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地處亞洲腹地、中俄之間,地緣位置特殊,礦產資源富集,是地區內外大國關注的對象。2008年6月底7月初,蒙議會選舉爭議引發蒙自民主化轉軌以來最嚴重的打砸搶燒暴力騷亂,導致5人死亡,300多人受傷,包括執政的人革黨黨部在內的多座建筑被縱火焚毀,首都烏蘭巴托一度進入緊急狀態。蒙夏日之亂,使這個一貫低調的內陸小國驟然曝光在世界各大媒體的聚光燈下。
誰贏得了選舉
2008年7月14日,蒙官方選舉機構正式向總統呈報并向社會公布第五屆議會大選結果,在總共76個議席中,執政的人革黨獲39席,最大反對黨民主黨獲25席,公民意志黨和獨立候選人各獲1席,剩余10席尚待裁定。盡管蒙政壇各方力量對選舉結果尚存爭議,個別政黨仍堅持重新計票甚至重新選舉,民主黨當選議員拒絕宣誓就職,抵制新一屆議會運作,但目前看,大選結果基本反映了民意,選舉過程和結果得到國內外觀察員及各國的普遍認同,反對派所渲染的選舉不公未得到蒙社會的廣泛共鳴,蒙選后大勢基本已定。人革黨已獲單獨組閣所需的半數以上議席,未來4年主導政局之勢明顯。
人革黨勝選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非僅靠“對選票動了手術”所致,而有其客觀原因。
1、人革黨政績可圈可點,民眾普獲實惠,這是其贏得選民信任的根本原因。人革黨主導政權的這幾年,正趕上國際資源供應緊張,價格走高,能礦領域投資競爭加劇,加之連續幾年風調雨順,礦業投資、礦產品出口以及農牧業產值自然膨脹拉動蒙經濟以年均近9%的高速增長,人均GDP已接近1500美元。2007年國家預算總收入比2004年增加1.6倍,2004—2008年社會投資總額較前些年增加4.8倍,外匯儲備近10億美元,外債余額降到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以下。在經濟高速增長,財政收支向好的支撐下,人革黨施政綱領中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得以落實:2008年公務員工資較2003年增長了3.2倍,勞動報酬最低標準增加了2.6倍,平均退休金較2004年增加了1.8倍,“兒童信心資金”、初婚補助金、英雄母親補助金、低年級學生午餐補助等陸續發放。扣除通脹因素,蒙家庭月均實際收入2007年較2004年增長24.3%。人革黨基本兌現了上屆大選時對選民的各項承諾,樹立了言出必踐的良好形象。民眾普遍對人革黨進一步推進國家發展,改善社會民生抱有期待。
2、人革黨抓住了選前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并給予了積極回應,塑造了負責任政府的形象。一是民生問題。人革黨在競選綱領中提出,仍將堅定奉行中左執政理念,主張國家經濟發展成果應普惠民眾,將增加民眾收入、改善民生作為未來執政的重要任務。例如提出到2012年,將公務員工資和退休金再增加2倍,實施支持家庭和兒童計劃等。二是資源開發問題。近年來,“礦業興國”思路漸成蒙朝野共識,礦產資源開發問題成為政商界各方角力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盡管各政治力量均主張礦業開發收益應讓所有國民均享,但人革黨更為自信地向選民宣布,將通過開發戰略大礦向每個國民發放150萬圖格里克(1元人民幣約合170圖)的“祖國恩賜”,這對選民形成相當誘惑。