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養老等相關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許多學者認為養老問題是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的關鍵問題。通過社會調查,對武漢市養老院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針對養老院如何發展傳統保健體育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養老院;傳統保健體育;武漢市;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10-0113-03
一、問題的提出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社會人口的比例7%以上或60歲以上的人口占全社會總人口的比例10%以上,則被稱為老齡化社會。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是一個老年人口眾多的國家。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2000年中國大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1.29億,占總人口的10.5%;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9400萬,占總人口的72%。據人口學家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8億,占人口總數的比重將達到18%;而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68億,占總人口的27.8%2007年底,武漢市總人口數為858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03萬人,約占全市人口的12.59%,已經超過聯合國界定的10%老齡化城市標準。據預測,武漢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以每年32%的速度遞增。如今,伴隨著我國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沿襲幾千年“養兒防老”的舊觀念日益被淡化,自費住養老院正在城市老人中悄然興起。另外,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絕大多數年輕人精力有限,對照顧老年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照顧老年人本身就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對于有工作的子女們來說,長時間照顧老年人并不現實。
老年人群最明顯的生理特點是整個機體功能的衰弱化。活動范圍、強度逐漸減弱。一些老年人常見病如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精神病、糖尿病、骨關節病以及老人跌傷引致骨折,特別是老年孤獨感均影響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據調查,在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上,95%的老人表示晚年更需要“精神陪護”和“精神關懷”,“精神養老”倍受老年人的關注。長久以來,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被關注程度較低,由于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的特殊性,劇烈的運動并不適合他們,因此養老院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二、傳統保健體育的內涵
(一)傳統保健體育的含義
保健體育是指人們自覺地運用體育手段,配合自然力和衛生因素,以達到調解身心狀態和社會適應性為目的,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按其類別可以分為傳統保健體育、現代保健體育及民間性保健體育。傳統保健體育是對一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保健、養生及益智活動的總稱,屬于人體科學的范疇。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防病治病功能的保健體育形式,以導引、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為主要內容。
(二)傳統保健體育的功能和作用
老年學家鮑哥莫列茨曾經說過:“希望與衰老作斗爭,并不是要針對某一位已經衰老的老人要他返老還童,一定要使河水倒流,那是困難的,但我們只要在機體功能逐漸耗竭時,逐漸衰老時,可以用聰明的辦法,使它進行緩慢些就行了。”隨著年齡的增長。35-40歲以后人體新陳代謝水平、心輸出量、肺活量明顯降低,肌肉中能量物質儲存下降,參與代謝的酶的活性降低,各種生理機能都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研究和實踐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增強心肺功能有良好影響,可以促進人體生理機能改善,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運動對于維持人體健康,保證各部位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不合理的體育運動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三)傳統保健體育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1、傳統保健體育既能養生,又能治病,不僅能強身,而且能治病。它旨在通過調節精神和形體,來增強體質、治療疾病、保持健康。除了鍛煉四肢、五官、內臟與筋骨、皮毛等部位外,還強調對呼吸功能與精神因素的鍛煉修養,以達到抵御外邪、祛病強身的目的。
2、強調放松機體、平衡呼吸、安靜大腦,可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及植物神經系統,緩沖不良情緒對大腦的刺激引起大腦應急性反應降低,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預防疾病的產生。
3、推遲人體的生理性老化進程,緩解病理性老化,延年益壽。
4、提高人的審美意識,改善人對美的感受、理解、鑒賞、評價和創造能力,美化人的生活,有利于修身養性;全面調節人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改善和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
5、注重加強人體內部的精、氣、神的鍛煉。它不追求短期內身體的激烈運動,而是通過姿勢、呼吸、意念的修煉,慢慢地調節人體生理功能來發揮作用,尤其適應體質虛弱者和慢性病患者鍛煉。
三、武漢市養老院傳統保健體育發展現狀
