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近20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及外商在華投資企業貿易額與外商直接投資數據為基礎,運用計量經濟學對外商直接投資(FDI)之間國際貿易關系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基于外商投資企業的數據與FDI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相互促進關系,而全國的數據與FDI之間沒有相互促進關系。文章在解釋實證分析結果原因基礎上,給出了相關結論和啟示。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國際貿易 外商投資企業 協整 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F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060-03
一、引言
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的重要特點是國際貿易的增長超過了生產的增長,而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超過了國際貿易的增長。所以,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是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國際間流動的結果,兩者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引起了學者們對兩者之間關系的長期探索,從而出現了一系列描述國際貿易和之間關系的理論,例如“替代關系論”、“互補關系論”、“不確定性關系論”和“一體化關系論”等理論,認為兩者之間的可能表現為替代性關系,也可能表現為互補性關系,或表現為因果關系或因果互動關系,而且目前眾多學者都傾向性地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一體化的”,即所謂的“貿易投資一體化”。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際貿易發展和FDI的增長,兩者表現出明顯的同步性和相關性。這種同步性和相關性引起了部分學者對這個問題的探索,然而,這些研究的出發點與“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內涵存有較大的偏差,未能充分考慮到外資企業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文以“長期”作為時間跨度對中國國際貿易和FDI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檢驗,研究國際貿易和在長期內存在怎樣的相互關系。
二、文獻回顧及問題的提出
貿易與投資的關系最初是由Mundell(1957)提出的。他認為如果兩國的生產函數相同,根據O-H-S定理,可得出貿易與投資之間具有替代性,即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的流動,而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20世紀80年代初,Markuson等(1983)和Svensson(1984)對要素流動和商品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資本要素的國際流動或者直接投資與商品貿易之間不僅存在替代性,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存在互補關系。80年代中期以后,Bhagwati(1987)和Dinopoulos(1991)等經濟學家又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貿易與投資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他們將不是為了繞過關稅壁壘而是為了化解潛在的貿易保護威脅而進行的投資叫做“補償投資”(quidproquoinvestment)。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國內學者江小涓(1999)的研究發現,我國吸收的外資能夠改變進出口商品結構,促使其由消費型進口轉變為生產型進口。錢曉英、賴明勇和張大奇(2001)以引力模型為分析框架,得出了能夠促進對外貿易的結論。岑永和邱小平(2003)用模型研究了對對外貿易的影響規律,其他的國內學者運用了回歸分析法以及Granger檢驗,績效或貢獻度等分析方法揭示了FDI對貿易的促進推動作用。
以上的研究對探索國際貿易和FDI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不僅提出了在各種經濟條件下的理論,而且通過實證的方法證明了有關理論所闡述的觀點。但是現有研究實際上大多存在三點不足:第一,現有的研究采用的數據樣本大多是某國或某地區歷年的進口總額、出口總額和,未能把外資企業的相應數據專門列出進行分析,這實際上有悖于“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內涵,無法在內在機制上解釋實證分析的結果。第二,只是對國際貿易和短期關系進行考察,未能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置于長期內進行探索,國際貿易和能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構成“貿易投資一體化”的關系不得而知。第三,關于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大多采用了當年的流量數據,忽略了前期(t)FDI對以后各期(t+1,t+2,…,)國際貿易的持續影響,從而由此而產生的存量數據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未能反映在模型之中。針對以上的不足,本文采用協整性檢驗進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數據與模型設定
(一)方法說明和模型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進行時間序列分析,要求所用的時間序列必須是平穩的,即沒有隨機趨勢或確定性趨勢。否則,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將會產生“偽回歸”現象.單位根檢驗(Unit Foot Test)是判斷時間序列平穩性最常用的方法。時間序列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方法主要有DF檢驗法、ADF檢驗法和PP檢驗法等,本文采用ADF檢驗法來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如有一時間序列Yt,可以建立回歸式Yt=b+aYat-1+?著,其中b是常數項,?著t為零均值且非自相關的隨機誤差項。對上式左右兩邊同時減去,Yt-1可得到:
2.協整理論是一種建模技術,它從分析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入手,探求非平穩變量間蘊含的長期均衡關。Engle和Granger(1987)的研究發現,若所有時間序列都是同階單整的,并且存在某一穩定的線形組合,則這些時間序列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時間序列的協整檢驗分為兩步,首先,用OLS對回歸方程(稱作協整回歸方程):
Yt=b+aXt+?著t(3)
進行估計。然后檢驗這個回歸方程的殘差et是否是平穩的。檢驗ee是否平穩的假設就是檢驗Xt和X1不可協整的假設(如果Xt和X1不是協整的,則它們的任意線形組合都是非平穩的,因此,殘差ee也是非平穩的)。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FDI與進口、出口之間的數量協整關系會受到時間滯后的影響(前期的進口對后期FDI的有影響),并因此導致存量數據對后期的經濟活動的影響較為顯著,因此,在上述的協整回歸方程的基礎上,建立了滯后期為1年的回歸模型:
