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教學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被證明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因此,在以語言運用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為軸心的外語教學改革中,自主學習的概念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熱點。本文主要分析影響學生外語自主學習發展的內外因素,為探究外語自主學習發展的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主學習;外語教學;內部因素;外部因素
中圖分類號:G623.3;G40-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0-0101-03
面對學習社會化和終生學習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全球化對外語運用能力的要求,外語教學必須設法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的知識傳授型教學局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發展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新格局。外語教育涉及到語言、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因此,語言學、心理學、第二語言學習和外語教學法等方面的理論是外語教育的理論基礎。這其中,教育心理學的新發展給外語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研究分析影響外語自主學習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理論平臺,為探究我國外語自主學習發展的策略提供依據參考。
一、自主學習的定義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或Learner Autonomy)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關于培養終身學習技能和獨立思考者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語教學界才引入這一概念。語言自主學習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者Holec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雖然Holec在1985年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定義。認為自主性是概念的工具(Coneeptual tool),然而他最初有關自主學習的定義一直被看作是這一領域研究的起點。自主學習的其他論述主要分為三種:(1)自主性(Autonomy)是個人特征(Personaleharacteristic)。其代表人物主要是Little,他注重以人為本,同時認為自主能力是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內容與其心理的關系,是進行客觀的批判性反思、做出決定和獨立行動的能力,它不是簡單的狀態或行為,不等于自我導向學習,也不是要求教師放棄所有的主動性和管理權。(2)自主性是政治概念(Political concept)。其代表人物是Benson,他認為自主學習是在教育系統內對學習者權利的分享。(3)自主性是教育實踐(Educational practices)。其代表人物是Boad,他認為自主學習不但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實踐的方法。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自主學習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論述。束定芳指出,自主學習在外語學習上的主要成分包括:(1)態度(Attitude)。學習者自愿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即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積極地投身于學習;(2)能力(Capacity)。學習者應該培養這種能力和學習策略,以便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3)環境(Environment)。學習者應該被給予大量的機會去鍛煉自己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
二、影響外語自主學習發展的因素
自主學習既可以被看作一種學習過程或活動,也可以被看作一種學習能力。作為一種活動過程。自主學習既需要內在的必要條件,也需要外部支持條件;作為一種能力,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與外部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個體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特征。因此。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既有來自個體內部的。又有來自個體外部的。
(一)影響自主學習的內部因素
影響自主學習的內部因素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知覺、記憶、推理等。并以抽象思維能力為核心。非智力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歸因、動機、態度與情感、學習策略和性格特征等其他個人因素。它們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習的潛能、調節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推動、導向、維持、調節、強化、保證等功能。從某一個意義上理解,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是自主學習最直接的和主要的影響因素。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或某類任務,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作為個體對自身的評價,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它影響學生對學習任務的選擇。在自由選擇的情景中,學生傾向于選擇那些自認為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回避那些難以完成的任務。其次,它影響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設定。與懷疑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生相比,那些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為自己確定的學習目標更高。第三,它影響學生在某項學習任務上付出的努力,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的時間以及面臨復雜的情景時的適應能力。第四,它影響學生從事某項學習任務時所體驗到的緊張和焦慮。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從事學習任務時冷靜、沉著,更多關注學習中的問題,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感到緊張不安,更多關注自己的情緒反應,影響學習效果。第五,它影響學生對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相信自己能夠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能有效監控自己的學習時間,運用更多的認知和元認知策略,所使用的自主學習策略也更為有效。
2、歸因。歸因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所作的因果解釋。美國心理學家韋納(Weiner)認為,學習者一般把自己的學習成敗歸因于四類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能力是一種內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一種內在的、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務難度是一種外部的、穩定的、可控的因素,而運氣則是外部的、不穩定的、難以控制的因素。歸因對自主學習的影響表現為:如果個體把自己的學習成功歸因于能力,把學習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這樣就更容易激發自主學習;如果個體把自己的學業成功歸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把學業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就會影響其學習的主動性。
3、動機、態度與情感。外語學習中的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外語的愿望和動力。影響外語學習的動機可以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性動機。融合型動機的特點是學習者對目的語有特殊興趣,想了解目的語社會并愿意成為其中一員。工具型動機的目標是通過學習獲得某種實用的具體的回報,如獲得某種證書或謀求高薪的職位等。不同的動機對學習者的影響不同,持工具性動機的人缺乏主動性,對英語學習要求不高,學習態度不嚴謹,惰性較大,動機作用沒有持久性;融合性動機由于以掌握和運用外語作為終極目標,學習熱情高,干勁大,愿意吃苦,并能持之以恒,這樣他們學習自主程度就相對增大。
態度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情感動力,積極的態度可以增強學習動機。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對自己扮演角色的態度和對自己能力所持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自主學習需要學習者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積極投身于學習。
