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的新特征
過去的五年中,國際形勢處于深刻的變革與調整之中。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多極化趨勢得到增強,國家間的相互依存普遍加深,各國普遍深化內部改革,發展綜合實力,軟實力的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強權政治仍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交織的問題比較突出,人類不得不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全球性問題增多。新的威脅與挑戰十分嚴峻。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外交呈現出四大鮮明特征:
一、進一步突出了和平性。中國外交是和平外交,是為人類和中國的和平繁榮服務的。在過去五年,中國從未主動挑起過任何爭端,一切有利于和平、穩定與繁榮的事情中國就積極加以推動,對于所有的熱點問題、爭端問題均倡導并力求和平加以解決,并積極探索和平解決熱點或危機的新途徑新辦法,盡全力謀求和平解決。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向全世界表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
二、倡導了合作性。首先,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相互依存加深的時代,國家發展很難一枝獨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其次,大量的跨國性人類共同問題既非一國單獨面對也非一國所能解決。再次,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中國積極推動區域一體化和國家間合作,謀求在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在合作中解決面臨的問題。針對國家間關系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現實,中國還積極努力擴大共同利益,以自身發展帶動其他國家的發展。中國的發展受益于別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也帶動并造福別國。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共享發展成果和發展機遇既是和諧世界理念的體現也是中國新合作觀的最好詮釋。
三、發揮了主動性。在突出合作外交的過程中,推動全方位外交的齊頭并進,經濟外交、文化外交、公眾外交、環境外交十分活躍,文化外交的作用也在不斷顯現。它不僅為貫徹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營造了良好氛圍,在發展雙邊關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軟實力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一個和平、正義的國家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讓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的概念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更體現在精神層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整理、融合與傳播中,中國更有影響力也更有吸引力了。
四、強調了協調性。實際上,中國現時的外交既不是結盟外交,也不是均衡外交,而是協調外交。更加注重與國際社會的協調,更加注重與各種不同關系的協調,注重與不同層次目標的協調。協調并不是放棄獨立自主,而是更好發揮自身作用,更加注重自身價值的應用。它將大國關系的協調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協調等都置于重要位置。將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高度結合在一起。
近些年,國際恐怖主義和各種影響人類安全的新問題新危機不斷涌現。一些新問題遠遠比傳統安全問題更為緊迫也更為嚴重。這些問題需要世界上多數國家共同協調加以解決。多邊外交舞臺的相互協作變得尤其重要。
過去五年,是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體制的五年,中國不再是現存國際體制之外的國家,而是現有國際體制的積極參與者、維護者、建設者和改革者。中國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事實表明,中國是一個守信重義負責任的國家。在國際制度建設、聯合國改革、維和行動、環境保護等多方面都在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中國深入參與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構的活動,對相關游戲規則的制定積極施加影響。在債務可持續性、主權財富基金等問題上保持經濟穩定、維護自身利益。
中國外交的新觀念、新做法與新領域
中國積極踐行和諧世界的理念,并為國際社會貢獻了許多新觀念,比如新安全觀、新國際觀、新競爭觀、新合作觀和新發展觀等,探索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中國積極開拓與推動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的外交模式和機制,比如圍繞朝核問題解決的六方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促進東亞地區合作的東盟“10+3”機制,針對地區經濟合作與反恐的上海合作組織等都是新嘗試并且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雙邊關系方面,推動了首腦對話機制、戰略對話機制的運行,中美戰略對話、中日戰略對話都在有效地延續,并逐步形成機制化的安排。在地區合作問題上中國第一不謀求主導,第二不從中謀取私利,而立足于地區穩定與和諧,立足于營造一個有利于中國和地區其他國家共同發展的良好環境。
2007的中國外交可以說亮點很多,這一年是實踐外交新理念的一年。
例如朝核問題,在六輪六方會談中,中國都是東道主。中國一方面堅持了反核化的堅定原則,另一方面又強調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務實性,同時也充分照顧到各方關注,積極斡旋,主持公道。朝核問題十分復雜,在復雜的利益和糾葛面前,中國外交思路清晰,行事得當,顧全大局,有時還不得不忍辱負重。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贊揚中國發揮的作用。在2007年2月13日,朝核問題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的共同文件(2·13共同文件);10月3日,朝核問題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半島無核化取得了實質進展
中美關系作為世界上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處理起來難度很大,保持穩定的意義也很大。中國創造了許多辦法,做了很多耐心細致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保持了中美關系總體穩定的發展勢頭,對兩國人民的利益帶來了積極成果。第二、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分別于5月和12月在華盛頓和北京成功舉行;楊潔篪外長結合出席聯大和中東和會兩次赴美,第四次中美戰略對話在美成功舉行;2007年1月至11月,雙邊貿易額達到2762.1億美元,同比增長15.7%,中國自美進口繼續快速增長,取代日本成為美第三大出口市場。
朝核問題的逐步解決、中美關系的平穩發展,都體現了中國新外交理念的影響力和深刻含義。
同時,中國新外交的創新思維更加突出、特色體現得更加明顯。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理念。合作共贏觀,新安全觀,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從實踐到理論,理念先進,行動到位。和諧世界是中國國際主義和全球視野的體現,這在開放時代更有意義。中國不僅提出了許多新觀念,更重要的是在外交實踐中加以一一落實。在中非合作論壇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新的援非八措施,即是對外友好的持續也是新的發展。當然,中國的新型合作觀念在強權政治仍未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仍需要更多國家努力接受,從而達成共識。
第二是新作法,實現目標的手段方法先進。圍繞著熱點問題進行的新的安全機制的探討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新進展。國家間合作的交流手段交流形式更為豐富,外交上新的嘗試很多,比如避免中日危機加劇,中國倡導創立了一個避免擦槍走火的磋商機制。東盟“10+3”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朝核六方會談機制等,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作法。無論是組織形式還是實踐活動都更加完善與成熟。首腦外交活動更有活躍,影響力更大。
就中美關系而言,中國針對兩國關系的發展提出中美戰略對話,而且從2003年起即邀請美國參觀中國軍事演習,加強軍事交往。中美之間有競爭,但更有互補,更有共同利益。外交可以解決的問題必須用外交的方式加以解決,而不是使其演變為政治危機或上升為軍事危機和沖突。
對于差異問題的解決辦法,可以從共同研究差異的源頭開始。比如中日之間在歷史問題上一直存在差異,雖然兩國在歷史認識上還難以達成一致,或共享歷史認識,但加深對不同“歷史認識”的相互理解卻是可能的。
第三是新領域:2007年中國的鄰國印尼出現了海嘯,中國即出臺了救災外交。外交可以解決問題的領域在擴大,能力在增強。推廣軟實力影響的方式也在增多。經濟外交、環境外交等新領域正在積累探索新的經驗和新的合作路徑。
中國新外交更加重視國際組織與國際機制,強調多邊外交,以及與國際發展趨勢相適應。從人員構成來看,更加強調專業性技術性。大量懂專業技術和法律、有豐富的國際知識背景和海外工作教育背景同時又具備更多傳統文化內涵的人員已經成為外交人員的主體。大量專門領域的專家加入外交隊伍,越來越多的外交官在國外進修獲得學位,國際視野開闊,對外部世界比較了解;與此同時,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也在取得重大進步。
總之,中國新外交是基于現代而又面向未來的外交,是現代性與未來性的統一。應該說中國外交更加理性務實、更加自信從容,不僅有解決問題的意愿,更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新外交是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家實力變化相適應的,從而體現出更加國際化、更加現代化、更加多樣化、更加專業化的特征來。
(責任編輯: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