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公司制度的價值選擇入手,通過對中小股東{1}權益法律保護的制度分析,并結合我國公司實踐中中小股東權益之法律保護現狀,深入探討了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必要性及其相關法律依據。進而在此基礎上對各國關于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程序法和實體法規定做了較深入與全面的探討。
關鍵詞:中小股東 資本多數決 派生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080-02
一、導論
近現代法制的發展,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適應社會經濟秩序并反作用于這種秩序發展的法律制度。公司制度,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沒有公司制度,今日絢麗的資本主義文明是不可能實現的。”公司作為民間部門中最富有效率的經濟實體,通過集中大眾資本和提供合理的經營組織,保障著企業的無限成長。然而,傳統民法理念驅使下的公司,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其最終乃至唯一目標,尤其是在董事會權力日益集中和膨脹的今天,法律對其適法狀態下所為的一切行為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關注,以致中小股東的主人地位開始動搖。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對公司經營者的權力不加任何約束與監督,出于個人利益的追求,“他們將有可能以法律預想不到的方式不正當地行使法律以正當目的賦予他們的權力”,從而使公司成為違背公平與正義的工具。
“一個健全的公司法律制度應當是經濟效益與對人類平等權利尊重的民法價值的雙重努力下的結晶。”然而,在我國短短幾年的公司實踐中,中小股東權益得不到應有保護乃至受到各種非法侵害的不良現象已日趨普遍與嚴重。正是基于此,筆者將從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制度分析著手,通過對我國立法模式下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現狀分析,著重探討如何給予中小股東法律上必要的關愛與保護。
二、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制度分析
權利的實現要由制度來保障,法律的價值要由制度來負載,沒有完善的制度來保障的權利賦予只能是紙上畫餅。長期以來,公司自我經營以傳統民法所倚重的經濟效率原則為其基本價值取向,公司根據市場的供求狀況意思自治地組織經營活動,傾其全力將資源投向效益最高的領域,從而使經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進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種對于經濟效率優先的盲目追求,不可避免地產生出各種社會不平等,因為它關心的是“等份的大小”而非“是否等份”,換言之,“效率關心的是餅的大小,而公平關心的是如何對餅進行分割。”這種沖突必然使效率與社會公平始終處于一種張力之中。然而,“公司法學的理念并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雖然公司制度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類追求效率與利益的渴望與需求,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市場卻始終是一個工具,承擔不了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追求這一重任。自然,與之相伴隨的效益也就無法成為人類社會對幸福的最終歸屬。所以,公司自主經營的放縱和市場單一調節的失靈,迫切需要一種制度能夠將效率與社會公平的這種沖突減到最小處,并力圖達到二者的實質統一。在這點上,作為經濟法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司法制度,奠基于公正、平等進行經濟權利義務配置的理念之上,主要以社會公平和福祉的增加為其價值目標,無疑在這個制度的構建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傳統公司法從保護股東利益的思想出發,認為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關和意思決定機關,股東們通過股東大會,操縱公司一切,風光無限;而董事會作為一種被動的管理機關,對股東大會決議負有不折不扣的服從義務。這種公司治理機構是與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經濟基礎作用于上層建筑的必然產物。然而,隨著近、現代經濟的變遷,管理層日顯專業化和科技化,傳統公司治理結構與現實的經濟發展格格不入,建立新的公司治理結構成為時代的呼喚和發展的必須。