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貝馬斯的后形而上學思想所要追求的是哲學既要從傳統實體性形而上學醒悟過來,但是又不能在經驗科學的沖擊下失去自己的陣地,既要維護哲學的批判性,又必須尊重經驗世界的歷史性、個體性與差異性,歸根結底要在先驗的世界與經驗世界建立起一種張力關系。
關鍵詞: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先驗;經驗;張力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0-0071-03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的“社會交往”理論往往為大家所熟悉。其“后形而上學”理論則對傳統形而上學給予新的觀照:主張要在先驗的世界與經驗世界建立起一種張力關系。在哈貝馬斯看來。20世紀哲學已經從“形而上學”時代步入到了“后形而上學”階段,哲學超驗性萎縮了,“理性由傳統的實體理性向程序理性過渡。理性對于實踐的經典領先地位不得不讓位于越來越清楚的相互依存關系”。只是在向經驗維度轉移過程中。對超驗世界的回避又使經驗的轉向有倒向虛無主義的危險,如何平衡兩者,其實是哲學轉向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哈貝馬斯的理論旨趣所在:從規范的角度試圖既維持超驗的批判力,同時又向經驗世界敞開,在兩者之間葆有一種張力。從而使自己的理論一方面不同于傳統實體性本體論。有“后形而上學”的特性,但是另一方面仍葆有形上的追求,并且從理論形式上還是保持了傳統形而上學理論建構方式,依靠一定的認識論,建立自己的概念體系。
對于現代哲學,哈貝馬斯總結為四個思潮和四個主題,細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含有一種糾纏,那就是經驗與先驗維度的此消彼長或融合。首先我們來看看四個思潮:分析哲學、現象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其一,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在哈貝馬斯看來其內部已經發生了轉向。分析哲學中有邏輯原子主義和日常語言論、現象學則有存在論現象學和法國存在主義現象學。但是兩者命運又是不盡相同的,現象學采取的是一種自行消解的方式,而分析哲學由于不斷的揚棄,在二戰之后的幾十年里獨步一時,時至今日。由于有了奎因和戴維森,依然占據著壟斷地位。原因何在呢?因為分析哲學順應一種走向,一種現代哲學內部已經決定了的走向,即“為規范的自我批判所左右,并根據自身的問題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的傳統的走向。”噠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所言的,哈貝馬斯的理論旨趣,即我們要維護先驗規范的批判力,但這種先驗規范本身又是要接受經驗的檢驗的。分析哲學在庫恩之后,越來越重視本體論的研究即是明證。其二,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哈貝馬斯認為情況依然存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黑格爾主義傳統,試圖把馬克思的思想從政治經濟學恢復成反思哲學,只是如我們第一章所分析的,這一恢復在哈貝馬斯看來是失敗的,原因在于對社會的脫離。結構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類似,福科和德里達等人直到后結構主義,他們所致力的實際上也不過是被尼采推向極端的理性批判。總的說來,盡管這些哲學思潮告別現代的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在哈貝馬斯看來,他們并未真正在先驗與經驗,科學與哲學中尋求到一種平衡,正如其所言:“分析哲學不斷自我揚棄,現象學則在自行消解。結果就是科學化和世界觀化。”
哈貝馬斯之所以將這四種思潮定為是現代的,在于它們所蘊含的思想主題標志著現代與傳統的決裂。正如哈貝馬斯所言:“網羅一切思潮的特殊的現代因素與其說是方法。不如說是思想主題,他們標志著現代與傳統的決裂。”哈貝馬斯將現代的思想主題概括為四種:后形而上學思想,語言學轉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論優于實踐的關系的顛倒——或者說是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克服。正如我們說上述四個思潮都暗含著經驗與先驗因素的糾纏,這四個主題同樣也都有一種將先驗哲學與經驗世界溝連的傾向。
