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作為文化的殿堂、思想的搖籃和科學的圣地,傳承文化、培養人才、引領社會發展是其重要的使命。文化作為高校軟實力對于提升高校競爭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自實施985工程以來,如何加強高校內涵建設,如何構建與高水平大學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形態成為高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闡述了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內涵及挑戰,提出了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路徑。
關鍵詞:高水平大學;文化:和諧;卓越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0-0093-04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大學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的軟實力。大學文化建設不僅是985高校內涵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大學應努力構建新的文化形態,激發文化活力,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貢獻。
一、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內涵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時指出:“高水平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問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發出了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動員令,也為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戰略思維。
和諧視野下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具有豐富內涵。體現于大學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于學校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發展戰略、體現于創新文化氛圍和制度環境,體現于大學和諧狀態和對社會的影響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開放性、自覺性特點。因此,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應以文化傳統為源頭、以大學理念為基石、以大學精神為精髓、以文化創新為動力,以和諧發展為宗旨,構建開放、大氣的行為文化,形成與高水平大學發展相適應的、和諧卓越的文化氛圍。
(一)文化傳統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的源頭
大學文化傳統是大學特色文化發展的源泉。文化傳統體現于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的文化氣質與辦學氛圍,體現于高校的校史、校訓、建筑風格、辦學目標和校風、教風、學風三者交迭共輝形成的文化風格以及教師行為文化和學科文化等方面。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文化傳統提供了文化生存環境,為凝練大學特色提供了思想源,也為主體文化自覺創造了條件。
(二)大學理念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石
大學理念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對大學本身的理性認識,是大學教育各種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元理念。它明確了大學的性質、責任和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治校過程中先于行動的核心理念和哲學前提。大學理念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石,明確了文化發展目標,為大學文化建設樹立了鮮明的標桿。高水平大學理念具有前瞻引領的功能,代表文化發展的方向和道德高度,不僅是知識的權威,也是道德的楷模,體現了真理與價值、知識與美德的雙重緯度。19世紀末,洪堡創建的柏林大學就是以其“教學和研究相結合”新理念為核心的大學文化而使柏林大學乃至整個德國成為20世紀初“世界大學的耶路撒冷”。
(三)大學精神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的精髓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沉淀下來,被全體大學人所認同的群體意識和獨特氣質。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神韻和象征,其豐富內涵是經過歷史積累、選擇、傳承、發展而成。能浸潤人的靈魂,成為大學與時俱進、奮發向上的寶貴財富。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在大學的生存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北京大學在蔡元培先生時期形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領著北大傲然前行。
(四)文化創新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的動力
文化創新是以知識更新和價值開拓為目標的精神創造活動,創新是文化的生命,大學文化建設需要文化創新不斷激蕩和引領。大學本身處于文化、學術、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是新思想、新知識、新理論的搖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創新大學文化,才能保持大學文化的活力和先進性。高水平大學文化創新要具有開放的文化視野,既要吸收本土特色優秀文化,也要積極借鑒學習吸納西方的文化精華,要高舉先進文化的旗幟,在多元文化博弈中把握文化方向,引領文化發展。
(五)和諧發展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的宗旨
發展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的第一要義和根本落腳點。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科發展促進文化和諧,既注重大學內部系統結構的和諧和各文化因子的相得益彰,也注重服務社會、地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既要成為大學精神的“塔”,又要成為社會服務的“站”,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切實創造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使廣大師生成為自主、自律、自為的主體,促進師生全面發展,建設和諧校園。
二、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所面臨的困境
