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有這樣一段經歷:全民歡呼、興高采烈、大張旗鼓、交頭接耳,仿佛一場廟會似的聯歡……這不是過年,這只是一部電影,比如《赤壁》。
吳宇森三國味幾何
每一年都有這樣一段經歷:全民歡呼、興高采烈、大張旗鼓、交頭接耳,仿佛一場廟會似的聯歡,盡管我們常常是乘興而來,敗興而去,可到了下一年,我們依舊熱血沸騰。這不是過年,這只是一部電影,比如《赤壁》。這一次,吳宇森要把《赤壁》拍成中國真正的商業大片,也要讓好萊塢看到中國可以拍出這樣的作品,因此在國人看來很多情節都有些違背歷史,情節上產生了較大爭議,夾帶著三國洪水的“赤壁宴”究竟味道幾何?
第一道菜:英雄宴——劉關張情誼只字未提周瑜諸葛亮惺惺相惜
菜譜:在吳宇森的廚刀下,英雄的形象幾十年如一。無論是成名作《英雄本色》,抑或巔峰時期的《喋血街頭》《縱橫四海》,吳宇森塑造的英雄都叫一個名字——小馬哥。
這是一個忠肝義膽的俠客化身,對朋友有義,對道義推崇。所以,腦殘也能猜出,兄弟情誼依然是電影《赤壁》的主旋律,男主角也一定堅定地貫徹著“義氣大過天”的行為守則。落實到具體劇情,吳宇森的首要任務自然要為影片第一男主角周瑜平反。
周瑜、孔明同是懂“琴”之人,片中兩人有借“琴”訴心聲的好戲。
《赤壁》中,周瑜的形象更多依據史實而非《三國演義》打造,他是一個心胸廣闊的軍事謀略家,更是一個精于音韻的藝術家,影片中諸葛亮與周瑜每次見面都雙目含情以對,甚至有不少觀眾擔心他們當場擁抱起來。這顯然是吳電影一貫的情義作風,只是如此大篇幅渲染這樣一件事,是不是有些不妥?
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中濃墨渲染的劉關張就遜色許多。論篇幅,劉關張三人的出場時間少得可憐,“張翼德力拒當陽橋”的傳奇佳話甚至被整段拿掉,在觀眾眼球混個臉熟都做不到;論武功,新野之戰實為趙子龍的個人秀,長坂坡七進七出單騎救主,勇猛如小馬哥上身,蕩氣回腸熱人眼眶。同樣武功蓋世的關云長,卻為了替之后的“華容道”做鋪墊而被曹操生擒,形象工程大相徑庭,令人唏噓。
佐料:擋箭
擋子彈,香港電影常見鏡頭之一,常發生于影片末段,乃增進角色間感情的絕佳橋段,擋了之后,兩人過往的恩怨頓時一筆勾銷,甚至進化出至死不離的情誼(如“你不走,我也不走”這種義氣話)。
犧牲自我成全主題,在吳氏電影中屢見不鮮。《赤壁》亦會延續這一優良傳統。三江口戰役中,將軍周瑜不但披掛上陣,殺得敵人抱頭鼠竄,在危機之下又“如有神助”地替另一忠義化身趙云擋了一箭。單憑這一幕,再次論證了《赤壁》的底子還是耳熟能詳的吳宇森故事。
第二道菜:紅顏配——曹孟德為小喬戰赤壁 孫尚香念國家棄情郎
菜譜:吳氏電影的女性形象常常讓我們覺得可有可無,多是工具之類的定位,但在《赤壁》中,吳宇森卻罕見地塑造出比原著更出彩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小喬是挑起戰爭的元兇,另一邊,她又是左右戰事的關鍵棋子。而片中的另一女主角孫尚香,也將上演為大家棄小情的經典苦情戲。
第三道菜:謀略燴——張飛反光計以智退敵 孔明激將法聯吳抗曹
菜譜:吳宇森在電影中喜歡用小計謀,比如小馬哥進房間前的借花盆藏槍,所以,《赤壁》之戰的謀略也在細微處顯現。不但添加了猛將張飛智用“回光術”退敵的神來之筆,也將“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拉下神壇,正如吳宇森拍《赤壁》的動機——還原出一個真實的三國,體現中國人的智慧。
第四道菜:場面亂燉——三江口水戰變八卦陣 吳氏白鴿重現寄情懷
菜譜:大場面是大片的必要組成部分,壯觀激揚的戰場戲,是衡量《赤壁》這桌盛宴是否美味的重要條件。一場簡單的槍戰都能被吳宇森舞弄得火藥四濺,那么,一場流傳千年的戰爭,無疑將是他書寫浪漫的更大舞臺。看,熟悉的吳氏白鴿又重現江湖了。
好評:
《赤壁》:暴力外殼下的唯美三國
