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高校和諧德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載體應實現普適性規范與多元價值并存的和諧,必須理性審視新時期德育的有效性與可持續性要求,重視德育載體的選擇、碰撞的和諧,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生動活潑、高效地運轉起來。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和諧 高校 德育載體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112-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當前,社會的功利化、多樣化使人的精神追求呈現出感覺化、碎片化、世俗化的趨勢。高校德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我們必須理性審視新時期德育教育的發展理路,重視德育載體的選擇,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并促進和諧社會秩序的形成。
一、德育載體的概念及選擇原則
人們常用“魂要附體”這句話來說明人或事物的精神與形體不能分離的道理。而德育也有一個“魂”與“體”的問題。因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德育是眾多教育的一種,是一項解決人的現實思想認識,培養健康思想品德和個人心理的教育工作。要做好這一項工作,需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很好地實現。載體是思想教育的土壤,選擇了合適的土壤,思想教育才能生根、開花、結果,才能發揮其更大的作用。一般地,德育載體有如下幾種類別:
1.活動。圍繞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的興奮點,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并開展教育活動,調動教育對象的參與熱情,使之在參與中引發思考,受到感染,深化認識。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自立自理能力以及民主和協作意識,還可以溝通大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素質。
2.物品。借用一些帶有某種特殊含義的客觀實物作為教育的“引子”,激發教育對象的情感,深化教育的主題:一為專用,二為與教育有一定的聯系。
3.大眾傳播媒介。利用電影、電視、廣播、報刊、書籍、網絡等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其為思想、教育所用,適時地組織觀看或評論一些影視作品,有針對性地利用報刊、電臺、網絡所宣揚的事件,易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4.管理。即通過條令、條例、規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的作用,規范行為,達到教育的目的。以管理為載體的關鍵是把思想道德教育納入日常生活管理中,進行量化評價,要堅持經常性的管理與經常性的思想教育一起抓,既要幫助人明其理,又要幫助人導其行,充分利用正反面典型人物或事件,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人格。作為道德教育的傳播者,要塑造好自身形象,使制約和自省相結合,注重發揮自省作用。“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傳統的修身觀念在知識經濟時代同樣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德育的主要載體及其效能
高校德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越高,德育信息價值的體現就越充分,收到的德育整體效益就越明顯。高校德育資源特性包括價值性、再生性。其功能為:教化、凈化、悟化。在此,我們將著重分析以下幾種載體及其效能:
1.網絡——德育文化交流的載體。網絡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的內容,人們在網絡空間中傳播消息、宣泄情感、張揚個性,網絡為不同民族文化的傳播、交流和進化提供了條件。網絡所傳播的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從多種角度反映著不同國家與民族的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傾向。
當然,計算機網絡在給我們帶來種種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更深層次的觀念革命。計算機網絡對德育工作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的挑戰。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必然帶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面對各種文化思潮的一擁而入,不少學生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互聯網上大量的西方文化難以作出正確的鑒別;有的學生甚至認為網絡行為的隱蔽性,可以使自己的網上行為不受任何限制。(2)對德育工作者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挑戰。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與日新月異,迫切需要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應用科技知識的能力,要求德育工作要時刻注意加強學習、提高素質。(3)對教育工作傳統的思維方法、工作方式的挑戰。德育工作的歷史使命要求它始終站在時代和科技的前沿,對于體現現代科技水平的計算機網絡,應使其成為推動德育工作方法創新的有效載體。(4)對德育工作輿論導向的控制力的挑戰。盡管計算機網絡既不姓社也不姓資,但與網絡發展相伴相隨的是各種不同文化的滲透。在多種社會意識形態和不同層次文化的交互作用下,我們對輿論導向的控制能力和意識形態的防御能力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上述種種挑戰,使德育工作面臨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但同時也為德育工作趁勢而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創造了新的契機。德育工作應該大膽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主動應對新的挑戰,善于借助計算機網絡實現自身的創新與發展。
2.校園文化環境——優化德育環境的載體。良好活潑健康的文化環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聰明才智和技能,并與群體力量有機地相結合。人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當漫步在蒼松翠柏、垂柳臨風、青竹挺拔、桂花飄香,或林蔭曲徑、清潔幽雅、秩序井然、空氣清新的優美環境之中,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種文明、整潔、高雅、催人奮發的自然美,沐浴在其中的人們此時此刻猶如處在“物我兩忘、渾化同一”的境地。
此外,創造催人上進的氛圍,還在于精心組織一些活動,如莊嚴的儀式、隆重的授獎大會、嚴肅的學術報告、精彩的藝術活動、誘人的科學文化園地、體現校風的人文景觀,都會催人上進,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時,還應注意校園設置要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講話”(蘇姆林斯基)。可以說,校園中任何一處裝飾點綴都不是隨意的,一草一木都應精心設置,充分利用各種環境和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
