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物流業務外包的概念
物流業務外包,即制造企業為集中資源、節省管理費用,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將其物流業務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給專業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運作。可以說物流外包是一種長期的、戰略的、相互滲透的、互利互惠的業務委托和合約執行方式。
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DC)進行的“全球物流外包(BPO)預測與分析(2002-2006)”研究表明,全球物流業務外包平均每年將增長17%,至2006年平均總額將達3087億美元。針對歐洲發達國家的統計,第三方物流占總物流服務份額的比例:德國為23.33%,法國為26.9%,英國為34.4%,意大利為12.77%,西班牙為18%,歐共體國家平均為20%左右,目前其需求仍呈增長趨勢。隨著生產、流通領域競爭加劇。選擇第三方承擔物流服務的情況將會更加普遍,國內物流外包市場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企業選擇物流業務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和控制成本
據估計,通過專業物流進行市場配銷,比自行設立配銷的網絡節省20%-30%的成本,使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
(二)集中精力發展核心業務
如耐克、可口可樂等企業就是這樣經營的,它們只保留核心的品牌。其目的就是在競爭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資源。
(三)加速企業重構優勢的形成
企業重構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獲得效益也要很長時間,而通過業務外包,可以幫助企業很快解決業務方面的重構問題。
(四)分散風險
與外部的專業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承擔風險,企業將變得更具有柔性,更能適應多變的市場和外部環境。
(五)使用企業不擁有的資源,解決企業輔助業務運行效率不高、難以掌控的弊病
中國倉儲協會的調查顯示,中國有45.3%企業在尋找新的物流代理商。可以預期,物流將在供應鏈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物流操作的技術性越來越強,專業物流市場的前景將會一片大好。
三、當前我國企業物流業務外包的現狀
出于構筑核心競爭力的考慮,許多企業可能會選擇將物流業務外包,但由于我國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服務水平較低,服務范圍有限,誠信度常難以令人滿意,不少企業在物流外包時常不斷選擇新的物流提供商。目前企業外包的物流服務主要為傳統的物流服務合作關系,多為短期合作,而且往往與多個供應商合作。真正的伙伴關系尚未形成,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務價值停留在較低層次。這一方面造成了較高的變更成本。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相互間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形成。
我國多數企業對物流業務外包的認識不足。大多數企業守候在自營物流那片天地,真正將物流業務外包的企業不到20%,并且不規范、不系統,盡管物流作為新興行業炒得很熱,但企業對物流業務外包的認識依然很淺。真正具有物流業務外包領頭示范作用的企業甚少。
四、我國企業物流外包存在的問題
《中國第三方物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01年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在400億元人民幣以上,70%的物流提供商在過去的三年中,平均業務增幅都高于3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1999年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市場份額4168億元,到2010年,這一規模將達到11972億元。盡管物流業務外包能使企業變得更加柔性,提高企業物流流通速度,節省倉儲費用和減少在途資金積壓,能給供需雙方帶來頗多收益。但由于種種原因,企業物流外包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以下三個大方面的問題。
(一)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存在的問題
1、服務跟蹤不徹底。國內多數物流企業在處理物流時,缺乏服務跟蹤制度,把短期利潤作為業績考核指標,操作往往無章可循,無暇監控作業,導致操作失誤,物流常常被迫中斷。
2、缺乏物流顧問。國內物流供應商大多缺乏合格的專業物流顧問,因為物流顧問的身價通常很高,令供應商望而卻步,一般都會將物流外包的規劃和設計交給資質一般或非專業人員來做,結果可想而知。
3、物流企業缺乏實力。絕大多數物流企業尚缺乏必要的物流網絡及信息系統,在物流信息、庫存管理、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設計等方面的服務能力還不強,運輸工具的裝載率較低,整體物流運作效率不高。專業優勢不明顯。
4、物流企業規模偏小。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規模都不大,少數大型傳統企業轉化而來的物流企業還處于轉變與整合之中或起步階段,能有效的提供全國范圍物流服務的企業極其有限。
(二)需求方的問題
1、工作范圍不明確。工作范圍就是對物流供應商服務要求的清單,及對服務的環節、作業方式、作業時間、服務費用等做出明細界定。工作范圍的指定是物流外包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許多外包合作關系不能正常維持的主要原因是服務要求沒有量化或規定不明確,導致供需雙方理解出現偏差。
2、管理者缺乏理性。由于企業的主要管理者受知識、能力、企業文化和復雜外界環境的限制,國內企業在進行自營或外包服務決策時,多依據以下兩個標準:①企業運營能力標準;②最低成本標準。
3、企業對物流業務外包時存在的潛在風險認識不夠。實際運作中企業需要對物流外包的潛在風險做詳細分析,制定應對策略,有效控制風險。企業物流外包的潛在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外包控制不足;②增大外包依賴風險;③內部員工抵制;④降低用戶滿意度;⑤企業利益受損。