情感認同是一種潛意識行為,受到學習動機的支配。情感認同度高的知識,就容易被學習者內化,而情感認同程度低的知識則容易被遺忘。此外,情感狀態在學生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方面也起到一個重要的中介作用。人們往往視尋求幫助的學生為能力欠缺,因此學生不得不在尋求幫助時面臨的窘迫與幫助給予的受益間作出權衡,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
4、學習策略。英語學習的成效與學習策略密不可分。關于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許多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本文依據O’Malley和Chamot的理論,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
元認知策略又稱管理策略,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實施管理時采取的種種方法,主要與外語學習的過程有關。主要功能是自我計劃、自我監控和自我評估。認知策略是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行為步驟和方法。如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借助聯想學習和記憶詞語;利用母語知識理解英語等等。社會,情感策略原本是人們用語言進行交往時采取的社交策略,它的使用并不限于學習過程,但對于語言習得者來說,運用所學的語言與人得體地交往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以上這三類策略構成了較完整的三個學習層面,元認知策略屬最高層次的宏觀調控,培養學習者獨立的學習能力。認知策略屬微觀解決問題的策略。社會,隋感策略涉及學習者在個人特性與教學環境交互作用的認知成長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個人與他人關系的策略。這三方面的策略能夠培養外語學習者的獨立自主性,從而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語言。
5、其他個人因素。性格特征會影響學習策略的形成和應用,而意志控制則體現為一種精神動力,對自主學習起著維持作用。智力、年齡和性別均會對學習產生間接影響,智力和年齡會影響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從而影響對學習策略的掌握及自主能力的形成。
(二)影響自主學習的外部因素
影響自主學習的外部因素是指除個體自身之外的所有因素,有學校教育環境、家庭和社會環境以及文化背景差異。
1、學校教育環境。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育技術、教學評價體系都會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學校的教學場所、教學設施等物質資源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重要作用。教師的自主學習意識、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能在課堂內外創設一種良好的促進自主學習的氛圍,推動學生持續有效地自主學習。(1)教學模式。由于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不同,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同。我們雖然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但目前以教師為中心的大班講授式教學模式仍被普遍使用,它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的“學”是圍繞著教師的“教”進行的。它使學生處于被動、服從的學習地位,沒有學習的自主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在促進自主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由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2)教育技術。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種教學結構注重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建構意義的促進者;教學媒體則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近年來,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普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課堂上的師生交流更多地為人機對話所取代,學生可以超出課堂教學的限制根據自身需要獲取學習材料,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行安排學習計劃,隨時提出學習中的問題并能夠得到及時解答?,F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師自主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便利條件。(3)同輩群體。個體學習者通過社會性比較,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受到同輩群體的學習行為或成績影響。個體在同輩群體中相互交流與模仿,榜樣示范對自主學習作用突出,有時甚至比教師的示范及父母的說教和管理具有更明顯的效果。在一種團結互助的同輩關系中,由于學生競爭程度下降,自尊心得到保護和尊重,學業求助所付出的代價較小,學生之間往往有更多的學業求助。由此可見,同輩群體中的同伴學習行為或成績、榜樣示范作用和學業求助對個體學習者的自主學習過程和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2、家庭和社會環境。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動因。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由他律走向自律,或者說是從外部調節轉向自我調節。因此。家庭環境必然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律水平進而影響他們的自主學習。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使學生具有獨立意識,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另外,父母可能通過影響孩子的學業成敗歸因來影響他們的自主學習。社會對外語學習的重視程度、對外語語言技能的要求以及就業需求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并最終影響整個自主學習進程和效果。
3、文化背景差異。語言具有文化特性,語言教學也必然帶有文化痕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外學者近年來一直在探討自主學習的跨文化適應性(Appropriateness)問題。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其自主學習有明顯不同的特征。西方學習者果斷、獨立、自信,愿意提問,接受多元的結論,喜歡采用與比別人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他們不僅能自己確定學習方向和控制學習過程,還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評估自己學習過程和結果,具有“積極性自主性”(Proactiveautonomy)東方學習者更多地依賴機械學習,更注重把所學內容復現出來,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被動、順從,他們通常不能自己確定目標,更傾向于沿著已經設定好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來調整和規劃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進程,是“反應性自主性”(Reactive autonomy)。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對學習者自主產生的影響。中國學習者在集體主義價值觀極強的社會中成長,從小被灌輸注重個人對國家、集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的思想,當面臨選擇時,他們更多地參考、采用來自大家的意見,而放棄自己的觀點,這種定位使他們形成了相信權威和權力的學習觀,缺乏獨立思考和自我抉擇的能力。此外,長期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中國學習者已經形成按教師、學?;蚪逃龣C構既定學習目標學習的習慣,很少真正意義上考慮或關心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目標。
三、結語
自主學習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提高的,這主要靠教師和學習者充分利用現有的物質資源環境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友好、和諧、開放的,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氛圍。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影響自主學習發展的內外因素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個復雜的多維結構。這就決定了自主學習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統工程,只有認真分析影響自主學習的各種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才能充分認識和綜合利用這些因素來促進和發展自主學習。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