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唐到一八五八年鎮江辟為商埠的漫長歲月里,它還是太湖流域漕糧、絲綢等物資的漕運港口。唐宋著名文人李白、孟浩然、張祜、蘇軾、米芾等都曾在此候船、登岸,并留下為世傳誦的篇章。
“金陵渡”在何處?早在宋朝就有分歧。許多老鎮江人,也弄不清楚。
中唐詩人張祜的《題金陵渡》云: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這首詩中的“金陵渡”和“瓜洲”歷來注釋紛紜,歸而納之,不外乎兩種:一、金陵渡在南京。瓜洲是指六合縣的瓜步(埠);二、金陵渡在鎮江,瓜洲在鎮江的對岸。兩說之中,筆者以為后者為妥。
鎮江在初唐(武德九年)時,屬于金陵。宋王懋《野客叢書》引唐張氏《行役記》謂:甘露寺在金陵山上。可見金陵并不專指南京。只是因為歷史上,南京稱金陵在鎮江之先,加之又是六朝古都,其影響力遠比鎮江為大,故人們一見“金陵渡”,就以為在南京無疑。而又把“瓜洲”解釋為六合的瓜步(埠),這是一種附會和誤解。
在南京諸志上,雖然渡口名稱很多,如五馬渡、桃葉渡……等,恰無金陵渡之名。而金陵渡作為鎮江的一個古渡口,有據可查。鎮江諸志云:金陵渡,本名蒜山渡(因在蒜山之麓),又名西津渡(因位于鎮江之西)。亦稱蒜山津。《太平寰宇記》亦曰:“西津渡在城西七里……。大觀元年于揚潤之瓜洲。宋徽宗南幸至潤郡,官迎駕于西津及御舟抵岸上。”
此外,還有許多詩為證:如羅隱的《金陵思古》,周賀的《送郭秀才歸金陵》;杜牧在《杜秋娘詩序》中說:“杜秋者,金陵女也。”以上詩篇中所說的金陵,都是指的鎮江。又如李紳的《將到金陵登北固》,所指更為一目了然。
古代屬金陵的鎮江,在六朝以前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沖,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金陵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從隋唐到一八五八年鎮江辟為商埠的漫長歲月里,它還是太湖流域漕糧、絲綢等物資的漕運港口。唐宋著名文人李白、孟浩然、張祜、蘇軾、米芾等都曾在此候船、登岸,并留下為世傳誦的篇章。
現在,這個古渡口附近的古建筑物,依然無恙。由五十三坡(當年的瀕江石級)到利群巷的半亭,在不到五百米長的的濱江街道內,唐宋元明清歷朝遺跡猶存。在沿山坡而設置的四道券門,在其門楣上都有名人的題字石刻。元代的昭關石塔,清代的待渡亭等,均完好無缺。西面小碼頭街的店房民屋,仍保持唐宋風韻,為海內外嗜好尋訪古跡者所樂道。那年春節前,日本《追溯日本文化源流》電視片錄相組,專門拍攝了這條古街;著名作家韓素音女士也說:“這里才是鎮江旅游的真正金礦!”而身在鎮江的我們,可能對此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