4、傳統物流觀念對物流業務外包形成阻撓。國內企業大多擁有自己的運輸、倉儲系統,沉淀了大量相關物流資產和人員,物流外包很可能遭遇到企業內部特別是物流運作與管理人員的抵制,對企業正常運營產生負面影響。
5、傳統物流會計核算方法無法全面反映物流成本。傳統會計方法在確認分類、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許多缺陷。往往對庫存產品所占用資金利息、原材料積壓與跌價損失、設施投入、人員培訓這些物流環節的消耗,對物流運作不當和效率低下所導致的風險和時間成本缺乏足夠的認識。
(三)社會物流平臺問題
1、市場環境不規范。出于成本壓力,企業常會選擇外包給不規范經營的物流運輸企業。運輸市場的混亂,成本的畸形競爭,將影響物流外包市場的整體發展。
2、我國物流業的基礎設施落后。國內物流業仍以分段運輸為主,而海陸聯運、第三方聯運貨物偏少,內陸運輸操作偏低,基礎設施和管理信息兩個環節都比較薄弱。
3、法律法規不配套。物流是一項高度系統化工程,要求從業者具有完善的市場意識和法律觀念,而我國有關物流經營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大部分從業者市場意識薄弱。
4、政府協調和仲裁作用缺失。除了物流承包合同中明確的條款,在實際業務運行中,仍有大量問題需協調解決。由于法律不健全,政府相關機構在協調時往往無法可依,其仲裁效果大打折扣。
五、解決我國物流外包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解決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服務落后的措施
1、企業要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簽訂明細的合作協議。具體、詳細、可操作性強的合作協議是物流外包實施的依據,并在合作過程中加以認真執行。協議中的工作范圍是物流外包最重要的環節,應對其中的服務范圍、作業時間、作業方式、服務費用、解決沖突的方案等細節做出詳細規定。
2、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制造企業要根據合作目標,制定完成各項任務的規則和物流服務的績效考核標準,以確保對物流外包質量的監督和控制。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物流服務績效評估。常見的績效考核標準有:準時發貨率、準時交付率、訂貨完成率、缺貨損失、倉儲運營成本等。
3、加快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國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訓非常發達,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訓系統。我國也應該向國外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物流人才。
4、引進國外資源提高我國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我國物流企業應利用目前所掌握的市場資源,通過與國外物流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國際優秀物流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才可能迅速提升中國物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
(二)解決需求方各種問題的措施
1、需求方應明確界定供應商工作范圍和服務要求。需求方要認真分析供應商是否正確詳細地描述自身的物流活動,是否在充分了解貨物流量、貨物類別、運輸頻率的情況下提交外包投標書。同時需求方應該詳細列舉供應商應具備的條件:生產能力、服務水平、操作模式和財務狀況。比如,訂單是否能夠100%完成,準確率是否達到100%等。
2、提高物流企業管理者的個人素質。企業要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有關物流業務外包方面的講座、物流培訓、實地調查、案例分析、學術研討。使企業管理者能從自身的角度理解引入現代物流管理和規范物流市場的緊迫性,認清現代物流和傳統物流的區別,使現代物流觀念深入人心。
3、制定嚴格的物流規范制度來規避風險。企業在實施物流外包這種物流形式之前,需要對物流外包的潛在風險做詳細的分析。具體做到以下幾點:①嚴格控制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的一些產品和服務。②不要過分依賴某個供應商。③建立健全公司的用工制度,合理安置因外包而下崗的職工。④要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
4、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核算的會計科目方法。①企業日常物流會計核算的范圍著重于采購物流和銷售物流環節,忽略了供應物流、生產物流、企業內部物流、退貨物流和廢棄物物流范圍的核算。②要嚴格區分物流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改變傳統會計中間接費用依據生產環境中的直接人工小時和直接機器小時的分配。
(三)解決阻礙我國物流外包社會因素的措施
1、制定嚴格的法律條款來規范物流市場秩序。對于在物流運輸途中出現超載等畸形較低成本的違法現象要給予嚴懲,特別是對其所屬的物流公司進行通報批評、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要責令其停業整頓。
2、政府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并非物流產業需要的所有設施都是由政府主持建設,政府考慮的應是物流產業必需的、大型的、對整個物流產業能夠產生主導作用的關鍵性基礎建設設施,主要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兩個方面。
3、政府要加強行政管理和服務。政府應通過制定金融、土地使用、稅收、收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現代物流業合理發展;直接投入大量資本進行建設;吸引外資和港、澳、臺資本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適當放寬民間資本的進入門檻,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提升我國的物流基礎設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