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友愛是當今世界主流執政黨加強社會建設的共識。各國執政黨大都順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公民社會的發展要求,把誠信友愛擺在執政理念的突出位置,努力構建和諧的人際環境。
各國主流政黨的誠信友愛觀
越來越多的執政黨認識到共同價值觀和道德行為規范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在堅持本黨意識形態基本點的同時,大多主張根據時代要求和本國特色調整執政理念,倡導真誠守信、團結互助、寬容仁愛的社會價值觀。
(一)共產黨堅持以集體主義為基本行為準則,倡導建立崇尚奉獻、互助互愛、團結友善、誠信相待的新型道德文明。強調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統籌兼顧、相得益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辯證統一。越南共產黨在十大政治報告中,把全民大團結和各民族互尊互助提升到戰略路線的高度,認為這是事業勝利的力量源泉和決定因素,主張發揚仁義與寬容的傳統,培育坦誠與互信的精神。
(二)保守主義政黨大都堅持自由、民主、人權、責任、團結等基本價值,重視傳統道德和宗教倫理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美國共和黨在布什上臺后提出要重建誠信道德,推行“溫情的保守主義”,建設“希望社會”提出“恢復華盛頓誠信和尊嚴”的口號,強調政府廉潔行政,擔負起“溫情濟世”的責任。德國基民盟堅持“基督教化的人格主義”,試圖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間找到“中間道路”,把精神塑造和社會和解合作作為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必然要素,鼓勵自我負責和團結互助。
(三)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以自由、公正、互助為核心價值觀,把實現社會團結作為建設理想社會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途徑。瑞典社民黨2001年黨綱強調互助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前提,認為“最佳社會”應建立在合作、關愛與尊重的基礎上,反對利己主義。英國工黨的“第三條道路”理論,主張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強調義務與權利相結合的“社區精神”,倡導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特別照顧。
(四)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政黨大多重視把民族傳統文化精髓與其他先進文明相結合,強調在整合社會利益的基礎上邁向誠信友愛。多種族國家的執政黨均倡導種族和解和民族團結,主張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實現異族間的寬容寬恕。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提出要塑造睦鄰相望、互助協作的人際關系,建設寬容的多元種族和諧社會。
外國執政黨促進社會誠信友愛的主要做法
(一)越來越多的執政黨把政府誠信建設作為構筑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前提,以廉政、勤政、良政為目標,大力推進行政倫理建設,提高本黨公信力。
1、加強政德立法,制訂黨政行為準則。共產黨普遍注意對黨員干部的道德約束,越共頒布黨員“19條不準”,老撾共產黨設“14條禁令”,古巴共產黨1996年頒布《國家干部道德法規》,規定“26條戒律”。文官制度較發達的國家重點突出公共倫理立法工作。如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協力推進政府誠信立法。1958年美通過《政府工作人員道德準則》,為所有政府官員和雇員制定了廣泛的道德規范。針對“水門事件”暴露的政府道德缺失,美1978年通過《政府道德法》。老布什執政期間促國會通過《政府行為道德改革法案》,形成了覆蓋行政、立法、司法三大系統的更嚴格的道德標準;1992年又頒布了操作性更強的《行政官員倫理指導標準》。
2、設立公共倫理機構,健全監管制度。一些黨在政務監督體系內建立突出倫理色彩的監管機制。美民主黨政府1979年增設政府倫理辦公室,負責總統屬下公務員涉及倫理道德方面的宏觀管理項目,構成了政府自律的重要內容。美民主黨政府同年還在聯邦政府12個最重要的部設立監察長辦事處,專管財政審查。美眾議院設有“行為規范委員會”和“道德委員會”,前者負責院內監督,后者則在監督政府廉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施行政務公開,加強與民眾互動。信息公開既是現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密切黨群政群關系、取信于民的有效辦法。目前有幾十個國家制定了政務公開的專門法。一些黨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如越共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建立起與人民直接接觸和對話的制度,經常聽取民眾的參政意見。古共完善信訪和信息員制度,搜集基層意見,隨時直接上報中央。
