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始終伴隨著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解讀,這些解讀主要包括:對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正確定位以及對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和斗爭的正確態度。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A8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0-0016-03
改革開放的實施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解讀。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始終伴隨著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不斷解讀的過程,這些解讀為改革開放的展開和深入掃除了重大的思想障礙。
一、對社會主義所處的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使人們深切認識到改革開放的可能性和迫切性
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鄧小平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原有的時代主題戰爭與革命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新的判斷。他先是指出,我們有可能爭取多一點的時間不打仗,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出現了重要變化,和平因素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增長,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是有可能的。1985年他進一步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是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是發展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為中國了解世界,認識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差距,進而認識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的判斷也指明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良好契機,鼓舞了中國人民的信心。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經濟發展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更多地集中在經濟實力和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上。資本主義世界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極大提高。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了發展的重要性,將工作的中心放在了經濟發展上。放眼世界并對比中國的實際發展狀況,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很大,而且差距還在不斷地拉大。巨大的發展差距迫使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反思:前進的道路在哪里?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戰略方針縮小與世界的發展差距,趕超并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鄧小平指出,在中國,發展生產力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改革開放。“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黨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在戰爭與革命的社會背景下進行非常艱難。甚至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和平的國際環境非常重要。鄧小平深刻地認識到和平環境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1982年8月21日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他說:“中國希望至少二十年不打仗。我們面臨發展和擺脫落后的任務……所以我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一打仗這個計劃就吹了只好拖延。”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使中國人認識到改革開放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在這樣的機遇期中,我們既要努力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外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要抓緊時機加快改革的步伐。正如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所指出的:“正在世界范圍興起的新技術革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的經濟體制具有吸收當代新科技成就。推動科技進步,創造新的生產力的更加強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為迫切。”
二、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判斷為改革開放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帶領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我們也出現了一些曲折和失誤。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把本來不屬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把本來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總結了多年來脫離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新概括。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消除了改革開放過程中長期束縛人們頭腦的一些觀念,為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掃清了思想障礙。
首先,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澄清了人們思想上的誤區,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論依據。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之初大都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在一個時期把它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然中國也不例外。如1962年7月。全國20%的農村實行了一段時間以包產到戶為內容的集體經濟經營體制改革。對此,毛澤東在同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上指出:“還是到社會主義還是到資本主義。農村合作化還要不要?還是搞分田到戶、包產到戶還是集體化?主要就是這樣一個問題。”這就把本屬于體制方面的問題當成了制度問題,致使改革邁不開步子。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提出,把社會主義的體制和制度區分開來,明確了改革的對象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具體體制。在體制改革中不能搞姓“資”姓“社”、姓“公”姓“私”的無謂爭論。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可以實行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實行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只要我們的改革能夠做到“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一步步地深入進行。
其次。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為更深入地推進改革開放指明了正確方向。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一再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們要擺脫貧窮,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阻礙。”“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提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突出強調了生產力的標準。同時他又強調社會主義還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這就提醒人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可能會出現的兩極分化和其他消極現象,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1985年鄧小平說:“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是想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兩點,一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個是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在制定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時,鄧小平一方面強調了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另一方面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這就體現了生產力標準和共同富裕的目標的有機結合。
三、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科學判斷明晰了改革開放的立足點。顯示了改革開放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我們黨逐步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問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問題。并且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七大再次重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再三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可以發現。社會主義建設不能將階級斗爭作為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也不能單純地追求“一大二公”的“先進”生產關系。只能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現狀出發。從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要求出發,通過改革的方式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那些超越發展階段的規劃、政策和體制,使生產關系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充分展現社會主義的本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糾正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思想和政策,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制度和體制進行了帶有根本性的改革,對發展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
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歷程,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經歷上百年的時間,“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鄧小平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一方面是基于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1979年在黨的理論務虛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產力落后”,這是中國的現實國情。另一方面則是基于對現代化的正確認識。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是機器大工業,列寧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要建立在全國電氣化的基礎上,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對生產力水平的要求更高。正如鄧小平所說:“什么叫現代化,五十年一個樣,六十年代不一樣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樣了。”因此,我們所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和復雜,這也使得改革開放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和復雜。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是長期而艱巨的,改革開放事業同樣是長期而艱巨的。
四、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存與斗爭現狀的科學判斷深化了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性質、目標和基本原則的認識
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面對著文化大革命時期對資本主義完全敵視的態度。如何正確地看待社會制度之間的異同、正確地看待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正確地對待發展和斗爭之間的關系成為我們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鄧小平做出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
正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發展差距,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優秀文明成果是鄧小平對待資本主義的邏輯起點。近代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并占主要地位的階段,而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在生產關系實現跨越的同時。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無法實現跨越的。這種特殊的情況決定了社會主義中國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是巨大的。鄧小平在多種場合強調,“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事實。”“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創造或采用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甚至于民主和法制的有效形式,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本身不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它們可以為資本主義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不能對之加以排斥。只有充分地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我們才能創造出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文明。“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為此,鄧小平強調“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要大膽地利用對發展社會主義有用的資本主義因素。
在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時候,鄧小平始終強調著一個根本原則,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鄧小平多次強調。改革開放中我們必須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我們不能允許產生一個新的資產階級。”“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國家的立國之本,在任何情況和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當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斗爭仍然存在,這種斗爭的形式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干涉別國內政的本性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對我們和平演變的圖謀沒有變。對此,我們要進行堅決的抵制和斗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始終沿著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