的方法,因為單個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三角測量就是要利用各個方法的優勢來彌補其他方法的劣勢,以增加研究的效度和完備性。當然三角測量法的使用也是有局限性的,大多數評估研究都是在有限的預算、較短的時間期限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下進行的。面對有限的資源,與其利用三角測量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還不如使用單一方法來更好地完成。所以,針對不同的研究項目,我們應該根據項目的特點合理地選擇適當的三角測量法,充分發揮三角測量法的優勢來得到相對全面而準確的評估結果。
該方法首先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發展起來,并在國際社會研究者的共同參與下逐步得到豐富與發展,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在國外較多地應用于醫學護理與心理學研究中,國內使用這個方法的較少,目前僅見于我國臺灣地區在教育研究和組織創新方面的研究上。但是隨著該方法的優勢在評價研究中的完美體現,筆者相信三角測量法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社會科學研究中。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70639002)]
參考文獻:
1.喬治·戴·保羅.休梅克.沃頓論新興技術管理.華夏出版社,2002
2.Denzin,N.K.Lincoln,Y.S.,“Introduction: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London,New Delhi Sage,2000,S.5,S.5.
3. 陳向明.質的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 孫進.作為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相結合的“三角測量法”——國際研究回顧與綜述.南京社會科學,2006(10)
5. Campbell D.TFiske D.W,“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ation by the 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9,56,pp.81-105.
6. Lisa A.Guion,“Triangulation: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of Qualitative Studies”,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September 2002,page 1-page 4.
7. KnafI K,Gallo A,“Triangulation in nursing researcher”.In Talbot L.(Ed)
8. Maria Fenech Adami,“The use of triangulation for completeness purposes”,Nurse Researcher,2005,12,4,P19-P29.
9. Denzin N.K,Lincoln Y.S(1994)“Introduction: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In Denzin N.K,Lincoln Y.S(Eds)
10. Fielding N,Fielding J(1986)
11. Jick T (1983)“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riangulation in action”,In Van Maanen J.(Ed)
12. Sandelowski M,“Triangles and crystals”,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18,6,569-574.
13. Denzin,N.K.(1989)“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14. Elizabeth J Halcomb,“Triangulation as a method for contemporary nursing research”,Nurse Researcher,2005,2,13,P71-P82.
15. Graham R Williamson,“Illustrating triangulation in mixed-methods nursing research”,Nurse Researcher,2005,4,12,P7-P18.
16. Elisabeth Fivaz-depeursinge Nicolas Favez,“Exploring Triangulation in Infancy:Two Contrasted cases”,Family Process,Vol.45,No. 1,2006.
17.江淑美,吳伊君,翁士勛,劉育霞.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報告.
18.莊立民,陳志龍.建構組織創新擴散過程之研究——以媒體出版為例.出版與管理研究,2006(2)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北京 100124)(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