截至2007年底,武漢市有各類福利機構86家(其中公辦13個)。總床位9242張,共收養7163名老人(其中,“三無”對象1639人)。自2001年11月上旬開始,經省民政廳批準,武漢市首批實施“星光計劃”項目189個,獲部級福利金資助800萬元。武漢市政府確定,將全市首批“星光計劃”項目主要安排在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及洪山等七城區。在社會影響力大的街道和社區居委會,以社區居委會為重點,新建、改擴建一批社區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逐步形成社區老年人福利服務網絡。以滿足社區老年人的需要。
養老院中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大致是看書、談心、拉家常、健身及棋牌活動等,而這里面的健身絕大部分都是簡單的原地活動手腳,條件好一點的養老院則是借助簡單的健身設施,讓老年人進行壓腿、拉筋、甩手等“靜態運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武漢市養老院現有的基礎配備、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老年人醫療保健匱乏,醫療費用高。隨著醫療費用的逐年增加,而醫療保險的發展又相對滯后,使得老年人看病難,醫治更難。
2、老年人文化體育設施相當缺乏,老年人的活動場所很少致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枯燥乏味。城區養老院因為場地受限,無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娛樂設施;而新開的郊區環境相對較好的養老院,則因為地理位置較偏及其它一些原因,即使有設施大多數老人都不愿意人住。
3、現有的養老設施使用率相當低。主要原因是有的機構收費偏高,老年人難以承受;還有就是現有養老機構的設施條件和服務水平偏低。
4、專業工作人員缺乏。人力資源是推動一個事業發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躍在養老院一線的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傳統保健體育培訓或有關老年人服務知識的培訓,他們有的只是一顆人道主義的心和照顧老年人的一些日常經驗。這些不但影響了養老助老服務的質量,而且也制約了養老事業的發展,就更談不上在傳統保健體育上有專業的指導人員了。
目前,絕大多數學習傳統保健體育者主要來自醫學院等專業院校。由于傳統保健體育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傳承了祖先的運動精髓,注重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專業性很強;另外由于所處時代不同,年輕一代對這種相對緩慢的運動方式不感興趣,導致了專業人才較少。
四、武漢市養老院傳統保健體育發展對策
中國老年人體育的組織化程度相對較高,他們主要參加居住社區組織的各種體育活動點、活動站的活動。這些活動站點平均30人左右,最多的達200人以上。
(一)以社區為中心發展傳統保健體育
目前武漢市老年人的居住狀況基本上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空巢老人不斷增加。據統計,武漢市老年人約99%屬于家庭養老,只有不到1%的老年人在社會養老機構中養老。“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的家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目前武漢市空巢家庭差不多超過1/3,空巢老人近30萬人,根據有關統計。預計到2010年武漢市空巢家庭將達到80%以上。
進入空巢期的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心理上也會越來越脆弱,情感需求可能更為強烈。尤其是剛剛進入空巢期的老年人,有些可能是退休不久,角色轉換還沒有適應,會產生一系列的障礙,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停止社交,不愿接觸社會,只在自己家庭的小圈子中,這樣會導致心理落差加大,心理功能失調,從而帶來生理疾病的產生;二是感到年齡的威脅,不愿改變以前的生活方式而繼續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強調子女經常回家,造成一種心理強迫癥狀。這兩種情況的產生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身體疾病的產生。其實,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家務勞動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老年人承擔的不計報酬的家務勞動無論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是十分有意義的;老年人在經濟上對子女的“倒貼”是以犧牲自己物質生活基礎為代價的。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貢獻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這些“精力、經濟、經驗”上的無私奉獻,都應當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承認。心理落差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摧殘,因此,關注老年人的健康是必要的。
武漢市“883行動”社區建設中,統籌安排養老服務設施,每個社區建立了“三室一場一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室、文化娛樂室、保健室、室內活動場、入戶服務中心),健身器材遍布于各個社區和街道,開放全市絕大部分公園方便老年人鍛煉。因此,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必須立足現實,在充分考慮理想與現實互相協調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從當前武漢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來看,以武漢市社區為中心,發展傳統保健體育的重點取向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建立社區養老院為圓心。傳統保健體育相關示范宣傳為半徑,構建一個“夕陽健康行動”的圓。一般養老院不是在城區就是在郊區,人住養老院的老年人絕大部分相互之間都是陌生的,這一點無疑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使他們沒有歸屬感。而且在社區建立養老院的社會成本低,不需要太大的基建投資;老年人又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社區,還能在社區中享受到親情味濃重的養老護理服務。社區中傳統保健體育可以得到好的傳播。隨著社區體育指導員的不斷增加,體育指導員基本上都是從體育專業院校畢業的人才,對傳統保健體育還是有著一定程度了解的,還可以吸引志愿者加入服務隊伍,組成“老年服務小組”、“夕陽紅小組”等志愿組織,將會推動傳統保健體育的進展。