為了給公司事業之發展和股東利益之實現提供高效的、集中的管理機制,股東大會在機關中的地位日趨下降,董事會逐漸取代股東大會成為公司的中心,“經理們擁有統治經濟帝國的王子般的優勢”。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是,“股東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護,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董事、經理是否遵守誠實信用義務。”由于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非常設機關,通常每年只由董事會召集一次,會議結束后即告解散,因而在缺乏有效的股權制約機制,司法救濟又難以奏效的情況下,中小股東的權利和利益將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同時,在公司的實際運行中,公司法的基本原則是資本多數決,投票權的簡單多數即足以控制公司董事會的組成,并足以在公司的各種會議上透過股東會的表決機制,輕易通過任何大股東支持的改革。這樣大股東可以通過股東大會決議的形式將其意志上升為公司的意志,從而可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利用控制權損害中小股東的權益。
正因為如此,對中小股東的權益予以特別保護是各國(地區)《公司法》股東權益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毋庸諱言,中國《公司法》及其他法規對于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并不是盡善盡美,而且中國進行股份公司制度試驗的時間還不長,致使現實中的中小股東權益保護仍顯薄弱,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在中國具有非常急迫的現實意義。
三、我國中小股東權益之法律保護的思考
我國公司實踐雖只有短短幾年,但中小股東權益得不到切實保護的現象卻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我國公司制度建設的不足是其主要誘因。第一,我國《公司法》第111條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犯股東合法權益,股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這是我國相關立法第一次就股權的程序法保護作出明確規定,其現實和理論意義是不容抹殺的。但其問題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既不區分股東大會決議的效力,也不談及違反公司章程情況該作何處理,語言邏輯上有欠嚴謹;未講明提起訴訟的股東資格、訴訟時效、董事會違法行為及其損害賠償責任、賠償額,缺乏具體的配套措施,從而致使股東訴權的實現缺乏有力保障。第二,我國公司立法雖然試圖通過股東大會制度建立起股東對公司經營者的制約機制(《公司法》第38條,103條)以保證股東投入公司之財產并因此而受益。但實踐看來,這一規定是不完善的、無力的。盡管立法賦予了股東大會在公司重大事務上的必要職權,但卻未具體規定職權的行使方式,未從程序上給中小股東權益以保護;同時,股東如何在股東大會上發言以主張權利,也未加以具體規定,勢必使這一制度的設立流于形式。第三,就股東大會出席權及表決權(第106條第1款)而言,雖然一股一表決權原則和表決權的代理行使得以被確認,但對一股一表決權原則的例外(如無表決權股及特定情形下表決權之復活、自己股份、相互持有股份及零股份的表決權之有無)、委托書的勸誘,表決權約束契約之效力等問題缺乏明文規定,顯然做得還不夠。第四,我國《公司法》第104條規定了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的行使必須是股東持有10%以上股份。在資本巨大的公司中,此一持股要件未免過苛,且若公司不答應請求,則股東別無他策。同時,就股東的查詢權(第110條)而言,不僅查閱對象有限,大大削弱了股東查閱權存在的價值,而且該條與第101條在立法技術上既相互重疊,又相互沖突,亟待完善。第五,從國外股權保護法律實踐來看,股權保護不僅應該體現在立法上,也應該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就這點而言,我國司法實踐對此也重視不夠。
四、保障中小股東權益的理論研究和制度構建
對于現代公司而言,中小股東不滿公司的經營方針,不滿董事的行事方法,可以通過轉讓自己的股份退出公司(即用腳投票)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即是現代公司法中的“voice or exit”規則。某種條件下,這也不妨是保護中小股東的一種方法。但實際上,這畢竟是一種最無可奈何的選擇。更何況,很多時候中小股東往往會因公司章程之規定被迫以一個并不公平合理的價格將其股份轉讓給與他們意見不合的大股東或被攆出公司之外。所以,從法律實體與程序給予中小股東以強制力保護,無疑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1.中小股東權益的程序法保護。程序法是實體法的保障。