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舊會計準則將改良固定資產由使用轉為未使用,并通過“在建工程”賬戶歸集工程中所發生的一切支出,結賬后再從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而新會計準則則要將改良固定資產先轉在建工程,并通過“在建工程”賬戶歸集工程中所發生的一切支出,結賬后再從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文章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進行對比兩種不同賬務處理后,再在固定資產軟件系統去操作,從而引發出四個問題:(1)改良資產因要轉在建工程前后產生二個代碼和卡片,造成核算對象不唯一。(2)使用年限的確定,合規的不合理,合理的不合規。(3)核算不連貫,歷史價值中斷,兩種核算方法最后的原值不一樣。(4)凈值為0的固定資產無法轉在建工程。
關鍵詞:會計準則—固定資產 實際案例 固定資產軟件
操作過程 不完善之處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168-02
對于《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后續計量問題,財政部在財會2002年第18號文中作了規定:“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改造時,應將更新改造的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并在此基礎上核算經更新改造后的固定資產原價。處于更新改造過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因已轉讓在建工程因此不計提折舊,待更新改造項目達到預定到可使用狀態為固定資產后,再按重新確定的折舊方法和該項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計提折舊。”
一、固定資產折舊提取情形
在執行當中,實際上面臨的有二種情形:一是固定資產折舊已提完(情形A);二是固定資產折舊未提完(情形B)。對于折舊已提完的(情形A)固定資產又分二種情形:即凈值為0且無殘值(情形A1),還有就是有凈殘值的(情形A2)。對于情形A1該項固定資產無法轉入在建工程科目(因無價值);對于情形A2只有將剩余的凈殘值才能轉入在建工程。我們再來分析折舊未提完的固定資產(情形B)。此時我們應該根據其固定資產原值減累計折舊的差異(凈值)轉入在建工程(A1與B種情形其會計分錄模式均為,借:在建工程,借:累計折舊;貸:固定資產)。在固定資產管理信息軟件運作當中,就會產生多個固定資產代碼和折舊年限確定的二難的命題。下面我們重點分析B種情形。我們知道會計記錄要做到完整、系統,全面反映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來蹤去跡是其宗旨。實際結果與其宗旨若有差異,則應該斷定其實施細則有不完善之處。下面給出固定資產改良業務的后續計量分錄的實際案例,將財會2002年第18號文件精神執行情況進行一番對比并作分析。先看實例:
某企業固定資產卡片其卡片截止到2006年12月有關信息情況如下。
再看從開用日期到2006年12月末該項資產的變動情況。
從上述卡片和變動記錄得知,固定資產四閘首人安門開始使用的日期為1994年6月。最初的原值是5341016.36元,最初預計使用年限為12年,并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到2006年6月折舊已提完(固定資產管理軟件自動計算),此時的折舊額為5180785.87元。在2006年4月企業決定對該項資產進行部分拆除改造并增值。經8個月的改造大大加強了生產效率,發生相關費用1150000元。其技術部門認定其折舊年限由原來的12年又可以延長3年。
二、產生問題歸納
1.改良資產因要轉在建工程,前后產生二個代碼和卡片,造成核算對象不唯一。若按財會2002年第18號文執行的話,該固定資產卡片代碼前后就二個。假定該固定資產原卡片編號為49號,2006年4月份因資產轉在建工程,卡片號就要注銷。到2006年12月份,在固定資產軟件系統內就要新增卡片,假定其卡片代碼是1789號,但反映的固定資產實物卻為同一個,即四閘首人安門。這就如同一個人,盡管還活著,由于某部位臟器不行了,為了他延年益壽而更換臟器,為此花費了成本,為此核算其追加的價值以便資本化,而需要注銷其身份(代碼)。但更換完畢后又要重新申報身份(代碼),盡管人還是這個人,則在后續的會計計量上因代碼的多維性而容易導致竄戶,也容易造成財實不符,更重要的是同一固定資產卻有前后二張卡片其連貫性就隔斷了。連續性一隔斷歷史成本計價就無從談起了。眾所周知,歷史成本計價標準,其優點是具有可驗證性和客觀性。而會計的生命也在于客觀性,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曾經說過:“對于固定資產除歷史成本外,其他計量屬性一般都同過去的交易和事項無關,都沒有資格成為財務計量屬性。”

2.使用年限的確定合規的不合理,合理的不合規。就是該項固定資產盡管進行了改良使其延長了使用壽命,但為了符合規定使用年限的必須定義,又必須確定為12年。而不能是3年(盡管3年是正確的)。假若一旦該項資產又進行第二次改良或第三次甚至N次改良,那又怎么辦呢?是否意味著其卡片代碼要改變N次呢。折舊年限永遠的定位在12年呢?

3.核算不連貫;歷史價值中斷;兩種核算方法最后的原值不一樣。就是一旦該項固定資產發生了變賣或毀損要保險公司索賠的情形。由于新卡片沒有反映N次改良所導致歷史的價值,其當前信息的既不全面又不連續,因此導致資產的所有者吃虧。
4.凈值為0的固定資產無法轉在建工程。在實踐中,我們注意到有許多企業將折舊提完的逾齡資產也進行改良增值,此時該項固定資產明細賬上的凈值已為0且也無凈殘值,若按新《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將固定資產轉在建工程的話,分錄又怎么做?數字怎么取?此賬又怎么走?
經上述四個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有些不完善之處:
1.《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的制定不僅要從價值反映這一層面來考慮,而且要從最底層實物變動反映這一層面來考慮。否則會造成會計在固定資產明細核算實務中無所適從。
2.《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及賬務處理的舉例,比較忽略細節,表現為過于籠統。理論上似乎看不出問題,但一到實務細節中去磨合就經不起推敲。
3.沒有考慮要進行改良支出的固定資產其凈值等于0時的情形。《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操作層面比較粗糙,設計考慮欠周全。
參考文獻:
1.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會計準則—固定資產應用指南
2.財政部.財會2002年第18號文
3.王盛祥主編.工業會計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4.葛家澍.2003財務會計的本質、特點及其邊界.會計研究,2003(3)
5.裘宗舜.財務會計概念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
6.用友軟件公司.固定資產使用手冊
7.郭玉田主編.微型計算機基礎與匯編語言.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8.呂孔志主編.電算化基礎及應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9.周緒.SQL server數據庫基礎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財會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8)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