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為主要內容,融思想觀念、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社會風尚、文化產品、制度機制為一體的文化形態。從外延看,和諧文化有兩種基本的存在形態:一種是比較專門的、范圍清晰的實體文化;另一種是滲透于其他各種文化類型、文化形式、文化現象之中的非實體文化(即廣義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先進性和大眾性的統一,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就是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諧文化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
關鍵詞:和諧文化;進步;潤滑劑;助推器;領航燈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0-0031-03
文化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它是影響社會政治變革的重要因素,是整合社會的重要條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在人類發展史上。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往往是成正比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內在地需要而且必將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追求。
一、和諧文化的內涵、外延及基本特征
和諧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的,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是融思想觀念、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社會風尚、文化產品、制度機制于一體的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文化產品,和諧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價值取向是崇尚和諧理念,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作為一種規范體系,和諧文化體現為維系社會生活秩序的道德規范。體現為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風險的制度和機制;和諧文化是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體;它又能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用和諧之美陶冶人們心靈,激發人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情。
當然,從不同的角度看,和諧文化還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和諧文化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文化;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和諧文化是主張實現人的個性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互為前提和基礎、二者又相統一的文化;從人與人的關系看,和諧文化是強調和睦相處、團結友愛、公平正義的文化;從人自身的發展看,和諧文化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文化。
從其外延看,和諧文化實際上有兩種基本的存在形態。一種是比較專門的、穩定的、范圍較清晰的實體文化,諸如研究和諧問題的理論成果,直接宣傳和諧理念的哲學社會科學論著和文學藝術作品,維護社會和諧的各種道德律令和制度規則等等。另一種則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實體,而是滲透于其他各種文化類型、文化形式、文化現象之中的非實體文化(即廣義的和諧文化)。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無論是科學理性文化、語言文字文化、文學藝術文化還是思想道德文化、社會習俗文化、制度體系文化等。只要貫穿和諧精神,弘揚和諧價值理念,都可納入廣義的和諧文化的范疇,成為我們建設和諧文化的對象。
和諧文化是人類文明符合規律的歷史性發展,它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它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先進性和大眾性的統一,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就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先進性與大眾性的統一。文化總是在闡釋和表達一定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它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內容,就是和諧文化的內核和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進性決定著和諧文化的先進性。特別是在整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領域居于指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150多年來它始終處于時代的前列和人類思想文化史的高峰,把嚴格的科學性與高度的革命性有機結合起來,不但提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而且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是在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指引下,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我們黨,才能帶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
同時,和諧文化的哲學基礎是科學的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而和諧的本質就是對立的統一。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統一)為特征,但它并不否認矛盾,恰恰相反,它是以矛盾的存在為前提條件、認識矛盾、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辯證法思想體系,自然也具有科學性、先進性。
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我們要建設的和諧文化必然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人民大眾既是和諧文化創造、建設的主體。又是和諧文化服務的對象。因而和諧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方向,把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就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過程。其次。和諧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這種包容性反映了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有利于凝聚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使和諧文化具有更廣泛更鮮明的大眾性。
(二)民族性、時代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任何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特征。不同文化是區分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因素。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把“和諧”作為價值觀的最高準則。和諧思想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特質和精髓,它在中國傳統多元文化(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文化)中都處于核心的地位。我國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是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主張“仁者愛人”、“和為貴”,是強調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主張“中庸”之道,是強調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主張“協和萬邦”,是強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文化傳統深深地影響中華民族的成長,至今成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豐富而厚重的思想資源。
和諧文化還具有時代性。即歷史的進步性。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歷史性超越。只有深刻認識祖國傳統和諧文化的現代價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才能在更高起點上創造出更高層次的和諧文化。但繼承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全盤復古,而是古為今用,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賦予其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只有使和諧文化的建設與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和諧文化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和諧文化的建設,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在人類歷史已具有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世界歷史”的特征,出現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時代,我們要自覺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把我國和諧文化的建設放在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去審視和思考。我們要以“放眼全球”的開闊視野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使之熔鑄于當前和諧文化建設之中。從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和諧的推崇,到黑格爾關于和諧是對立統一的“本質說”,到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對“和諧制度”的憧憬。再到現代各國關于社會和諧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應批判地吸收、借鑒。要使我們的和諧文化建設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和交流中博采眾長,不斷汲取新營養,以增強我們民族文化的肌體,從而融匯進世界文明進步的歷史潮流中。
二、建設和諧文化意義重大而深遠