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美國課程專家杰克遜認為校園文化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非學術過程中構成了隱性課程;德國教育學家貝爾提出的“名副其實的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實際上強調的都是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功能。深圳大學的校園對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的構建都有講究,既具現代化大學氣派,又有校園獨有的傳統文化特征。其辦公大樓的橫系列和圖書館的豎系列,再加上教學樓的橫系統,一幅很理性的畫面主突現出來;時鐘廣場、天地人和、“知識的金鑰匙”型的花壇,……有利于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只有不斷得到良好的審美經驗,才會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愉悅,才會向健康的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3.美育——德育的重要載體。美育在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育,即審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美育的根本目的,旨在培養和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引導人們去追求高深的審美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人們去感受和理解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時候,又可以清除精神污垢,改變不良習俗,凈化人的心靈和陶冶人的德性,塑造完美的人格,進而影響其思想情感以至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主要依據是:(1)歷史繼承性。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把“堯舜之容,桀紂之象”的壁畫作為國家興廢的鑒戒,反映了孔子對美育的教化作用的重視。一部藝術作品要給人以樂趣,更要給人以教益,而“教”與“樂”的關系,又應當是并行不悖的。古羅馬時期的賀拉斯在《詩藝》中講到:“詩人的愿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18世紀的啟蒙運動者萊辛特別重視戲劇的教育意義。他認為,劇院應當成為道德世界的學校。貝多芬則把音樂和道德聯系在一起,強調音樂的道德教育作用。馬克思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1}審美恰恰是能夠提供和實現這種自律的尺度的楷模。(2)現代社會性。現代社會從各個方面對人的素質、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主體性成為全面發展人的本質特征的根本素質要求。{2}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強調統一性與權威性,同時又偏重理性,強調通過曉之以理和一些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范與要求,多以傳授、服從、執行為特征,這難免會出現照抄照轉,甚至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傾向。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克服過去的單一運行模式,應促進教育泛審美化,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美育是一種情感體驗,更能體現人文關懷,由此促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動,使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的品格在美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得到升華。(3)人本發展性。美是一種獨特的、有表現力的、創造性的交流形式,通過整合認知,以感覺、知覺、表現的邏輯方式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王國維說: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從實踐來看,審美情感產生,可以使一般的道德行為規范進入人的心靈深處,使外在的社會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內在道德需要,從而加速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教育者將知識傳授不斷從感性向理性深化、升華,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4.讀書活動——德育的良好載體。在高校,讀書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傳統的又行之有效的德育載體。這當中,文學作品則最為顯著。文學亦即是美學和心學,優美的詞句文章可以使人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引發崇高的情感。文學也即是人學和社會學,它們透視人生和社會,反映時代的脈搏。文學還是現實主義的哲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薩特小說中通過人物和生命的歷程,表述的道德觀和存在主義哲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其心理機制有五方面:(1)認同及內化作用。文學作品所富含的美感、情感和價值觀等人生意義為閱讀者所接受認同,從而使閱讀者的精神世界發生變化。(2)投影作用。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動機、欲望、感情、態度加之于書中的人物,并為書中的人物嘗試性地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抒發被壓抑的情緒,減輕內心的焦慮,將潛意識的情結投射出來。(3)移情作用。由于移情共感,閱讀者將原來對某人物的情感,轉移到對書中人物的心理歷程,有助于閱讀者從困擾的心理泥坑中解脫出來。(4)領悟作用。通過閱讀書中的故事,經過內心的復雜曲折的磨練,促進了對自己原來困惑的心理問題的重新認識,學習了面對問題的態度、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重新建立起新的觀念和行為模式。(5)生理調節作用。閱讀或傾聽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好比遇到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也好比享受了一次清心醒腦的精神按摩。這是一種不用出門的精神旅游。
人類正在步入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歷史時代,我們必須站在新的歷史高度,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觀點和高度的責任感來看待、選擇德育載體,把握好德育載體建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心靈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啟迪,從而生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取得系統全面的成效。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鄭永廷.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M].人民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巴金.創作回憶錄[M].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廣東深圳 51806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