三是平抑物價問題。蒙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經濟結構單一,外貿依存度較高(2007年為103%),國內市場易受外部環境影響。近一個時期以來,國際能源、糧食和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輸入型通脹和供給緊張兩大因素推動蒙物價大幅上揚(2007年蒙CPI上漲15.1%),民眾生活壓力驟然增加。人革黨政府出臺“穩定物價綱要”,并成立相應實施機制;積極尋求增加從俄羅斯等國進口石油和糧食等緊缺商品,減免有關商品關稅和增值稅,并發放進口補貼,增加國內市場供應;開展“第三次墾荒運動”,擬在三年內實現主要糧食產品國內自給;削減政府開支,抑制不合理需求;出臺面粉等主要糧食產品指導價,打擊哄抬物價等投機行為。這些措施收到了較好效果,得到了民眾認可。
3、人革黨在選前關鍵時期完成了內部整合,增強了內部凝聚力和對外競爭合力,改善了形象。這是其勝選的重要內因。人革黨曾一度受黨內派系矛盾激化,高官腐敗頻生,黨群、干群關系疏遠等影響,內部凝聚力銳減,民意支持率低迷。2007年10月,人革黨提前召開“25大”,選舉總書記巴雅爾出任黨主席,更新了黨的領導機構,照顧了各方訴求,平衡了各派利益,活躍了民主氣氛,彌合了黨內矛盾。巴雅爾牽頭重組內閣,將贏得大選作為首要目標,并承諾“若大選失利,則率領導層引咎辭職”。人革黨領導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進一步強化了其在黨內的權威及全黨凝聚力。該黨領導層在優先關注經濟和民生問題的同時,將改善黨的形象作為重要任務。譬如,同本黨內閣高官簽訂“道德協議”,以遏制官員腐敗;不迷信資歷,通過黨內多次自下而上的民主大討論,將在黨內和社會中認可度較高的黨員推舉為議員候選人。此外,巴雅爾作風務實,威望較高,形象良好,其個人影響也是人革黨勝選的重要因素。
暴力騷亂緣起
蒙選前社會形勢穩定,選舉投票工作也總體上有序、順利完成,但選后局勢卻急轉直下。7月1日,蒙大選結果尚未公布,烏蘭巴托就發生了大規模打砸搶燒暴力騷亂。騷亂制造者以抗議選舉不公為名,阻斷交通,焚毀汽車,強搶商店,企圖沖擊國家宮、警察局和銀行,向人革黨黨部和中央文化宮等大樓投擲石塊和汽油彈,致使有關建筑起火并嚴重損毀。抗議者還同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激烈沖撞。騷亂導致5人死亡,300多人受傷,財產損失尚無估算。蒙媒體稱,蒙自20世紀90年代民主化轉軌以來,首次發生如此嚴重的暴力騷亂。
騷亂發生后,蒙總統恩赫巴亞爾被迫宣布首都進入為期4天的緊急狀態,并動用軍警強制驅散抗議人群,對部分城區和設施實施戒嚴。蒙國家安全委員會和政府先后召開會議,在安委會下設立由重要閣員和強力部門首長組成的平息暴亂應急指揮部,并進行緊急專項撥款。由于蒙當局反應迅速,措施有力,事態很快得到控制和平息。
蒙暴力騷亂事件引起國內外各方高度關注。蒙走上議會選舉道路已16年,并歷經4次和平交權,緣何此次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嚴重事態?