那么,中小股東在遭受董事或大股東壓迫或遭受不公平損害時,如何從程序上給予救濟呢?19世紀英美衡平法上誕生了一項制度——股東派生訴訟(Shakeholder’s Derivative Suit),即當公司的合法利益遭受損害,而公司怠于訴訟時,符合法定要件的股東為公司的利益可以自己的名義對侵害人提起訴訟,追求其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其意義正是在于平衡股東與董事、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權利。顯然,這種訴訟實質上是代替公司行使訴權,股東的訴權仍是派生于公司訴權的。實踐證明,“這一方式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它可以使中小股東擺脫資本多數決原則的限制,得以依法代表公司并代表受壓迫的其他股東,直接向公司利益的支配者和相關公司管理人員主張權利。正如一位英國學者所說,“任何對由市場和法院來執行大股東或董事忠實義務的比較都必須考慮到司法程序是如何進行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為法院提供了一種機制來為那些因公司被不忠實董事、管理人員及多數股東所控制而投訴無門的受欺壓的小股東主持正義。”
2.中小股東權益的實體法保護。一般來說,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掌握實權的董事違反公司章程規定、股東會的決定或違反了對公司的誠信責任;二是擁有控制性股權的大股東濫用投票權損害公司的整體利益或中小股東的利益。首先,在公司權力日益向管理者傾斜的趨勢下,董事、經理利用職權侵害中小股東權益這一問題必將日益突出,因而確立股東對管理者的制約機制顯得猶為重要。各國公司法一般規定了董事應盡的義務:如要求董事在處理公司事務時,要選擇對公司最有利的可信方法,誠實而正當的行使所授權限,注意不使自己的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相沖突;董事必須遵守法律、公司章程規定及股東大會的決議;董事必須忠誠地為公司的整體利益履行職務;不得與公司競爭業務及必須顧及公司的整體利益等。其次,最令少數股東受壓制、受威脅的,并不是濫權的董事,而是濫用投票權的大股東,因為如果董事的行為或決定違反了公司章程或是違背了誠信原則,他們可以提交股東大會追認(ratification),對于擁有控制性股權的股東來說,縱使面對中小股東的強烈反對或需要絕大多數的特別議案(英國《公司法》規定75%,我國《公司法》規定2/3大多數),大股東仍能輕易地強行通過。這種建立在股權平等基礎上“資本多數決”及“一股一權”原則事實上已背離了其意志,是以形式上的“股權平等”掩蓋實質上的股權不平等。為此必須對“一股一權”進行修正,以限制大股東的表決權。股東表決權的限制有兩個途徑:一是直接由法律或公司章程規定對大股東表決權加以限制;二是發行無表決權股。限制表決權的具體方式,一般可采取對超過法定比例股份折合計算表決權的辦法,如超過部分之股折合二股表決權等。無表決權股是指在公司章程中對股東應有之表決權予以剝奪與限制的股份。作為補償,各國公司法一般也規定賦予無表決權股股東以分派盈余的優先權,或給予優厚的股息。這就不僅使股權平等從實質到形式上都得以完美體現,而且由于無表決權行使的投資型股東,因而享受特別待遇的無表決權股對這類股東顯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當然,僅僅通過限制大股東的表決權是不足以使中小股東在維護自己的權益上有足夠的力量與大股東相抗衡,為此還必須賦予中小股東在公司管理事務上一些相應權利,從各國公司立法來看,主要包括:(1)股東大會召集權及提案權。股東大會一般由董事會召集、組織,但如果有股東認為有必要召集股東大會時,可以請求董事會召集股東大會;若董事會怠于或拒絕召開,則股東可自行召集股東大會,這是各國(地區)《公司法》所采取的保護中小股東權益的措施之一。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要求的是少數股東而非單個股東所必需的持股比例,如意大利、比利時為20%,美國、英國、法國為10%,德國、奧地利為50%,日本為3%,股東提出召集股東大會的請求之后,若董事會在法定期限內(如兩個月)不召開股東大會,則在期限屆滿后上述股東可自行召集股東大會或經法院許可自行召集股東大會。當然,僅賦予中小股東召集權是不夠的,因為股東大會的召集權通常都掌握在董事會手中,為此還必須賦予中小股東提案權,即中小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提出議案的權利。如奧地利公司法規定,代表公司資本5%的股東可以要求把一些附加議題列入會議議程。(2)董事、監事選舉的累積投票制。累積投票制是美國公司法專家參照政黨選舉中的比例投票制而設計出專門適用于股份公司股東大會選舉公司董事監事的一項制度。根據累積投票制,在股東大會選舉兩名以上的董事或監事時,股東可以選擇把其持有的投票權集中選舉一個或分散選舉數人,其優點是更有利于中小股東將代表其利益和意志的人選入董事會或監事會,從而防止大股東利用其表決權優勢完全控制董事監事的選舉,陷中小股東于不利境地。“如何防止大股東不當操縱公司,損害弱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這是真正實現公司民主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很明顯,累積投票制較傳統聯選制進了一大步,成為增強中小股東凝聚力的潛在力量。