(1)后形而上學的主題下,經驗科學已經獲得了一種自足自律的地位,但是即使在尼采的語境下,依然離不開強大的傳統理論概念,只是在后形而上學語境下,一種全知全能的理論概念,它不僅要把握人類世界,而且要從內部結構上掌握自然界已經不合適宜,經驗科學與哲學表現出一種友好的態度。早期胡塞爾和青年霍克海默以及后來的結構主義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使哲學思想承認科學的示范地位。而那些試圖“徹底劃清科學和形而上的界限的意義范疇注定是徒勞無益的。”
(2)伴隨著意識哲學向語言哲學的范式轉換,語言學家的重建工作代替了難以檢驗的反思,語言哲學“不僅僅是方法論上的革新,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它把我們帶出了形而上學思想和反形而上學思想,即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無休止的爭論怪圈,并使我們有可能著手處理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無法解決的問題,即個體性問題。”這實際上如我們在第二章論述的那樣,語用規則是先驗的,但是又是向經驗敞開、關乎當下個體的。
(3)現代思想主題下,哲學由傳統實體性存在論轉向了感性社會歷史性的存在論轉變,如哈貝馬斯所言,“本體論意義上的現象學以終極性、時間性和歷史性的名義剝奪了理性的古典屬性。先驗意識應當在生活世界的實踐中呈現出來,并在歷史形態中使自己豐富起來。人類學意義上的現象學則把肉體、行為和語言作為其他的表現媒介而補充了進去。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語法,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中的傳統語境……等都試圖把偶像化的抽象理性重新放回到語境中,并把理性定位在它所特有的活動范圍內。”形上的本體論追求向歷史性的經驗世界敞開。
(4)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顛覆不僅存在于馬克思主義思想之中,也存在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學理論中,從皮爾斯到米德和杜威的實用主義,皮亞杰的成長心理學或維果斯基的語言理論。到舍勒的知識社會學和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分析,可以說都充分證明了我們的認識能力深深地扎根在前科學的實踐以及我們與人和物的交往中。這說明實踐哲學在現象學和馬克思主義之間其有共同傾向。反映出現代思想主題下,理論向實踐的回歸,理論與實踐的溝連的必然,任何試圖讓理論完全凌駕于實踐企圖都已不可能。
這四個思想主題是20世紀哲學研究最重要的原動力,如上所言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認識,但同樣也產生了新的偏見,新的認識源于將經驗與先驗、理論與實踐。整體與個體的溝連。而偏見則產生于它們之間的疏離。
現代思想主題和流派的產生是在反傳統形而上學的基礎產生起來的,他們從不同的方面動搖了形而上學思想,但是這個過程也出現一些新問題,比如上面簡略提到的偏見,如何對待形而上學之后所產生的問題呢?這成為哈貝馬斯所要解決的問題,其立于普遍語用學之上的交往行為理論。正是對這些問題回應的結果。為了澄清上述問題,我們將按哈貝馬斯的思路,在批判考查傳統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探尋一種合理的后形而上學的出路。哈貝馬斯從如下四個方面討論了傳統形而上學在向后形而上學過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出路。
(1)程序合理性。形而上學的背景之下,理性被認為是一種實質理性,它能統轄世界本質,并從中識別自身,理性是整體與其組成部分的統一,但是。現代經驗科學和早已自律的道德只相信自身行為和方法的合理性,理性萎縮成了形式合理性,實際上意味著認識由實質合理性變為程序合理性。只是轉變的過程可能是復雜的,19世紀中期以來經驗科學的繁榮導致哲學發生了新的變化,然而,結果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一方面。將哲學限定為一種方法論和科學論,使哲學放棄了其特殊地位。放棄注重整體認識。但另一方面,哲學為了保持其領地與整體性的聯系。轉向非理性主義。哲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如何重新確定科學與哲學的關系呢?哈貝馬斯認為:“一旦哲學放棄第一科學和百科全書的訴求就能保持其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而且既不是通過把自己同化到特殊的示范科學,也不是通過遠離科學。