(二)數據選取
本文以我國1986-2005年的數據為分析樣本,首先,從國際貿易與的數量角度出發,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歷年進出口額與FDI的關系做出分析,并且對我國歷年進口總額(外資企業進口額加內資企業進口額)、出口總額(外資企業出口額加內資企業出口額)與FDI的關系進行分析,對兩者的關系做進一步的檢驗。本文采用的實證分析方法以協整檢驗為主,對模型的處理借助了計量軟件Eviews5.0。
四、實證分析結果
通過計量軟件Eviews5.0先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一)平穩性檢驗結果
如表2所示,LnIMt、LnEXt和LnFDIt的原序列和一階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穩的。△2LnEXt的ADF檢驗值小于1%上的臨界值,△2LnIMt和△2LnFDIt的ADF檢驗值小于5%上的臨界值,所以△2LnEXt和△2LnIMt都是平穩的,并且取得同階單整,即Xt--I(2),這就為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協整性檢驗結果
對協整回歸方程的估計方程(4)—(7)的估計方程為①--④所示。從回歸結果來看,t檢驗和F檢驗都能在1%或5%的水平上顯著,而且擬合度較高,回歸效果較為理想。
LnIMt=1.126+0.993LnFDLt-1①
(2.378)(11.122)
a-R2=0.879F=123.711
LnEXt=-0.34+1.23LnFDLt-1②
(-0.591)(11.18)
a-R2=0.873F=125.166
LnFDLt=-0.541+0.801LnIMt-1③
(1.445) (13.121)
a-R2=0.905F=172.161
LnFDIt=1.822+0.6921LnEXt-1④
(5.972)(12.057)
a-R2=0.889F=145.369
為了考察時間序列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繼續對回歸方程(4)-(7)的殘差?著t1-?著t4進行平穩性檢驗,所用方法仍然是ADF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三)格蘭杰檢驗結果
從協整檢驗的結果來看,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國際貿易和FDI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必須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鑒于外商投資企業貿易額占到我國總貿易額的將近60%(2004、2005年分別為57.4%,58.5%),所以很有必要對此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以上的分析結果來看,FDI與出口、進口之間的促進關系在不同的滯后期的表現幾乎一致,分析的顯著性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以上分析僅以外商投資企業1986—2005年的進口額、出口額的數據樣本與FDI作格蘭杰檢驗。下面以1986—2005年的全國的進口額、出口額與FDI的樣本數據作格蘭杰檢驗,從檢驗結果來看,四條假設均被接受即我國進出口沒有顯著的促進FDI的流入,且FDI的流入也沒有顯著的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即內資企業進口額與外資企業進口額的加總、內資企業出口額與外資企業出口額的加總并非是大量流入的結果。
在使用全國數據進行檢驗時,得出以上結論主要原因是:我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在FDI吸收的數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東部最多,幾乎占了全國的90%,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由于在地區分布上的嚴重不平衡,聚集于東部的FDI雖然與東部的國際貿易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這些幾乎占據全國90%的東部FDI對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影響卻是微弱的。
五.結論
根據以上的實證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雖然外商直接投資、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和出口額都是非平穩序列,但是投資與進口額,投資與出口額之間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線性組合,能夠在長期內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同時,國際貿易又能夠顯著地正向反饋于,兩者是雙向促進、互相融合的關系。
2.由于我國東、中、西部的FDI吸收量分布極不均衡,集聚于東部的FDI無法對中西部的國際貿易活動產生顯著影響。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在基礎設施、對外開放度和吸收FDI政策激勵方面相對于東部而言是滯后的;同時大量的人才東流,出現人才短缺,這些因素都構成了中西部地區吸收FDI的嚴重“瓶頸”。中西部地區應當全力改造和完善招商引資環境,以盡快進入FDI在我國由“集聚于東部”到“擴散至中西部”的階段,帶動當地國際貿易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林.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2(4)
2.張誼浩,王勝英.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相互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4(1)
3.江小涓.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1999(2)
4.岑永,邱小平.經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相互關系的實證觀察[J].統計與決策,2003(12)
5.張鵬,李榮林.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影響的動態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6)
6.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10)
7.張如慶.中國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J].世界經濟研究,2005(3)
8.劉曉莉.FDI 提升中國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10)
9張云輝.張凱.對外貿易與FDI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4)
10張蕓.謝玉梅.FDI增長與外貿發展實證研究——以蘇州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7(2)
11馬薇.協整理論與運用[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上海 200241)(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