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推動再就業工作的進程中,靈活就業一方面已成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又不時地在失業的邊緣徘徊。作為社會“安全網”的失業保險對靈活就業人員的保障缺失問題已浮出層面。建立健全動態的覆蓋靈活就業人員、與靈活就業形式相適應的失業保險制度已成為當前亟待探討并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靈活就業 失業保險 思考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8-288-02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發展以及再就業政策的貫徹實施,實現靈活就業人員越來越多,靈活就業已成為廣大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動態的覆蓋靈活就業人員、與靈活就業形式相適應的失業保險制度已成為當前亟待探討并解決的課題。
一、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1.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是靈活就業人員自身的迫切需要。就業是民生之本。黨和國家把促進就業再就業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優惠政策文件,鼓勵廣大失業人員自主擇業、自謀職業,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一方面,靈活就業已成為廣大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既缺乏必要的就業保障,又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靈活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進一步下降,不穩定性使靈活就業人員不得不經常徘徊在失業的邊緣。享受靈活就業保障并逐步實現穩定就成為靈活就業人員自身的迫切需要。
2.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是失業保險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隨著長期化、低齡化等失業現象的出現,以低繳費率為支撐、以穩定就業人員為主體的失業保險制度也面臨著新難題。隨著我國靈活就業人員急劇增多、流動就業居高不下和青年人失業日益嚴重的嚴峻現實,現行失業保險制度已難以適應這一新失業群體的挑戰。要化解這一難題,就要為靈活就業的這一群體設計一套新型的失業保險制度。根據勞動力市場柔性化、靈活化等客觀現實,放寬失業保險參保條件,擴大失業保險參保范圍,統籌靈活就業人員,是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需求和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現實需要,也是維護社會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更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需要。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使靈活就業人員也成為這一制度的惠及者和受益者。
3.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是發揮失業保險雙重功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失業保險作為社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承擔的是保障失業人員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并促進其實現再就業的雙重職責。逐步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失業保險體系,化解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風險,是深化失業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就業促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實施與非全日制用工等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險政策,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幫助和服務。因此,失業保險制度應當成為廣大靈活就業人員防范失業風險的主要制度。對于絕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來說,通過建立一定的失業保險機制,可以減緩靈活就業人員尋求新職業的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及其家庭在其失業期間收入的穩定性,有利于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制度的建議
1.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制度的界定。靈活就業人員是指從事合法社會經濟活動且工作崗位不固定、工作時間不固定、勞動收入不固定和勞動關系不固定的人員,其就業形式呈現出靈活性強、自由度大、適應范圍廣、勞動關系比較松散的特點。無論是由單位職工轉變成的失業人員還是大中專院校、職業學校的新生失業人員以及被征地農民,只要實現了靈活就業,就應當成為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對象。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推行個人參保制。以個人方式參保,需要一對一式的服務,因而對社保機構的服務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他們的參保登記、繳費記載、審核監督以及落實有關失業保險待遇等工作,對社保部門來說都是一個新的嘗試。首先,要對現行政策作適度調整,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覆蓋范圍,本著涵養失業保險基金費源,關懷困難弱勢群體、構建穩定和諧社會的目的,將失業保險與促進再就業緊密結合。其次,充分發揮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的職能,對本轄區內失業人員的就業失業情況進行在冊登記、跟蹤服務、動態管理,隨時掌握其就業情況。再次,從人本理念出發,按照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公平和效率相對應,保障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適應的要求,加強基礎建設,規范業務操作、簡化辦事流程,充分尊重靈活就業人員基本意愿和個人選擇,為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創造寬松便捷的環境。最后,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和培訓體制,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加大就業政策力度,不斷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穩定就業能力。界定準確清晰的失業保險關系,有利于建立適應靈活就業形式的新型失業保險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動當前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
2.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制度的繳費認定工作。靈活就業人員繳納失業保險費,需要對繳費基數、征繳比率、繳費方式等進行有效規定。繳費基數和繳費比率的高低,事關靈活就業人員的個人賬戶和待遇享受。首先,建立以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為依托、靈活就業人員個人申報的新機制。即由靈活就業人員持個人有效證件在其居住地的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確認已實現靈活就業,并同時填寫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申報書,然后各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為已申報參保的靈活就業人員辦理繳費手續并匯總繳費名冊,于每月25日前到社保經辦機構解繳失業保險費,逾期不予補交。其次,在現行征繳費率上適當調整或降低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保險費的繳費費率,按照當地最低繳費工資基數,雇主雇員各一半的比例,由靈活就業人員主動向其居住地的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進行申報繳費。再次,社保經辦機構要對靈活就業人員建立單獨的個人繳費數據庫,實時管理和動態維護靈活就業人員繳費記錄,并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費進行個人賬戶準確記載,將雇主繳費的一定百分比連同個人繳費額一同記入其個人賬戶。實行失業保險費個人賬戶制度,既明晰個人所有權,也更新了一部分參保人員心中“只貢獻、不受益”的想法,以及他們“重養老、輕失業”的做法,從而有效建立失業保險征繳的長效激勵機制。最后,實行陽光政策、透明作業。按照國家實施金保工程的總體部署和構建勞動保障信息網絡管理系統的具體要求,依托省級社保經辦機構的集中式數據資源管理中心,輻射各級社保經辦機構的延伸工作平臺,開展失業保險公共信息社會查詢服務,為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
3.對靈活就業人員實施失業保險制度后待遇問題的探討。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靈活就業人員失業后也就存在失業保險待遇享受問題。待遇問題,涉及的是靈活就業人員的自身利益。首先,制定政策,規定靈活就業人員個人賬戶余額只能在其失業和退休時才可動用。社保經辦機構要集中數據資源庫實時進行動態維護,準確記載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情況變化軌跡以及相應的個人繳費記錄,作為今后靈活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法定依據。對于退休前一直沒有失業過的參保人員,可在退休時一次性領取個人賬戶累計余額。其次,在現行政策的基礎上適當放寬領取條件,并適當縮短靈活就業人員的領取期限。靈活就業人員失業后應主動及時地到其戶口所在地的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進行失業保險金的待遇享受申請,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站)至少每周一次到社保機構進行待遇辦理。在享受期上規定累計繳費滿1年,享受一個月的失業保險金,在待遇標準上結合個人賬戶累計余額的年平均值計算,若個人賬戶累計余額的年平均值低于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現行最低標準發給;若個人賬戶累計余額的年平均值高于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但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按個人賬戶累計余額的年平均值發給;若個人賬戶累計余額的年平均值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給。在支付順序上,先沖減個人賬戶余額,然后再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差額。再次,參照當地失業保險基金的承載能力,適度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保險待遇水平。《失業保險條例》規定失業保險待遇要高于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究竟高多少比較適中并沒有具體標準,而且不少地方失業保險待遇與低保待遇相差不大,且物價水平和繳費基數卻是逐年上漲,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能力和積極性大打折扣。因此,應及時將失業保險待遇隨著物價水平上漲和低保待遇的上調而上調,確保并調動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的積極性。最后,對實施失業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在其失業時進行免費求職登記、職業培訓以及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鼓勵并幫助其盡快實現穩定就業。
參考文獻:
1.趙建國.靈活就業是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經濟日報,2006.8.7
2.劉杰鋒.完善靈活就業養老保險關系的思考.www.cnpension.net,2005.8.1
3.王延中,張車偉.當前失業保險制度需要新定位.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5(7)
(作者單位:如皋市勞動就業管理處 江蘇如皋 226500)(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