哲學不得不接受經驗科學的易錯論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學既不能擁有特殊的真理觀,也不能擁有自己獨有的方法和對象領域,甚至連一種屬于自己的直觀方式也不行,只有這樣哲學才能在內部分工中發揮其最大的效力,也就是說才能堅持其普遍性的問題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這種方法依據的是有關言語、行為和判斷的主體所具有的前理論直觀知識。”但是,哈貝馬斯認為,即使哲學接受經驗科學易錯論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也并不意味著哲學放棄形而上學之標志的整體性。因為,生活世界總是作為不成問題的,非對象性的和前理論的整體性而存在的,它們作為一種常識和想當然的領域讓我們大家直覺的感知到哲學與這些常識一樣都是在生活世界范圍內活動,但是哲學的反思性又使哲學不同于人的常識,這樣哲學便把科技、法律和道德等專家文化與交往的日常實踐溝通了起來,只是這里的整體性不同于傳統形而上學的“普通統一”的整體性,后形而上學下的整體性并不試圖給生活世界一個摹本,確切地說,是一種世界觀。視域是整體性。但這一整體性并非必須是“普遍統一”。
(2)理性的重新定位。后形而上學思想下的理性最初源于對以黑格爾為典型的唯心論的批判。即批判唯心論所主張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必先于特殊性、有限性和偶然性的理性觀,比如,費爾巴哈強調客觀性的優先地位,馬克思將精神扎根于物質生產,并表現為社會關系總和,克爾凱郭爾用自身生存的事實性和徹底的自我意志的內在性來反對歷史中的空想理性。理性這種重新定位,是在對主體哲學基礎主義批判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但無論路向如何。超越傳統形而上學的普遍性、永恒性、必然性都是追求目標所在,都蘊含了一種去先驗化的潮流,因為先驗主體性的超越性地位是由諸如普遍性、永恒性以及必然性等形而上學特征逐步轉化而來的。但是,這些努力都還未擺脫先驗哲學的先天概念,根源在于主體性哲學固有的主客兩分的思維方式,要擺脫困境只有轉向一種新的范式,即交往范式。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主體用共同的生活世界作背景,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共識。“一方面,主體一直都是出現在一個由語言建構和闡釋的世界里,并且依賴合乎語法的意義語境。”這可以說是一個先驗的意義世界,規范著個體的行為。但是,“另一方面,由語言建構和闡釋的生活世界的立足點在于語言共同體中的交往實踐。”地就是說,先驗的意義世界并不是僵死的“世界觀”,而是向生活實踐敞開的,這樣作為交往行為源泉的生活世界和作為該行為結果的生活世界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循環過程。先驗主體消失了,哲學在主體間的語言交往實踐中,構建起新的理性方式——交往理性。
(3)語言學轉向。新的理性方式的形成得益于新的概念手段,那就是語言學轉向,如前所述,語言學轉向不僅僅是方法論上的革新,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它把我們帶出了形而上學思想和反形而上學思想,即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無休止的爭論怪圈,并使我們有可能著手處理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無法解決的問題,即個體性問題。語言學之所以能夠如此,實際上在于語言學自身特點,使其能夠在有關現象界的知性理解和經驗理解之間,即經驗與先驗之間保持一種張力,擺脫了主觀性的先驗語用規則,確保了交往能達成共識的同時又并沒有徹底消除說話視角的差異性。而是把這種差異性作為必不可少的前提。