《赤壁》(上)給人的印象是:物有所值!這部投資6億之巨的超級大片,大場面極具氣魄,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得到了延續。戰爭場面比較血腥,殺戮鏡頭很多,而吳宇森風格的慢鏡頭和色彩運用則多少以“美感”中和了“暴力”。盡管是第一次拍古裝大片,但吳宇森充分消化了中國古代戰爭中的智慧:有點像當代團體操的八卦陣、破馬陣的狼牙棒、趙云的“空手套白狼”、張飛的獅吼、關羽的一夫當關,再加上搖著羽扇的諸葛亮和表情鎮定的周瑜穿插其中,極富節奏的鏡頭調度讓戰爭場面血肉豐滿。
雖然對打細節沒有太多驚喜,但《赤壁》里的陣法對決卻給人的印象深刻。
《赤壁》:傳奇故事的親切平民版
吳宇森沒有食言,他果然拍了一部不同凡響的赤壁,這種不同凡響雖然不能算是顛覆性,但的確將《三國》這個從來都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活生生地化解為親切的平民版。吳宇森對《三國》的這種改動,來自于他的廣闊視野,他是有史以來最接近世界電影工業頂峰的華人導演,他對商業電影的理解是普世的、國際化的,在他看來,民族的傳統觀念只是素材的來源,而并非是電影這門娛樂的藝術必須遵守的原則,電影重要的是通俗易懂,要好看,要賣錢。所以我們在《赤壁》中能看到諸葛亮和周瑜玩幽默、能看到曖昧隱晦的三角戀,能看到一場戰爭的導火索是個女人,還能看到干柴烈火嘿嘿咻咻的床戲。但讓中國的觀眾們接受改變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當年周星星的《大話西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改得好改得精彩是一定要做到的,起碼看起來要像那么回事,但即便是改得好,你也得需要時間去等待觀眾們去理解去接受。
看《赤壁》的過程里,觀眾們爆笑的次數起碼不下三十次,不過這次可以聽得出來,大部分時候觀眾們的笑場還是善意的。一部電影讓觀眾們發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導演處理不好自己的嚴肅認真,觀眾們笑了,這時觀眾的笑打心眼里是嘲諷;另一種是導演的本意就是想玩幽默,這時觀眾笑了證明導演高明。吳宇森之前在接受采訪時就說過,《赤壁》里會有幽默,因為他本來就覺得周瑜和諸葛亮都是很幽默的人,所以應該可以肯定片中的大部分幽默都是吳宇森刻意為之。
惡評:
《赤壁》將埋葬最后的國產大片觀眾
讓我們不厭其煩地再一次羅列近年來所謂的國產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無極》《黃金甲》《江山美人》《見龍卸甲》……直到《赤壁》,從首映片花現場再次多處遭到笑場不難看出,一部新的“大口水片”又誕生了。
《赤壁》沿襲了《夜宴》的風格,通片充斥著的荒誕對白,再次成為觀影團的笑柄。即使對于那些走進電影院只圖欣賞宏大戰爭場面的觀眾,《赤壁》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這部號稱投資超過6億人民幣的大片,居然是文戲多過武戲,片中既看不到張飛喝斷長坂坡,連趙子龍七進七出曹營也被一筆帶過;倒是可以看到諸葛亮為母馬接生,以及臟兮兮頗似鄉下大叔的趙云騎著赤兔馬到處轉悠。
6億是個什么概念?夠給在北京所有的農民工上個基本保障險了,夠拍200部《瘋狂的石頭》。中國還需要《赤壁》這種無厘頭的“大片”么?
只有《赤壁》徹底賠掉,投資人才會清醒地意識到,中國觀眾已不再盲目、不會再為媒體刊登的吹捧稿去埋單;只有這樣,編劇和導演們才會坐下來認真思考中國電影真正的走向;也只有這樣,觀眾才有機會對國產電影重拾信心。
赤壁點睛:
“跟《赤壁》臺詞較真兒說明沒幽默感。”
——幽默感的尺度也要與時俱進。
“劉備是千古第一偽善人。”
——《赤壁》中劉備扮演者尤勇這樣說。
“中國大片之大不過是導演的膽子大。”
——《赤壁》成一個“公眾話題”了。
“《赤壁》是史上最好的國產大片。”
——有時衡量一部大片最核心的標準很簡單,簡單到只有兩個字:快樂。《赤壁》完全甚至超值地做到這點。
“她在《赤壁》里很可愛。”
——胡彥斌高調“示愛”林志玲。 (夜子/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