“中小股東在董事會中的代表將增加對經營者行為獨立的、嚴格的審查,從而增加公司的決策和決策人的責任心”。由于現代股份有限公司規模日趨擴大,股東持股比例日趨分散,那么只要董事監事名額設置適當,中小股東就能選出自己的代表,在董事會中聽到自己的聲音。(3)股東的知情權。賦予中小股東以知情權,無疑將增加公司內務的透明度,有利于中小股東的權益得以合法保障。所謂“知情權”,即指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有查詢相關資料并請求董事會等公司機關就會議事項中的有關問題做出說明的權利,與此相對應的是董事會等公司機關出席股東大會,提供相關資料備查和做出有關的說明的義務。規定股東的知情權,可以使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在表決前獲得更為充分的信息,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以減少表決時的盲目性。英、美、德等國的《公司法》都有這方面的規定。為防止董事以需時間為由回避說明義務,各國《公司法》中還規定了事前書面質詢制度,即欲在股東大會上質詢的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前一定時間以書面形式通知其將要在股東大會質詢的事項,要求董事會等公司機關做出說明。(4)股東協會制度。中小股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因其持股比例小,損害不大而且自身力量弱小、分散的特點而怠于尋求救濟與保護時。為此,一些國家地區,如德國、荷蘭、印度等建立了股東協會制度。股東協會是由股東自愿組成的旨在對股東權進行自我保護的自治性社會團體,其主要的活動內容是:征得若干中小股東的同意,代表結合在一起具有法定持股要件的股東行使少數股東權,代表股東要求董事會停止或糾正其侵害股東權益的行為;對公司財產和業務情況進行調查等。我國臺灣地區也設有一個基金會負責投資者對公司董事的瀆職行為提起訴訟,基金會可以在所有上市公司中都買一股,以便以股東身份對違法的大股東或董事提起訴訟。
注釋:
①在英美公司法文獻中,經常有Majority stockholders和Minority stockholders的法律用語,前者譯為大股東或多數股東,后者譯為中小股東或少數股東,由于“多數股東”有時亦指為數眾多但持股比例小的股東。因此,為避免概念混淆,本文統一采用大股東與中小股東譯法。
參考文獻:
1.[韓]吳日煥譯.韓國公司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L.B.C.Gower:“Principle of Modern Company Law”,,5th edition,SweetMaxwell Ltd,London
3.Hurst:“Law and the condition of Freedo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an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6
4.余慶斌.經濟法的價值目標選擇[J].社會科學,1993(2)
5.[日]久保欣哉.公司法之理念[J].臺大法學評論,23.2
6.張軍.現代產權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
7.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8.HAJ Ford:“Principle of Company Law”,Buttonworth(1990)
9.[日]久保欣哉.公司法之理念[J].臺大法學評論.41卷
10.Easterbrook.F.HFischel,D.R:“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
orate Law”,Harv.Univ.Press(1991),P100
11.梁宇賢.公司法論[M].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286.
12.[英]梅因哈特.歐洲十二國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31
13.Choper,F.H;Coffee,J.C;Coffee,C.R:“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
orations”,3rdedition Little,Brown Ltd Company(1989)PP.541-559
14.Jeffery.N.Gordon:“Cunulative Voting:Institutions as Relational Investors:A New Look at Cumulative Voting”,ColumL.R.vo194(1994)I
(作者單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2)(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