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應該承擔起新的歷史責任。然而,我們發現大學組織內部高度異質化,文化模式趨同,文化機制在大學組織整合中的效力削弱,市場文化和世俗文化對大學文化的侵蝕,大學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引領和輻射力弱化,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一)組織內部異化。由于學科發展和知識高度專業化,大學組織逐漸分化,出現了亞文化圈,如出現了管理文化圈與學術文化圈,由于學科文化的發展。學術文化圈又分化出不同的學科文化圈。在分化的過程中,大學內部的微觀主體的主體性得到了釋放,組織成員間的利益開始分化,對于組織整體的文化價值觀的認同感降低,文化價值體系在組織內部的彌合作用逐步失靈。
(二)大學精神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大學面向市場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市場機制為大學文化發展注入了活力。但也給大學文化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如市場機制的引入,使大學產生了以實用為目的的人才培養短期行為;由于市場競爭機制的影響,導致大學主體關系日益功利化,個人主義橫行,團隊意識缺失;受市場功利的影響,導致教師在學術上缺乏原創動力,急功近利、甚至出現了學術剽竊等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道德滑坡。
(三)文化模式趨同。中國現代意義的大學起步較晚,早期中國大學領導者大多是留學回國,帶回西方的辦學理念和民主科學思想,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明顯,如出現了“新文化運動”:建國后,中國教育體系全盤蘇化以及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行為導致大學文化生態簡單化和單一化,文化同質性強;當前,由于教育評估體系的導向。進入985工程的高校紛紛跟風趕潮提出“綜合型、研究型”的建設目標,不顧原有基礎,盲目圖大求全,使得高水平大學辦學模式趨同,辦學理念模糊,辦學特色缺失。
(四)校區文化斷層。隨著辦學規模擴大。許多985高校開展了校區擴建,形成了一校多區的格局。新舊校區不僅在空間上產生了距離,在文化上也出現了斷層,新校區現代氣息濃厚,空曠缺人氣,缺少傳統文化根基,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新舊校區文化融合問題也是當前高校文化建設中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五)文化自覺不足。現在大學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人文精神缺失,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實用主義及物質至上的功利一定程度泯滅了教師尤其是大學生嘗試更廣泛和更深層思索的動機。另外一方面,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識再現,忽視主體意識培養導致文化自主選擇意識淡漠,適應能力較差,文化自覺不足。
三、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路徑
和諧視野下的高水平大學文化是一種一元引領、兼容共生、協調有序的卓越文化,在具體建設的過程中要把握內生性、先進性、系統性原則,既要把握歷史,立足現實,又要放眼未來,重點突破;既要堅守大學的傳統品格,又要引領現代文化潮流:既要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又要鼓勵包容性、創新性與國際性,在傳統到現代的層進過程中和諧發展。
(一)科學定位,明確發展方向
我國高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黨委無疑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指揮者和領導者。所以。大學文化建設應充分發揮黨委的組織領導作用,指明大學文化發展方向。領導校園和諧文化建設,保證大學文化發展的先進性。
1、加強組織領導,保證文化發展的先進性。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思想。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形成由校黨委統一領導,基層黨團組織實踐,思政隊伍輔助,廣大師生參與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建設網絡,成立專門的文化建設小組,專人負責,為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高校黨委應將文化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民族精神為重點加強黨內思想作風建設;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加強黨員、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使之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加強文化建設的宣傳和研究工作,廣泛開展文化創建活動,以課題承接、主題討論、主題活動等形式。樹立師生文化建設新意識,探索大學文化建設新途徑:建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先進大學文化。
2、凝練辦學理念,明確大學文化發展方向。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流大學應該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斷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工作的每一環節都應把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放在首位。和諧文化建設只有緊密結合培養人才這一中心工作才能堅持其正確方向與導向,才能在和諧校園建設中彰顯其影響和凝聚力量。大學文化建設、高素質人才培育有賴于新的辦學理念。199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前瞻性大學理念”,體現了現代大學人文性、包容性、創新性與國際性傾向。我國高水平大學在“綜合型、研究型”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發展目標下,應根據自身學科基礎、地理優勢和發展資源,確立合理的、適當超前的個性化辦學理念;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樹立鮮明的大學理想,在師生群體內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在強調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同時,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發揮文化和環境的熏陶和浸潤作用,加強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系統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實現從“管理大學”到“經營大學”理念的轉變,加強成本核算與管理服務,實現自身良好的積累與可持續發展。
(二)把握歷史,彰顯特色文化
大學特色文化應該是在順應大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基礎上自主訴求的結果,應該是建立在自身文化傳統基礎之上的合理性延伸。大學歷史沿革是文化特色建設的史實基礎和出發點,校訓則是突顯文化特色的“名片”。