早期語言學轉向主要是在語義哲學范圍內完成的,語義學分析仍然是一種命題形式分析,沒有考慮說話者的言語情境。這種情況并沒有充分展現出語言特性來,語義哲學的抽象化把語言格式化了,從而使語言的自我關涉的特征變得模糊不清。而事實上,語言表達本身之所以能夠自我識別,是因為它們具有自我關涉的結構,而且,它們的實際意義表現在它們所表達的內容當中,這也就是維特根斯坦和奧斯丁首先發現的語言所具有的集行事和命題于一身的雙重結構。這一發現突破了語義學的束縛,開始將語用學納入語言學的視線。語言分析轉向對語用先決條件的分析,從而能保證參與者能夠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共識。這些條件具有強烈的理想化色彩,具有一種反事實的特征,只是,盡管如此。這些理想化的前提或者反事實的前提卻是深深扎根于必須通過以交往為趨向的行為進行再生產的社會現實內部。這些先驗條件本身是交往活動的持續重建,它們固然保證了表達的意義同一性,保證了共識,但是,同時也必須為對這些假定具有統一意義的表達作特殊性或創造性使用留有余地。事實上,“說話者的意圖經常偏離其所使用的表達的標準意義”,由此,我們不難認識到籠罩著一切語言共識的差異性的陰影:“所以。一切理解同時也是一種理解,思想如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時也是一種分歧。”語用學的先驗條件在先驗與經驗間建立起一種張力關系。這種張力關系。如哈貝馬斯所言承載起了意識哲學批判中的不同動機。(1)由于語言的自我關涉突破了認知主體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意識生命的能動性便不再是認知主體必須接受的對象形式。(2)由于語言所具有的行事與命題雙重結構,所以它能表現出所陳述事態的命題結構。而從意識哲學概念策略產生出來的對象理論,比如,胡塞爾的意向性對象卻不能。(3)由于語用規則在知性理解如經驗理解之間建立了一種張力關系,所以語用規則在主體與世界建立聯系之前就處在與世界的關聯當中,而意識哲學背景下,這種關聯是無法建立的。(4)語用規則表達的是公共性的東西,其中涵含的結構擺脫了意識哲學純粹主觀性的特性。
(4)超驗的萎縮。后形而上學下的哲學盡管放棄了掌握真理和理論的神圣意義的特權。但是哲學不同于其他學科,依然具有優越性,“哲學仍然和前理論知識以及生活世界非對象化的整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聯系,正因如此,哲學思想才能夠回過頭來把自己應用于整個科學體系,……揭示出科學理論結構的前科學實踐中的意義基礎。”只是哲學這一優越性在后形而上學的語境下如何發揮出來是值得思考的,一方面,當哲學放棄其特權之后,尤其是理論之于實踐的經典地位被顛覆之后,當哲學目光轉向闡明發生與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由之產生的語境主義對哲學而言反倒成為一種“不安的根源”,甚至倒向懷疑論,因為“語境主義把一切真值要求都限制在局部的語言游戲和傳統上接受的話語規則中,并把所有理性標準吸收到僅僅在原地適用的習性或慣例中。”另一方面,如果哲學把目光只投向科學真值問題,那么正義問題及趣味問題甚至真誠的自我表現等等都被排擠到了理性范圍之外從而又陷入到邏各斯中心主義去。但是理性必定不能把自己變成科學的自我的反思,必須把目光投入到科學體系之外,關注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界,只是又不能陷入上面所言的語境主義,在哈貝馬斯看來,這種理性只能是交往理性,其存在于日常的交往實踐中,“語言所闡釋的是具體世界范圍內的陳述的真值性,規范具有正確性,主體具有真誠性,但是這些要求同時又是能超出它們的表達和使用語境的。”哲學在這里成為溝通專家知識和日常生活實踐的解釋者的角色,哲學可以使用這些專家知識,使人們認識到這種畸形的生活世界,但是這一知識只能發揮批判力量,因為它已不再擁有一種關于好的生活的肯定理論從而哲學在理論與實踐中保持一種依存關系,既避免了邏各斯中心主義,同時也不會倒向語境主義,哲學依然保持一種先驗批判力。當然,從這種角度看,哲學的超常地位萎縮了,但是這一維度并沒有消滅,如哈貝馬斯所言:徹底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一點不受超常事件如顛覆性侵入的影響,……它們仍具有不可代替的規范作用。這里哈貝馬斯指向的也許是宗教的維度,但在筆者看來,其語用學的理想化的成份,本身還是對超常地位的固守,成為其規范基礎的不可或缺維度之一。
綜觀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哈貝馬斯所要追求的是哲學既要從傳統實體性形而上學醒悟過來。但是又不能在經驗科學的沖擊下失去自己的陣地,既要維護住哲學的批判性,又必須尊重經驗世界的歷史性、個體性與差異性,歸根結底要在先驗的世界與經驗世界建立起一種張力關系。其構建在規范語用學基礎上的交往行為理論,對話倫理學無不是這一后形而上學思想的體現。普通語用學的有效性條件就是一種先驗的必須。但同時又不含有任何關于經驗世界的隱含性觀念,有效性條件是向經驗世界敞開的。同樣,作為社會發展規范的意義源泉的生活世界,是主體間解釋過程的背景性知識,是先驗的意義世界,但是,其又是和具體的話語情境相關的。而對話倫理學的話語原則和普遍化原則,也是先驗條件和具體論證的結合,共同承載了道德規范的基礎,規范是先驗的、上帝的,也是經驗的、個體的。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