4、加強反腐立法與司法,營造清廉政風。一些執政黨認識到腐敗對黨的政治誠信的巨大殺傷力,紛紛重拳反腐。一些黨調整政府機構設置,設立擁有重權的反腐專門機構,如新加坡和印度設有中央直屬的反貪調查局,菲律賓和泰國有反貪委員會等。一些執政黨動員群眾力量打擊腐敗行為。古共設全國群眾舉報委員會,由主管黨務工作的政治局委員親自領導。一些執政黨推動立法機構加強懲治性反腐立法工作。俄、英、新等國均有專門的《反貪污法》,老撾共產黨頒布《反貪污腐敗條例》,越共頒布《預防、反對腐敗法》等。
(二)越來越多的執政黨依照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的本質要求,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信用管理制度建設,規范信用關系,懲治失信行為,推動全社會形成誠信經濟的共同觀念與行為準則。
1、健全信用立法。發達征信國家普遍已建立起相對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涉及信用信息征集、使用、監管等各領域。針對信用市場勃發卻又失范的嚴重問題,美民主和共和兩黨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相繼推動國會通過了一系列信用法律,分為信用管理法律、保護個人隱私法、規范征信機構收集政府信息的法律等三類,為美國特色的市場主導型社會信用體系奠定法律基礎。20世紀90年代起,西歐主要國家執政黨紛紛加快信用立法步伐,以個人信用信息征集與使用為例,英、意、西等制定了《數據保護法》,加強了對征信公正和隱私保護的規定。
2、完善信用行業管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主要通過立法及行政法令為信用管理提供執法框架,不設專門管理機構,強調信用行業的高度市場化自律,但官方仍有一定監管職能。針對大公司丑聞頻發暴露出的企業失信及信用評級缺陷,美共和黨政府2002年批準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強化了對公司管理層的誠信義務及信用責任機制的規定。2006年,美共和黨主導國會通過了《緩解少數信用評級機構壟斷市場》法案,意在增加信用評級市場競爭,同時給予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評級公司的新權力。以法、德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采用政府主導型信用模式,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由政府出資建立,直接作為中央銀行的一個部門。
3、改進失信懲罰機制。美、歐等設計失信懲罰機制時,著重從控制信用信息使用目的、范圍及信息類別人手,爭取既能充分披露負面信息,又不致給失信者造成過度傷害。如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區分了需要和不需要個人同意而記入信用報告的兩類信息,并對負面信息設定時效,超過時效的有害記錄即使本人同意也不得進入信用報告。
(三)越來越多的執政黨把公民道德教化作為塑造誠信友愛社會氛圍的基本措施,通過教育、討論、宣傳、實踐等多種手段,形成為大多數人認可的共同道德行為準則,在公民自覺踐行道德規范的過程中,自然地營造出誠信友善的社會正氣。
1、提升德育地位,明確核心價值目標。適應社會轉型需要,加強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社會倫理建設,是各國普遍趨勢。以法國為例,法國有重視公民品格教育的傳統,但在20世紀70年代,受自由主義影響,強調擺脫倫理灌輸的束縛,自由做出道德選擇,為此在1977年取消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教育課,導致美國文化長驅直入,社會問題嚴峻。社會黨20世紀80年代上臺后試圖扭轉法國道德水平滑坡的狀況,以青年教育為突破口,于1985年恢復了獨立的公民教育課。20世紀90年代末,法國中右翼執政后繼續推進道德教育改革,將培養有助于社會團結、有助于反對排斥行為的共同文化作為德育的核心內容。
2、探索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化環境。一些執政黨推進德育改革,把學校教育作為德育基地,突出互動教學、激發學生倫理思考能力;采取學科滲透的方法,讓所有學科均承擔起一定的德育功能;提倡情境教學,從學校環境布置人手營造促進學生品格發展的情境;豐富課外活動,培養道德實踐能力。一些執政黨重視強化家庭教育基礎,如日本自民黨在深化公民教育改革中強化家庭教育功能,視父母自覺教育為確立國民道德修養的源泉,把培養家庭中人與人基本信賴關系和給予孩子充分的愛作為家教的重點內容。一些執政黨重視促進社會德化氛圍的形成,如日本自民黨認為,作為生活場所的社區具有不可替代的“無意識的教育力”,鼓勵學校積極利用社區教育力量,政府資助改善社區教育條件,增進社區居民增進交流和團結。