1、尋根溯源,凸顯深厚的歷史積淀。
每一所大學都有自身的歷史起源,起源越早意味著歷史積淀越深,歷史積淀越深,大學的文化土壤就越肥沃。我國高水平大學中建校歷史最長的僅有一百多年,而西方眾多一流大學的歷史有幾百年。如哈佛大學將其校慶日定于1636年移居美國的清教徒仿照劍橋大學模式建立劍橋學院的時間,其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繼承了英國寄宿學院模式下師生互動,探求真理的文化傳統;北京大學將其校慶日定于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并繼承其濃厚的政治文化傳統;浙江大學將歷史溯源到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武漢大學將校慶日定于1893年成立的自強學堂。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是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并在大夏大學原址發展起來,大夏大學的成立日應作為其校慶日。不僅如此,其學科發展還可上溯到1896年成立的圣約翰大學。也使其不僅具有大夏、光華愛國、民主的人文傳統,而且還具有文史見長、多元兼容的文化特色。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應首先追溯大學前身,通過歷史研究。挖掘其中蘊藏的豐富精神資源,通過校慶日突顯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大學煥發出歷史的光彩。
2、提煉校訓,彰顯個性的文化名片。
當前,中國大學中的校訓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傳統典籍,趨同性較強,更多的帶有口號性,缺少直觀性和個性化特征。據有關學者統計,在選取57所中國高校的校訓中帶有“求實(是)”字眼的校訓有24所,帶有“創新(造)”字眼的校訓有14所。而在國外大學中,校訓彰顯了極富個性的文化風格和特點。如劍橋大學“劍橋一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康奈爾大學“讓任何人都能在這里學到想學的科目”、麻省理工學院“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等,校訓內容簡潔明了、生動形象,容易引起師生的共鳴,將大學精神自覺地內化為實際行動中。校訓是一所學校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的沉淀,是其最核心的靈魂和特質。因此,我國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應充分重視校訓的文化蘊涵及功能,以文化建設為契機,展開校訓文化大討論,集思廣益,進一步凝練大學精神,將辦學傳統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豐富校訓內容,使校訓文化朝向多樣化發展。
(三)立足現實,突破文化瓶頸
面對當前大學文化機制弱化問題,需要對整合機制進行相應的調整。基于科層制的制度安排,構建學術系統的價值體系是彌合組織內部不可缺少的要素,重構大學精神是整合機制的核心和精髓,培育文化自覺則是彌合機制的要義和根本取向。
1、以物態文化建設為載體,傳承大學傳統文化。
物態文化是大學精神的文化符號,是營造文化氛圍的根本需要,也是彌合校區文化斷層、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
物態文化包括學校標識、校園環境和學校典禮儀式等。校園環境是培養學生的主體環境,是大學教育中無聲課堂,優美、古樸、典雅的校園環境能帶給師生美的享受,浸潤師生的心靈。在校園環境建設中,高校應注意將人文精神與建筑風格融為一體,如以名人名師為主體,修建人文景觀,弘揚特色大師文化;延續特色書齋文化,保存古典、儒雅的樓宇命名方式,渲染傳統文化氛圍;保存別具一格、凝聚歷史文化內涵的故舊教學樓等“憑吊”遺跡,展示特色文化風景。此外,面對一校多區文化傳承問題,高校也可以物態文化建設為手段,彌合校區文化斷層。如在新校區校舍建設中除了引入現代元素外,也可通過移植舊的雕像、老的校門等繼承傳統建筑風格;在路標的設計中,將路標與大學歷史沿革相結合,以前身校名或逸聞趣事命名,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空間中延伸,還可從外觀上以文化標記賦予建筑格調與靈性。如華東師范大學新校區以其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路名,將歷史傳統與空間有機結合,并以“書簡”的外觀設計賦予了新圖書館書香氣息等,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氛圍,有效的彌合了新舊校區的文化斷層。
2、以現代大學制度為核心,構建現代大學精神。
制度可以成為思想轉化為行動的中介,均衡科層內部張力關系,協調利益沖突,塑造群體記憶功能,將信息與規則固化為不同主體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規范。形成穩定的精神氣質與生存心態。制度文化是大學文化運行的主導系統。是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為現代大學精神的構建搭建了體制平臺。高水平大學應以制度為紐帶,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共生;以制度為核心,構建崇尚科學、民主、自由的現代大學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軌;中國加入WTO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大規模的進行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集中資源開展了以“985工程”為主體的高水平大學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的提出等等。這種全新的環境和以往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一種競爭氛圍的形成。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之中,大學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具備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需要大學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市場觀念、服務觀念、人才觀念、競爭觀念、創新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而這一切,正是大學文化在新形勢下所追求探尋的內容。所以,新的大學文化要堅持與時俱進。既有傳統的貴族氣,也要有敢于競爭的虎狼之氣。
此外,高水平大學還應構建以學術自由為根基、以發展科學為宗旨、以服務社會為使命、以培育學術大師和創新人才為核心、以內協調與外協調共生為文化取向的現代大學制度,構建合理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如將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學校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各類專業委員會作用,形成高效的決策輔助系統,實現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實行“教授治學”,給予教授充分的話語權,營造學術自由的寬松環境;完善學術獎勵機制,建立學術道德獎懲機制;以985建設為契機,發揮學科交叉優勢,打破學科壁壘,構建靈活、開放的科研管理體制等。
3、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渠道,培育主體文化自覺。
