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充分就業是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之一。在舊的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完全轉變之前,我國就業問題的緩解主要得益于GDP的快速增長。緊縮的貨幣政策對于解決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及其他宏觀經濟領域的問題也許是一劑良方,但在就業方面會帶來一些負面和消極的影響。針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些特點,積極做出應對準備是必須的也是緊迫的。
關鍵詞:勞動力 就業 緊縮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049-02
當前,經濟界對我國的經濟運行主張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而國家管理層在2008年年初也確定了今后的從緊貨幣政策方針。貨幣政策是一項金融政策,然而其對其他經濟要素或指標的運行產生著重要影響。我國的勞動力就業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貨幣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了投資的增長,從而帶動GDP的快速增長,對我國實現充分就業產生了積極影響。如果這一政策鏈發生變化,勢必影響到勞動力就業形勢。理清貨幣政策與就業的關系,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是當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些特點
1.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有待轉移和安置。我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仍保持著充裕的勞動力資源。據預測,2006年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約在1700萬人左右,到2007年下降到約1400萬人,2008年以后將下降到1000萬人以下。如果分別按照75.05%、74.80%、74.60%、74.45%和74.35%的勞動參與率計算,“十一五”期間勞動力供給增量為1003萬人、827萬人、558萬人、462萬人和358萬人。2007年,中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將超過2500萬人,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也只有1000萬個,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萬個以上,矛盾非常尖銳。在農村,現有勞動力4.97億人,除去已經轉移就業的2億多人,以及農村需要務農的1.8億人,尚有1.2億的富余勞動力。
2.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撫養比上升。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發現,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11.03%。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69%。對于那些有大量年輕人口流出的省份來說,常住人口的撫養比在上升。四川、重慶、安徽、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山東等勞務輸出大省,人口撫養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增加了人口撫養比,必然會帶來人口紅利的減少或消失。在改革期間,人口撫養比(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長率0.115個百分點,即人口撫養比的下降,對改革期間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7%。同樣邏輯,人口撫養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使人均GDP增長率降低0.1個百分點。
3.勞動力供給過剩與“短缺”并存。近年來,在珠三角地區甚至更廣泛的地區出現了“民工荒”現象。有許多地區和企業招不到足量的勞工,而勞動力市場上卻有大量的勞動力在尋找工作。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與我國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階段變化有著密切關聯。從人口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直接影響了勞動力供給,符合企業35歲以下用工標準的勞動力明顯不足。從短期來看,新增加或轉移的勞動力暫時無法適應產業升級后的用工需求,暫時出現結構性短缺。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出現“劉易斯”轉折點,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即將結束。民工工資長期偏低,導致勞動力回流或流動到相對收入較高的地區,二元經濟中勞動力轉移的前提受到挑戰。
4.知識性失業。每年有大量的具備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進入勞動力市場,但由于教育供需脫節,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在短時期內不能就業。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2萬人,預計將有100萬人左右不能在年內實現初次就業。今后還將逐年增加,預計“十一五”時期高校畢業生累計將達到2570多萬人,是“十五”時期的2倍多。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初、高中畢業生將要進入就業領域和勞動力市場。
二、從緊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加劇就業形勢
1.從緊貨幣政策的運用及目標。從2007年初開始,央行連續10次提高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累計提高了5.5個百分點,加上10月23日開始面向各類金融機構推出的特種存款,央行“鎖定”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資金在2萬億元以上。另外,央行票據(包括定向票據)全年凈發行超過萬億元之上。這樣粗略算來,全年的貨幣政策操作,至少“對沖”了3萬億元以上的基礎貨幣供應。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從緊貨幣政策的目標就是要減少貨幣供應量,降低投資增長,緩解流動性過剩,防止需求過旺和經濟過熱,從而實現經濟平穩增長。
2.投資、GDP與勞動力需求的關系。宏觀經濟理論表明,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假定自主投資增加1個單位,那么均衡國民收入將增加。在簡單的生產函數中,X=f(L,K),假設在資本利用率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資本K的投入,必然會增加對勞動力L的需求。改革開放后的30年來,我國GDP實現了平均每年9.7%的增長。我國GDP的增長主要是靠貿易和投資推動的。這種粗放型增長是以生產要素的增量投入為驅動。也就是說,GDP的快速增長產生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假定非農部門的GDP是就業崗位的來源,可以根據現有統計體系中GDP和非農就業統計來計算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就業彈性。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非農部門的就業彈性雖有波動,但并沒有表現出遞減的趨勢。除了個別年份非農部門的就業彈性不足0.1以外,其他時期基本保持在0.2以上。近年來,則一直在1991-2006年的平均值0.28左右小幅波動。
3.緊縮政策對就業的影響。假定緊縮的貨幣政策能夠取得預期目標,那么信貸規模將縮小,投資增長率將降低,以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會降低GDP的增速,從而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如果有限的投資被用于新的產業上,則會增加結構性失業。兩種緊縮性效應將加劇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
三、主動調整,積極應對的充分就業措施
在今后幾年甚至若干年里,雖然勞動力增量會逐年減少,但總量還處在增長之中。現有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要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要從完善勞動力市場方面進行就業“填容”和從發展經濟方面進行就業“擴容”。
1.減少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在我國目前的失業率構成中,2/3以上的因素是摩擦性和結構性的自然失業率。要完善勞動力市場功能,提高政府和社會提供就業信息、就業培訓等服務的能力,搭建更為順暢的勞動力市場交流平臺。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的水平,挖掘勞動力供給潛力,主動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使人力資本積累達到更高的水平,提高就業率。加強高校教育的社會需求導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把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放在優先發展地位。
2.消除勞動力轉移的體制障礙。勞動力轉移主要是針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而言的。目前,我國農村仍有1.2億甚至更多的勞動力富余。這部分剩余勞動力主要以勞動時間的形式存在,也就說農業勞動生產率尚處于一種較低的水平,一旦生產率提高,還將有部分勞動力富余。在農村仍然剩余的勞動力中,一半以上年齡超過了40歲,轉移相對困難。但并不能說就不用解決,只能是采取不同的對策而已。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激勵,消除目前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對農民工的性別和年齡歧視,為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體系建設,使勞動力在流動時無后顧之憂。提高工資率,實行最低工資保護制,避免勞動力回流或不愿意轉移,造成隱性失業。低效率的隱性失業對經濟的損害更大,并易引起其他社會問題。
3.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第一產業很難產生新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的改變有賴于第二和第三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例偏低,今后的重點還是在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靠消費帶動,因此,要大力提高消費水平。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公共消費(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增加就業崗位。在產業政策上,著重考慮服務行業并暫緩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大規模的摒棄。
4.開拓海外勞動力需求市場。繼續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依靠出口經濟增加勞動力就業。同時,大力培訓新型務工者,考慮向海外輸出勞務。
參考文獻:
1.楊宜勇.2006年中國就業形勢總結與2007年展望.經濟研究參考,2007(4)
2.張翼.我國人口結構的若干重要新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1.9
3.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2007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2008.2.4
4.胡德巧.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社會和諧.中國發展觀察,2006.11.22
5.李揚.完善有效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體制機制.中國金融,2008(7)
6.都陽.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開始發生新變化.上海證券報,2008.01.17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廣州 510405)(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