(四)越來越多的執政黨把發揮政府管理能力和動員社會仁愛力量結合起來,共同扶助困難群體、弱勢種族,促使邊緣人群融入社會主流,在幫扶行動中踐行誠信友愛觀,以期彌合社會裂痕,形成互信互愛的團結社會。
1、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是政府主導的對特殊困難人群施行的維護基本生存權利的特殊補助和幫扶。針對新自由主義政策失誤造成的巨大貧困人群,拉美一些執政黨加強以扶貧為重點的社會救助。巴西勞工黨出臺“家庭救助計劃”、阿根廷正義黨轉行“中左”性質的改革,加大低保救濟力度。智利社會黨領導的中左翼民主聯盟2002年啟動扶貧攻堅的“智利團結計劃”,一改過去政府被動受理救助申請的做法,主動定期普查貧困人口,主動邀請赤貧家庭參加救助計劃,為每個家庭量身設計具體救助方案。一些黨把互助和自助相結合的理念運用到扶弱工作中,探索建立幫扶弱勢群體的長效機制。突尼斯憲盟設全國互助銀行、就業基金等機構,前者通過提供小額貸款及專門指導,引導困難群眾廣開財源,自助脫貧;后者負責培訓失業人員并指導其謀職。
2、促進種族和諧與宗教寬容,加強社會融合。一些執政黨立足本國多種族、多宗教共存的現實,努力探索多元社會運行規律,在憲法等法律中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言行,加大政府干預,尋找種族共榮的平衡點。以馬來西亞為例,巫統在20世紀70、80年代奉行維護馬來人特權為核心的民族政策,使馬來人經濟地位大幅提高、仇華心理漸低,但也招致華人及其他民族的不滿。20世紀90年代初,巫統制定了《2020年宏愿》,提出新的“國家發展政策”,強調各民族平等發展,“一視同仁”,頒布優惠政策促進馬華合營,在維護馬來文化和伊斯蘭教國教地位的同時,強調多元文化結合,倡導各族“一家親”,促進了各族和睦。
3、發展志愿性公益慈善事業,調動全社會奉獻愛心的積極性。公益慈善是指個人、群體或社會組織自愿向社會或受益人無償捐助錢物或提供志愿服務的行為,滿足著人們奉獻愛心、回饋社會的善念。一些執政黨注重保護、激發、規范個人或組織的公益善行。有的黨給予公益組織以政策優惠,或增加政府撥款,或實行減免稅優惠。有的黨直接從事慈善事業,以此發揮社會示范效應,如法國左右翼政黨都強調慈善事業是社會財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部分,和民間組織一起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有的黨重視調動宗教界的慈善意愿,如美共和黨提出信仰型社區倡議,保障宗教慈善組織同世俗慈善組織一樣有享受聯邦的平等資助,擴大了慈善事業的范圍。
幾點啟示
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是妥善處理國家、市場、公民社會關系的必然要求。外國執政黨的經驗及教訓,對我們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繼續加強行政道德建設,打造誠信、負責、透明政府。要健全政府誠信法規,明確政府機構間及政府與公眾間確保誠信的法律制度安排,加強行政程序的規范化和法制化。要營造以誠信為核心的行政文化氛圍,強化政府信用意識,探索政府信用考評的有效方法。要大力加強內外結合的監督體系,進一步提高決策透明,整合政黨、立法、司法、新聞、社團、公民個人等監督力量。要繼續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反腐斗爭長抓不懈。
(二)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守信獲利、失信受罰的機制。要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征信體系和信息數據庫,促進信用中介機構規范發展,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獎懲制度,適當給予信用好的企業和個人以優惠或優先權。
(三)繼續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要在全社會唱響誠信友愛的主旋律,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人心,牢固確立并根據時代變化對核心價值觀做出新詮釋。要建立更加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探索公民教育的多種方式和多種渠道,將說教、引導、啟發、討論結合起來,豐富道德實踐,進一步調動社區、家庭在道德建設中的積極性,加大支持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四)樹立現代公益精神,健全社會公益制度。要推動公益精神的現代化轉型,通過將現代公益意識納入道德教育與宣傳體系、融入企業和社區文化等手段,使志愿精神與社會責任意識深入人心,把愛國與愛社會統一起來。要實現公益制度的現代化轉變,加強對公益組織管理,制定促進和管理公益事業的專門法。要在公益組織中加強黨的基層建設,大力倡導黨員從事志愿活動,指導公益組織加強自律建設,使公益組織漸成政府實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得力助手。
(責任編輯: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