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論和激勵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在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問題,然后運用信息經濟學有關理論就道德風險境況下企業的合同設計進行分析,指出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供應鏈激勵的政策選擇。
[關鍵詞] 信息不對稱 道德風險 供應鏈 激勵
一、引言
供應鏈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為競爭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的發展也改變了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供需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傳統的利益博弈關系,而是基于戰略合作的互惠關系,由競爭關系演變為競爭、合作、協調的關系,實現供應鏈上價值的最大化。狹義的供應鏈是指將采購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過生產的轉換和銷售等過程傳遞到企業用戶的過程;而廣義的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通過特定產業價值鏈系統中的不同企業的制造、組裝、分銷、零售等過程,將原材料轉化成產品到最終用戶的轉換過程,始于原材料供應商,止于最終用戶,是由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倉儲設施、產品、與作業有關的物流信息,以及與訂貨、發貨、貨款支付相關的商流信息組成的有機系統。
要使企業從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到追求供應鏈利益的最大化,從戰略高度建設和穩定供應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自發形成,因為供應鏈不是一種自組織,不具有自我演化的能力,除了建立穩定、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機制外,需要對供應鏈實施激勵。供應鏈作為一種跨企業邊界的超組織,具有很多單一組織所不具有的特性,比一般企業更需要機制,也更需要激勵。作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應該成為激勵的設計者和推動者,戰略關系的引導者,對供應鏈上的供應商實施引導、培植、管理、激勵。
激勵簡單地說就是激發積極性,因為同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后所發揮的作用相當于激勵前的3倍~4倍。從一般意義上說,激勵是指影響人們內在需求或動機,從而加強、引導和維持行為的活動或過程。激勵是由效用和期望值共同決定的。激勵有狹義激勵和廣義激勵之分,狹義激勵往往指現代企業中的經營者激勵,即“設計如何監督和獎勵的結構”。而廣義的激勵已成為經濟學核心問題。激勵本質上是一個信息問題,源于信息不對稱及由此衍生的委托代理關系。
供應鏈激勵就是通過激勵手段,調動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積極性,兼顧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消除信息不對稱和敗德行為帶來的風險,實現共贏目標。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通過激勵因素與激勵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簡單地說,激勵是在組織中用于調動其成員積極性的所有制度的總和。激勵機制包括激勵者、激勵對象、激勵目標、激勵測評、激勵方式等內容。
二、委托代理與激勵
1.委托代理理論
(1)理論闡述
委托代理理論是過去30多年里契約理論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深入研究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委托代理理論的中心任務是研究在利益相沖突和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來激勵代理人。代理理論中廣義的代理關系泛指承擔風險的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并與之訂立或明或暗的合約。狹義的代理關系則是專指公司的治理結構,即作為委托人的出資人授予代理人在合約中明確規定的權利。委托人就是邀約人,即提供合約的一方,代理人是受約方,即接受合約的一方,合約在國內常被稱為“合同”。委托代理的三大問題就是研究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信號傳遞問題,因內思對此進行了系統分析。
(2)道德風險
在道德風險境況下,委托人不能觀察到代理人的行為(行動或決策),即代理人行為不能被委托人所觀察,或者即使可以被委托人所觀察,它也是不可證實的,這一不對稱信息問題被稱為道德風險。即使最后能看到合同方是否努力這一結果,但在過程中,合同方的決策不能被委托人所觀察或證實,就算最后知道結果也于事無補,所謂努力不可證實意味著它不能被包含在合同的條款中。激勵的基本思想在于將激勵內化,實現支付與實施效果的掛鉤。
(3)逆向選擇
在合同簽訂前,代理人就意識到某種委托人未知的相關信息,逆向選擇就出現了。也就是當合同關系開始之前,代理人就保有私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委托人可以核實代理人的行為,但是最優決策,或者這項決策的成本,取決于代理人的類型(G型[好]或B型[差]),也就是說,取決于代理人為惟一知情方的生產過程的特征,這是簽約之前不對稱信息的博弈。逆向選擇不僅出現在代理人的信息優勢涉及他自己個人特征的時候,而且出現在存在有關合同關系的任何變量的不對稱信息的時候。逆向選擇境況下,激勵的基本思想在于提供若干可供選擇的合同,代理人在這些合同中做出選擇,從而披露他的私人信息。
