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縣域金融運行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就如何構建和諧金融,實現金融業的平穩運行,有效地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縣域 和諧金融 問題分析 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185-01
實現金融的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部門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順應時代潮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金融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和諧金融的內涵
和諧金融應包括以下內容: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完善,金融運行機制能夠得到持續優化,金融運行效率不斷得到改進,金融體系活力不斷增強,金融風險得到有效化解,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高素質金融人才儲備豐富,金融部門內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協調發展,從而促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得到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和諧金融的內涵決定了金融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消減金融運行過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同時,自身不斷優化,不斷調適,處于和諧發展的動態趨勢之中。
二、目前縣域金融不和諧因素的表現
1.農村資金流失過多,金融投資流向嚴重偏離農村領域。目前,縣域金融機構中,國有商業商業銀行吸收的農村資金大部分上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郵政儲蓄更是只存不貸,在農村起的是“抽水機”的作用,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商業銀行,業務范圍僅僅限制在政策性糧棉油收購等流通領域,在資金安排供應方面的政策導向性受到嚴重制約。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熱衷于壘大戶,資金流向非農產業也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2.農業作為弱質產業本應受到國家政策的照顧,現在由于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的絕對壟斷地位,形成了嚴重的賣方市場,其利率一浮到頂,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3.農村金融市場中介缺位,機構銳減,農村金融服務出現盲區。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四大國有銀行確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后,為了占領地盤,不計成本、不講核算地紛紛增設網點,有的鄉、鎮網點甚至應有盡有,一個不缺。而最近幾年,又過分強調自身效益,忽視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紛紛從鄉鎮甚至縣城撤離。而農村信用社特別是省聯社成立后從集約化經營的理念出發,對一些偏遠、業務量小的網點進行撤并,并且一刀切取消了所有的代辦站,少數地方的金融空白區域甚至達幾十平方公里,給農戶辦理金融業務帶來極大的不便。
4.金融品種、業務單一,與農戶需求不匹配,不適應新時期農村新需求。目前,農村信用社辦理小額農貸已跟不上農村經濟日新月異的變化,由于貸款期限設置不合理,貸款數額受限制。農村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融資沒有渠道,僵化的農業貸款條件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農戶的多種信貸需求。結算渠道不暢,電子化建設滯后。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網點紛紛從鄉鎮撤離,在鄉鎮保留的其他銀行業機構不具備跨市、縣特別是跨省市異地匯兌結算功能,給一些交易活躍、資金流量大的客戶結算帶來諸多不便,一些業務還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
5.法制環境欠缺而導致的金融債權難以受到保護、征信體系欠缺導致貸款人道德風險加劇、信息披露失實而導致銀企關系扭曲。
6.金融秩序總體平穩,但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金融部門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有所減弱,民間融資異軍突起,勢頭迅猛,雖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農民生產、生活中的燃眉之急,但由于其手續不夠規范、缺乏法律約束力等先天缺陷,不時出現因爭議引發糾紛,甚至訴諸法律的事件發生。
三、構建縣域和諧金融的幾點建議
1.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建立和發展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第一,推進和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化,要注意培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發揮其向農村、農戶和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第二,深化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引入民營資本,整合縣域內的金融機構資源引導、規范民間信用健康發展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民間金融向正規和經過監管當局審批準入的正式金融組織轉變;第三,農業政策銀行要拓寬業務范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第四,完善農村金融支持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以立法形式建立起資金回流機制。
2.創新金融業務、工具,為農戶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應該圍繞農業發展的新要求、新變化,適時創新適合“三農”需要的金融服務品種。一是要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為一般農戶架起致富的金橋。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種養大戶、產業化組織、個私經濟組織,可通過農戶貸款證、聯保貸款、評優授信等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充分發揮其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不斷創新金融業務和品種,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以實行更多的融資方式,如票據貼現、項目融資、科研貸款、訂單貸款等。三是加快疏通農村支付結算體系,加強支付結算體系建設。要高度重視大額支付系統推廣工作,抓好支付系統災難備份系統和運行維護體系的建設,為支付系統運行提供安全保證。要從促進和支持“三農”發展的高度,著力解決農村信用社通匯及銀行卡使用問題。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票據交換體系,加快銀行卡產業發展,促進和規范網上支付業務發展,努力構建結算種類齊全、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結算體系。
3.切實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搭建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協調發展平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是保持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一是推廣企業資信評級制度。與商業銀行、工商、稅務、司法、技術監督等部門協調,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企業資信評級系統,規范金融機構對企業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企業內部加強信用管理,減少因授信不當導致的企業信用風險和損失。二是完善失信懲戒機制。研究失信行為的認定、信息披露方式和途徑、失信的懲戒形式和制裁程度,要讓失信行為接受輿論的監督,加強政府信用建設、信用懲戒制度的建設。依法加大對不講信用、破壞信用行為的懲戒力度。通過新聞媒體公開曝光,實施停止貸款、停止開戶、停止結算等措施予以制裁。不斷完善信用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作用,使銀行同業能充分實現資源共享,預防貸款發放的潛在風險。廣泛開展信用鎮、信用村、信用企業創建活動,要通過深入的宣傳發動,全面促進信用觀念增強。把金融信用等級評定制度作為衡量和考核信用環境建設好壞的手段,從不良貸款比例、企業逃廢金融比例、規范改制企業比例、貸款利息收回率等四個定量指標和不良貸款降比動態指標來衡量各個地區的金融信用環境狀況,對金融信用等級較好的地區,予以通報表彰,金融部門在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對金融信用等級差的地區,實行“黃牌”警告,并責令限期整改,金融部門在信貸支持上實行疏遠政策。三是積極推動地方信用環境整治工作。將信用縣(市)、信用鄉(村)、信用社區納入地方政績考核體系,廣泛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對社會各階層進行全方位的信用教育和風險教育,樹立正反兩面典型,反復宣示和教育。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磁縣支行 河北磁縣 0565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