首先,選舉爭議是直接誘因。盡管暴力騷亂的幕后推手尚未查清,包括民主黨在內的敗選政黨領袖均拒絕對事件承擔責任,但眾多評論認為,敗選政黨對騷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選前,人革、民主兩黨民意支持率曾一度膠著,且此次選舉實施大選區制,民主黨及其他小黨曾對選舉結果抱有較高期待。敗選政黨領導人及其支持者的心理落差和情緒宣泄是騷亂發生的重要誘因。民主黨多次宣稱,人革黨收買計票人員,“對選票動了手術”,要求重新計票;公民運動黨、共和黨等部分小黨領導人也指責選舉不公,要求重新大選。一些評論認為,也有敗選政黨通過示威,為今后分享執政權益提高要價的考慮。
其次,權、利之爭激化是根本原因。蒙自民主化轉型以來,政壇兩大力量雖有名義上的左右之分,但實質上均有“中間化”傾向,兩黨之爭多非理念差異,而權、利角逐和議題政治的特點明顯。近年來,隨著國際能礦資源供應緊張,蒙借資源富集而身價倍增,國外投資蜂擁而至,蒙經濟增長動力強勁,社會事業發展基礎雄厚,資源開發的主導權受政壇和商界各大利益集團覬覦垂涎。在未來一個時期,蒙執政的風險很小,作為的空間較大,執政的權、利具有前所未有的誘惑,政治角力也隨之激化。不少評論認為,蒙近年來《礦產法》修訂艱難,大礦開發無法施行,礦業領域屢屢成為媒體炒作的熱點和各方力量斗爭的焦點,其背后均有權、利之爭的因素。
第三。社會轉型是深層原因。雖然蒙被西方國家樹為民主化轉軌的“樣板”,但仍有不少人對此充滿質疑,蒙在客觀上也確實未能避免轉型國家所慣有的政局動蕩、經濟衰退、社會割裂等困境。近年來,受有利的外部環境影響,蒙經濟發展形勢向好,社會公正問題也受到各方關注,但發展成果仍未能被所有國民均享,社會階層分化加劇,基尼系數由1998年的0.35增加到2006年的0.38,減貧幅度與經濟增長相比明顯滯后(目前仍有約1/3民眾處于貧困線以下),社會矛盾持續累積。特別是隨著蒙民主多元化轉型迅速推進,民眾政治參與熱情高漲,利益集團對政治的興趣和影響增強,但民主體制機制和相關社會文化尚不成熟,街頭政治仍是民眾和各政治力量表達訴求的習慣性選擇。蒙社會轉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仍在深層次上對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發展產生著潛在影響。
此外,存在外部勢力在蒙助推“顏色革命”的可能。不少俄羅斯媒體認定,“俄鄰國又開始了一場‘顏色革命’”。俄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馬爾格洛夫稱,“蒙民主黨是在按照早已導演好的‘顏色革命’劇本行動,讓抗議選舉結果的浪潮推翻合法政府”。據媒體報道,暴亂人群是有組織的,有不少人是受雇傭而來的職業示威者、無業游民及醉漢等,他們從暴亂組織者那里拿到了100萬圖格里克的傭金,而俄媒體認為在蒙的一些西方人文基金可能對暴亂組織者提供了資助。
蒙選后形勢
盡管選舉爭議所致政治危機仍將在未來一個時期威脅蒙政治社會穩定,但蒙投票工作及選舉結果已受國內外各方多數認可,敗選政黨渲染的選舉不公未能得到普遍共鳴,個別議席的調整亦不致逆轉政壇勢力對比,加之人革黨盡擁執政資源,有控制極端事態的能力,有關選舉爭議的解決勢將從街頭暴力回歸體制之內。目前看,蒙選后形勢總體上體現三個特點:
1、二元政治更趨明顯,人革、民主兩黨之爭將成政壇主旋律,人革黨總體占優之勢將在未來一個時期得以保持,其他小黨進一步被邊緣化。人革黨已獲單獨組閣所需半數以上議席,主導政局之勢增強,巴雅爾在黨內和政壇影響進一步提升,從蒙“議會內閣制”特點分析,蒙選后政局可能進入“巴雅爾時代”。蒙部分媒體認為,民主黨競選失利之后,該黨內部派系矛盾和主導權之爭恐將激化。
2、蒙新政府在“多支點”外交框架中,同中、俄兩鄰合作的態勢可能進一步提升。盡管蒙新政府尚未出籠,但多數評論認為,巴雅爾主導的看守內閣主流班底可能順延。巴對中、俄兩大鄰國為蒙提供的發展優勢有客觀認識,對拓寬和深化同兩鄰的互利合作態度積極。中、俄與蒙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可能面臨新的機遇。
3、蒙泛民主主義和社會運動激進化的傾向恐將成為蒙發展的障礙和社會動蕩的根源。盡管議會斗爭早已成為蒙政治角力的主渠道,但此次暴力騷亂表明,街頭政治在蒙社會仍有很大市場。加之近年來蒙社會運動激進化傾向明顯,極端民族主義呈膨脹之勢,恐將對蒙內外發展形成一定挑戰。
(責任編輯: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