2.激勵理論
在供應鏈管理中,企業往往面臨道德風險問題。激勵簡單地說就是激發積極性,因為同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后所發揮的作用相當于激勵前的3倍~4倍。從一般意義上說,激勵是指影響人們內在需求或動機,從而加強、引導和維持行為的活動或過程。激勵是由效用和期望值共同決定的。激勵有狹義激勵和廣義激勵之分,狹義激勵往往指現代企業中的經營者激勵,即“設計如何監督和獎勵的結構”。而廣義的激勵已成為經濟學核心問題。激勵本質上是一個信息問題,源于信息不對稱及由此衍生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的實質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契約的不完備,委托人不得不對代理人的行為后果承擔相關責任。供應鏈激勵就是通過激勵手段,調動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積極性,兼顧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消除信息不對稱和敗德行為帶來的風險,實現共贏目標。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通過激勵因素與激勵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簡單地說,激勵是在組織中用于調動其成員積極性的所有制度的總和。激勵機制包括激勵者、激勵對象、激勵目標、激勵測評、激勵方式等內容。
三、供應鏈管理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在道德風險境況下,委托人不能觀察到代理人的行為(行動或決策),即代理人行為不能被委托人所觀察,或者即使可以被委托人所觀察,它也是不可證實的,這一不對稱信息問題被稱為道德風險。即使最后能看到代理人是否努力這一結果,但在過程中,代理人的決策不能被委托人所觀察或證實,就算最后知道結果也于事無補,所謂努力不可證實意味著它不能被包含在合同的條款中。
假定雙方簽訂的是對稱信息合同,在固定支付框架中,代理人會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而選擇將努力最小化,即,(為保留效用,e為努力,w為支付)。在代理人原意接受合同的約束下,委托人將使其得自己合約關系的剩余最大化。這個約束條件被稱為參與條件。對稱信息條件下委托人問題如下:
(3-1)
(3-1)為參與條件,為概率,為工資,B(.)為效用。
在復雜的渠道中,則構成更為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并且各方將演繹出一些復雜的博弈關系。如果任務的邊界不清晰,則不僅因依賴而弱化自己的努力,而且努力將更加難以證實。因此,在基本實施系統和擴大了的實施系統中都存在信息不對稱,存在努力不可證實和道德風險問題。
四、道德風險境況下的合同設計
在基本實施系統中,委托代理關系相對簡單,可以作為研究的基礎。為了研究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關于努力的最優合同,需要形式化地定義道德風險問題。基于道德風險的博弈關系,其自然解的概念屬于子博弈完備均衡。該博弈的第一階段是制造商設計合同,預期代理商的行為;該博弈的第二階段是給定代理商將付出的努力和合同的條款,代理商決定是否接受企業提出的合同;該博弈的最后階段,作為道德風險問題的基本點,就是代理人會選擇付出的努力形式化,則作為委托人的企業要求推出的合同就是以下問題的解:
(4-1)
(4-2)
(4-1)為參與約束或個體理性條件;(4-2)為激勵約束或激勵相容約束。求解這一問題會存在一定困難,需要采用折衷辦法。激勵相容合同最初是以它的一階條件來替代而得以克服的,這一程序被稱為一階方法。其思想是用(4-3)來替代(4-2),即:
(4-3)
當一階方法是正確的時候,作為委托人的企業最大化問題的解就是上述形式化模型的簡化形式:
(4-4)
令為參與約束的乘數,μ為激勵相容約束的乘數,解得拉格朗日方程關于工資的一階條件為:,這是最優合同必須滿足的必要條件。因為,海賽矩陣在滿足該條件的點上是負數,改寫一階條件得到如下方程:
(4-5)
當μ>0,即存在一個真正的道德風險問題時,對稱信息情況下的最優風險分布條件就不再被滿足了。工資將取決于得到的結果,工資對結果的依賴程度取決于函數的形式。最優努力必須滿足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拉格朗日方程關于e的一階條件:
(4-6)
事實上,可以直接從拉格朗日方程解得最優努力必須獲得的必要條件:
(4-7)
在對稱信息條件下,參與約束決定了最優努力水平;在存在道德風險問題時,激勵相容約束所蘊含的成本,就成為激勵代理人努力協作的最重要因素。
五、結論
在供應鏈管理維護中,道德風險問題是存在的,在此境況下激勵的基本點是通過合同條款將激勵內化,并與市場營銷績效考核掛鉤。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2
[2](美)艾里克.拉斯繆森:博弈與信息(博弈論概論(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
[3]因內思:馬可-斯達德勒:信息經濟學引論: 激勵與合約(第二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4.1
[4]Alchian, A., and Demsetz, H.,‘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 62, 777~95,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