實現社會和諧,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證,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條件。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它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條件,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一)和諧文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助推器。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國家能否實現科學發展,關鍵在于人們頭腦中是否具有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意識。在現代社會,和諧文化所倡導的發展理念正是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理念。“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還應當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也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實生活中,那種單純、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忽視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甚至不惜付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代價來換取發展的做法,正是與科學發展的理念背道而馳的。十分明顯,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迫切需要和諧文化來推動。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幫助人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以真正實現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正和諧、生態良好的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
(二)和諧文化是鞏固和諧社會思想道德基礎、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和領航燈。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國家和民族就等于沒有精神支柱,沒有旗幟。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大國,作為和諧文化內核和根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這個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也是整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綜觀當今世界,各種理論思潮、流派紛呈林立,但不容否認,馬克思主義仍然處于人類社會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類前進的領航燈。特別是在當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國內背景下,只有高舉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立黨治國的指導思想,才能有效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才能保證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這一共同理想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鮮明的中國特色,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動員、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旗幟。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普遍愿望和追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它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和精神支柱。在五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道德”這種柔性社會規范主要是通過造成社會輿論、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等方式,指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榮辱善惡價值觀念規范自己的行為,調節不同層面的社會關系,維系社會秩序,從而推動社會形成一定的主流風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營造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社會風尚,無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礎的工程。
(三)和諧文化是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潤滑劑。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烏托邦。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任務艱巨而繁重。特別是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經濟結構調整、地區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文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環境污染等諸多矛盾和問題。同時,中國各社會階層之間、社會階層內部、地區之間、地區內部、群體與個人之間、人與人之間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利益矛盾或沖突。這類矛盾在社會轉型期縱橫交織,盤根錯節,反復異常。我國目前存在的這些矛盾。帶有歷史發展階段性、普遍性的特征。美國的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曾提出過一個著名命題,即“現代化引起不穩定”。我們一定要避免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過的社會動蕩的問題,處理好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這就需要全面運用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等各種方式,而培育和諧文化。就是其中重要方式。因為和諧文化強調以和為貴,也主張和而不同;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幫助。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發揮文化的調節、教化和化解功能,可以補法律、行政手段之不足,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和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減少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能夠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自覺遵守社會的法律、道德等規范,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良好風尚。這對于調節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或沖突,促進社會穩定和諧能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基礎作用。
(四)和諧文化是實現文化自身和諧、推動文化大發展的內在動力。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古樸厚重的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時尚新潮的流行文化令人目不暇接,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臺競秀;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形態等日趨多元化;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時并存,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有吸納有排斥,有融合有斗爭。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浮躁情緒日趨濃烈,促成了大量品位不高的快餐文化甚至是垃圾文化的生產,極大地沖擊了文化精品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從而抑制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這些情況,迫切要求我們下大力建設和諧文化,以協調緩解、妥善解決不同文化的沖突、碰撞、摩擦。和諧文化強調各種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鑒、相得益彰,主張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建設和諧文化,必將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壯大,在多元化中謀共識,減少思想沖突,增進社會認同;有利于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在交流中互動融合、相互促進,使各種文化形式、文化門類、文化產業各展所長、共同發展,以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總之,和諧文化。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本質特征,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內容。要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建設和諧文化。如同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一樣,和諧文化對于現實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引導、支撐和推動作用,而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獨立、超前于社會生活的發展。確切地說,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向導、精神支柱、精神紐帶和精神動力。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競爭,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鑒又相互激蕩。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既挑戰著國家主權的內涵,又沖擊著人們的國家觀念、民族認同感。國家之間的競爭,既表現為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競爭,又越來越多地反映在軟實力(包括文化、價值觀念、制度等精神力量)之間的較量。在軟實力中,最關鍵的就是和諧文化及其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既是強大的精神力量,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即社會生產力)。這種文化軟實力,直接反映著民族的凝聚力,成了決定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地位、國際話語權的最終力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正因為如此,建設和諧文化對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確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