校園文化是運用輿論、制度手段調整校園主體行為,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將師生引導到大學文化建設目標上來,是促進大學主體和諧發展的練兵場,已經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和重要途徑。建設當代校園文化就是要構建一個以師生為主體,以學校空間為緯線,以在校時間為經線,以活動為節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校園文化網絡體系,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學術研討、校友論壇、社會實踐、文體活動、創新創業和文明創建等活動,體現、弘揚大學精神,加強文化輻射作用,強化文化主體意識。在設計校園文化活動中,高水平大學要以創新人才培養為著眼點,以文化特色為著力點,提高思想教育效能,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強化品牌意識,提高活動的質量和品位:強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努力營造文理滲透的學術氛圍;擴大活動覆蓋面,提高師生的參與熱情,為師生提供文明對話的平臺;有組織地開展文化論壇、出版文化建設的系列讀物、開展文化咨詢服務工作、舉辦文化管理的相關培訓工作等。使廣大師生了解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更好的激發主體的文化自覺。
(四)放眼未來,建設卓越文化
大學文化重在建設、持之以恒,形成長效機制。高水平大學力求建設卓越的大學文化,在不失去文化多樣性和眾多學術機會的條件下,達到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要實行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戰略,以隊伍建設為抓手,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學科建設為重點,有的放矢,發揮優勢,營造卓越的文化氛圍。
1、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培育優秀文化主體。
大學本質上是學者的社團。師資隊伍是推動大學發展的核心力量。大學要堅持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大學文化發展的核心,通過“內建外引”的方式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大氣的文化氛圍。高水平大學應以師德建設為重點,增強教師為人師表的自覺性;以制度建設為導向,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積極性;以創新為著力點,提高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培育優秀文化主體。如實施師德規范和評價體系,強化以德育人的意識;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政策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學科研培訓、參與國際交流,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實施新老教師“1+1”機制,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提高學術團隊水平;進一步完善教師遴選制度、崗位職務評聘制度和教師考評機制等引導教師發展,促進人才脫穎而出;開展“創新教育工程”,制定相應的創新獎勵措施,為教師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搭建平臺。此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使得高校教師自由度和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哪里能提供更適合發揮才能的文化環境,就會被那里所吸引。因此高水平大學還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充分發揮大學的組織優勢和地理優勢,通過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提供優厚的住房條件、科研條件等吸引、匯聚一批國內外高水平的學術大師、學科帶頭人和青年才俊,使大學成為“大師”的匯聚之地,提升學校的“靈氣”和“品位”。
2、以科研基地建設為依托,營造卓越文化氛圍。
高水平大學要抓住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歷史機遇,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高水平大學文化建設要以創新平臺與人才基地為雙翼、以創新為動力,通過創新與服務的集聚效應和協同作用,保持大學文化活力,營造卓越文化氛圍。高水平大學應把握為國家、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結合國家需求和自身優勢,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建設一批國家級科學研究和工程孵化基地,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使其成為生產力的策源地、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創新人才培養還必須重視人文精神教育。如數學家蘇步青先生的古典詩詞和書法造詣獨樹一幟,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楊振寧先生都有著很好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大學是社會的良心,大學生要抬頭仰望天空,思考民族的前途命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應大力提倡通識教育、博雅教育,使學生具備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抱負、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其使命感,營造有利于使其成為卓越人才的文化氛圍。
3、以學科建設為重點,呵護創新文化生長點。
學科建設水平是高水平大學的基礎。綜觀世界一流大學,都有一批學科作為其發展的頂梁柱。如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牛津大學的“政治學”、哈佛大學的“商業管理”等。高水平大學建設卓越文化,必須集中資源建設重點學科,打造學科特色,建設一流的學術文化。此外,還需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凝練新的學科方向,支持國家重點關注的新興學科,并以此為基點,挖掘創新文化生長點。如華東師范大學進入985高校后,除了發展原有的優勢學科外,以國家信息產業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信息學科,并以此為契機,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加盟,在國內軟件理論領域成為了新的學術制高點,為原有文理見長的文化特色補充了新鮮的血液。以土木工程見長的同濟大學在引進人才萬鋼教授的帶領下搶占了國內綠色汽車研發制高點。注入了新的綠色汽車文化等。一些985高校在學科建設中重點突破,形成新的專業特色,培育新的學科文化,往往能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中異軍突起,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