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會計信息質量現狀,指出內部控制環境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完善的內部控制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有力保證。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 現狀 控制環境 內控制度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153-02
一、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現狀
我國目前的會計信息質量堪憂。一些公司為了上市,不惜編造財務報表,包裝美化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而一旦上市以后,造假的動機依然存在,為了取得配股權,避免因為連續虧損達不到證監會的要求而被ST、乃至摘牌退市,上市公司往往長期隱瞞重大信息或提供虛假信息。在當前投資者心目中,一些財務數據的失真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會計信息失真已經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和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如會計準則不完善,財政、證券監督不力,中介機構執業不規范等,但內因即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混亂,同樣不能忽視。
二、內部控制環境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
控制主要是根據規劃職能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以及合理組織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對預期可能發生的和實際已經發生的各種相關信息進行收集、比較和分析,以便在事前和日常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調節、控制,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任何企業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所謂控制環境,是對企業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因素的統稱。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企業其他控制能否實施或實施效果。
企業的控制環境則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控制環境包括員工的誠實性和道德觀、員工的勝任能力、管理者的管理哲學和經營風格、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組織結構、授予權利和責任的方法、人事政策和實務等。管理者在建立一個有利的控制環境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事實上,從會計信息失真的動因來看,關鍵往往不在于會計人員本身舞弊,而是由于企業管理者從自身報酬、聘任及政績等角度出發,有進行盈余管理甚至財務操縱、欺詐的動機。而由于制度的原因,會計人員往往受制于管理人員,不得不屈從于管理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外部信息使用者。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和財務報告的關注是防止出現虛報、漏報錯誤的重要方面。不論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管理部門缺乏誠實性或對內部控制不感興趣,都會導致內部控制失效。因此,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是決定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
三、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事,防止、發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廣義地講,一個企業的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的內部管理控制系統,包括為保證企業正常經營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內部控制的職能不僅包括企業最高管理者來授權與指揮進行購貨、銷售、生產等經營活動的各種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審核、分析各種信息資料及報告的程序與步驟,還包括為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控制和評價而制定或設置的各項規章制度。因此,內部控制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存在企業經濟活動和經營管理,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保證業務活動按照適當的授權進行,保證所有交易和事項以正確的金額在恰當的會計期間及時記錄于適當的賬戶,使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保證對資產和記錄的接觸、處理均經過適當的授權;保證賬面資產與實存資產定期核對相符。實際上,人們最初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通過內部控制,各部門和人員之間相互審查。核對和制衡,避免一個人控制一項交易的各個環節,可以防止員工的舞弊行為,也能減少虛假財務報告的發生。盡管現代內部控制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防止財務報告舞弊,而由防弊為主發展為以興利為主。但是,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始終是內部控制的一項基本目標。
四、完善的內部控制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有力保證
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非故意性行為和故意性行為。非故意性行為是指由于會計人員素質低下或過失等原因,導致在會計規范的范圍內選用會計政策不當,而導致加工出來的會計信息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故意性行為則是會計人員在內部人的授意、脅迫之下,為了企業管理者的私利,不遵守有關會計原則,故意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內部控制的手段包括職責劃分、授權批準、實物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內部審計等。無論是故意性失真還是非故意性失真,上述控制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或預防會計信息失真的作用。
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要有明確的職責劃分,使各部門、崗位和員工都各負其責,相互制約。職責劃分是內部控制的一個基本原則,主要解決不相容職務分離問題。所謂不相容職務是指那些由一個人擔任,既可能發生錯誤和弊端又可掩蓋其錯誤和弊端的職務。企業內部不相容職務主要有:授權批準職務、業務經辦職務。財產保管職務、會計記錄職務和審核監督職務。這些職務應由不同的人員來擔任。更廣意義上,職責劃分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等之間的職責劃分;二是經理領導的內部管理機構、崗位和人員之間的組織規劃和職責劃分。充分的職責分工是為了防止錯誤和舞弊。通過職責劃分,各部門和人員之間相互審查、核對和制衡,避免一個人控制一項交易的各個環節,既可以防止員工的舞弊行為,也能減少虛假財務報告的發生。
授權批準是指交易的發生是管理人員在其授權范圍內授權才產生的,不允許有未經授權或超出授權范圍的交易。這樣,就明確了管理者及各層管理人員、職工的職責與權限,如果出現沒有授權的經營活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相關人就應承擔責任。
會計系統控制要求企業依據會計法和統一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制定適合本單位的財務會計制度,明確賬務處理程序和企業的會計政策,保持充分的憑證和記錄,建立會計憑證的預先統一編號、審核、保管制度,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和內部稽核制度,禁止會計人員越權處理會計事務。由于在經濟業務過程中采取了程序控制、手續控制和憑證編號、核對等措施,使經濟業務和會計處理得以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防止錯誤發生,即使發生了錯誤,也易于自動檢驗和自動糾正,保證了會計記錄的正確和完整。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目標在于“評價經濟活動及其記錄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內部審計部門應對企業的各種財務資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業資產運用的經濟有效性等進行審核。開展對審計委員會負責的內部審計有助于減少和發現故意性或非故意性的虛報、漏報錯誤,并能促使職工盡量減少錯誤。
從審計的角度來看,與財務報表中所包含的資料有關的管理當局的認定包括:存在或發生、完整性、權利和義務、估價或分攤、表達與披露。存在或發生是指在資產負債表上所有資產和權益均存在,收益表上的所有收入、費用、利潤和損失發生在報表所反映的會計期間內。相對應的錯誤是“虛報錯誤”。完整性認定是指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的所有資產和權益都存在且屬于公司所有,收益表上所列示的收入、費用、利潤和損失均發生在收益表所反映的會計期間內。相對應的錯誤是“漏報錯誤”。權利和義務的認定是指在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示的所有資產均屬公司的權利,所有負債均屬公司的義務。估價或分攤是捐資產、負債等項目以恰當的金額列入財務報表。所謂表達與披露是指會計報表上的特定要素被恰當地加以分類、說明和披露。換一個角度,所謂會計信息失真,簡單地說就是背離了這些認定,而運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防止這些錯誤。如管理者的誠實性及對財務報告的關注對于認定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完整的憑證、檢查證據和批準手續,為檢查和復核已發生的交易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和減少虛報錯誤、漏報錯誤、權利與義務方面的差錯。有效的內部審計可以降低錯誤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出現的可能性。
因此,莫茨和夏拉夫在其名著《審計理論結構》中將“令人滿意的內部控制系統的存在能排除舞弊行為的或然性”作為審計的一項假設。Tom Lee在《企業審計》中也將“內部控制的存在可使會計信息避免重大的錯誤和舞弊”作為審計行為假設。而現代制度基礎審計正是基于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減少財務報告舞弊這一前提之上。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審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2.李天民.現代管理會計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鄂州大學貿易系 湖北鄂州 436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