2、在養老院的基礎上配備老年人醫療機構。為方便養老院中老年人就診和康復保健的需要,應本著小病不出社區,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則,在社區內開設老年門診、家庭病床、保健站等,以減輕老年人在病中擠車、排隊。尤其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出門花費的時間長,不利于老年人就診,有可能會耽誤治療。專門設立傳統保健體育科室,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有關傳統保健體育的知識,并且由專業人員進行指導。
3、設立老年人才市場。如今在養老院中,大多數是因為子女工作忙,精力有限而無暇顧及的群體。有不少還是離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國家和社會寶貴的財富。設立老年人才市場,就是讓老年人繼續發揮余熱,參與社會發展,這樣既為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又滿足了老年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例如,作為退休的老中醫,可以在自己的社區中坐診。在幫助其他老年人的同時還可以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與自己熟悉的社區老友一起,在工作的同時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傳統保健體育的專業人士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如一些練太極拳的老師傅,可以自發地教社區的老年人學習,無形中也將傳統保健體育發揚光大。
(二)依托社會力量辦養老院,帶動傳統保健體育的社會化發展
如今,香港已經形成“官民合作,官款民營,民間福利組織與社會福利一體化”的社會福利制度格局。這對中國福利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武漢也不例外。單純的公辦養老院會增加政府的負擔,而純粹的私辦也容易形成以利益為目的。忽略養老院所具備的一定的公益性質。香港政府在社會福利中雖然承擔主要責任,但具體服務項目的實施,包括計劃、組織、人事、財務、指揮和評價,統統由社團和福利服務組織承擔。當然,根據我國國情,武漢市完全照搬香港經驗也是不可行的,應該重視發揮民間社會的力量,這是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武漢市應積極培育和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中來,由其承擔行業職能。推進福利社會化,不僅要體現在養老設施建設的數量上,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如青島已經在市社會福利院加掛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牌子,所屬人員從市社會福利院調劑;南京市鼓樓區“心貼心社區服務中心”,是在一所民營養老院的基礎上成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介組織,多年來他們與政府合作,在服務運營中積累了一套為老年人服務的經驗和管理規范,培養了工作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武漢市也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創造條件。通過社會化逐步承擔起社會福利行業管理的職責,承擔起各社區居家養老和養老機構服務的運作,既減輕了政府負擔,又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武漢市政府應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為出發點,以保障城市“三無對象”和低保對象等困難老年人為重點,發展老年福利服務事業。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引導養老院健康發展,傳統保健體育的專業人員可以與中介組織簽訂合作協議,將其作為中介組織旗下的附屬部門,對老年人進行傳統保健體育的指導與培訓,長此以往,老年人身體得到了鍛煉,傳統保健體育也得到了發展。
(三)以產業化促進傳統保健體育的規范化發展
養老產業也要向規范化發展。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內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在政府的幫扶下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走產業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積累和自我進步的動力機制。
1、設立專業的傳統保健體育中心。設立傳統保健體育中心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專業化的管理,系統的管理對于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非常重要。
2、引進專門的人才。傳統保健體育專業的學生工作選擇面較窄,企業基本與他們無緣,除非放棄自己所學的專業。傳統保健體育中心的設立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對于社會上已經退休且身體健康的老專家,返聘到社區傳統保健體育中心任職,更是一個“雙贏之計”。老專家的專業技能值得信賴,跟他們學習能有安全感;老專家本身就是老年人,重回自己的專業崗位能使他們避免產生失落感,還能進一步實現自我價值。
3、硬件設施配置齊全。中心設立以后,老年人參與傳統保健體育的專業設施也應該具備一定的數量。雖然現在大部分老年人都是“行頭自備”。但是專業的傳統保健體育中心還是要有自己的專業裝備;畢竟還要照顧到很多貧困的老年人。
4、相關體育用品企業可以進駐中心。企業進駐養老基地的傳統保健體育中心,應當是以“半盈利半慈善”的形式,這樣企業在贏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5、社區能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社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轄區現有的養老資源,調動轄區內各行業的積極性,利用現有的養老、衛生、體育、文化等服務設施對外開放,為轄區老人提供及時、全面、優惠的服務。養老院可以征集保健體育專業學生作為志愿者進駐社區,設立服務網點。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這樣的服務更具人性化。也更容易使保健體育得以傳播。
6、養老服務人員的選擇應當合理化。養老院在發展傳統保健體育的時候,不僅僅需要專業人員,對于服務人員的選擇也應該有所講究。在養老院配備服務人員的時候,可以以“三就”為原則,即就近選人、就地設點、就近上崗。服務老年人的工作人員都是鄰里,相互了解,工作起來也比較方便,再加上住得很近,服務起來也就更加方便。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