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股市長跌不止,市場各主要指數的下跌幅度都十分驚人,滬市綜指、深市綜指的下跌幅度分別為49.6%和46.33%(見下圖)。偏股類基金因此凈值損失幅度都很高,而在偏債類基金中,只要沾到了股票投資,都有一定幅度的凈值損失。
偏股類靠天吃飯
封閉式、股票型、指數型、偏股型、平衡型和特殊策略型6類偏股類基金,上半年平均凈值漲跌幅度分別為-4.64%、-35.69%、-44.82%、-35.74%、-30.54%和-24.50%。
封閉式表現分歧
封閉式基金只有7只凈值損失幅度不足30%,1只的凈值損失幅度超過了40%。創新型封基沒有整體表現出在控制風險方面的優勢。華安、華夏、富國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封基凈值損失相對較少。3只快到期的基金凈值損失相對較少。
股票型避險無作為
股票型基金只有16只凈值損失幅度不足30%,21只凈值損失幅度超過40%。東吳價值成長雙動力、華寶興業多策略、富蘭克林國海彈性市值、泰達荷銀成長、金鷹中小盤等基金的累計凈值損失幅度較少,其中有的基金是因為上半年一直能夠較好地控制風險,有的基金是因為某段時間內有突出的績效表現。
總體來看,股票型基金因為股票投資比例不能夠低于60%,加上很多基金前期對于股市走勢判斷失誤,沒有能夠適時調整好股票倉位,以致遭受到了較多的凈值損失。這說明股票型基金在規避系統性風險上作為有限。
大量新發行的基金在成立以后迅速跌破面值,部分基金的凈值損失幅度超過20%,讓大量新人市者又一次蒙受到了損失,更讓投資者深感很多基金公司要么是對于基礎市場的行情判斷有誤,要么就是為了營銷而營銷,過分看重了基金公司的利益,沒有充分考慮基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長遠利益。
指數型熊市別碰
在指數型基金中,銀華88、華夏中小板ETF的凈值損失幅度均不足40%,為此類基金中凈值損失幅度最少的兩只,其中的原因一只在于投資策略,一只在于市場定位。指數型基金只適合在牛市行情中進行投資這一特性,又一次在此次大調整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
偏股型讓人擔心
偏股型基金中,8只基金的凈值損失幅度低于30%,10只基金的凈值損失幅度高于40%。凈值損失較少的前5只基金是長城久恒、華夏紅利、友邦華泰積極成長、華夏藍籌核心、國投瑞銀景氣行業。
與股票型基金相比,偏股型基金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凈值損失幅度略高,表明很多基金公司對于偏股型基金的管理結果很讓市場擔心。相關基金公司在發行偏股型基金時,對此類基金的主要宣傳賣點就是倉位配置策略靈活,風險可以比股票型基金更低。但現實績效卻是另外一回事。
平衡型很難平衡
平衡型基金中,2只基金的凈值損失幅度低于20%,2只超過40%。其中華夏回報、博時平衡配置的凈值損失幅度分別只有16.56%和18.19%。其中,只有少數基金做到了比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有更加靈活的倉位配置,有相對更低的風險收益特征。
偏債類本色盡失
偏債型、債券型、中短債、保本型、貨幣市場5類偏債類基金,上半年平均凈值漲跌幅度分別為-20.41%、-1.41%、1.60%、-13.04%和1.49%。本來被市場寄予厚望的債券型基金沒有展現出應有的風采,原本默默無聞的貨幣市場基金依然在獨守著那份清幽。
偏債型風險放大
偏債型基金中,具體基金之間的績效表現差距很大,既有像申萬巴黎配置這樣凈值損失幅度只有8.94%的,也有凈值損失幅度高于10%、甚至20%的,還有一只高于30%的。更加靈活的股票資產配置本該是此類基金的靈魂,但有些基金過度沉迷于股票市場,造成了其凈值損失不亞于股票型基金,極度放大了此類基金的風險。
債券型沾股則損
債券型基金中,38只基金的凈值增長,2只基金的凈值持平,15只基金的凈值折損。凈值增長者,增長率不超過3%;凈值損失者,有2只凈值損失幅度高于10%,原因還是在于部分基金少量的股票投資拖累了業績。這表明,絕大部分資產在債券投資方面好不容易獲得的收益,會被其股票投資輕而易舉地吞噬掉。投資者一定要注意選擇債券型基金中風險較低、風控措施較為得力的品種。
保本型得難償失
保本型基金的損失狀況既可以看成是無所謂的,因為這類基金會讓原始投資者保證本金的安全,故獲得的收益無論如何下跌,都沒有關系;也以看成是有所謂的,因為本來看著到手的收益卻逐漸蒸發了。保本基金的贖回條款都非常苛刻,如果投資者因為顧忌到較高的贖回費用而不贖回,可謂得不償失。
貨幣型應該考慮
全體貨幣市場基金的凈值穩步增長,今年以來收益較好的基金有中信現金優勢、萬家貨幣、博時現金收益、海富通貨幣、華富貨幣等。今年以來的熊市行情中,沒有讓投資者遭受損失的基金類別之一還是貨幣市場基金,值得投資者認真考慮。
基金公司應該反思
2008年上半年相對績效表現較好的基金公司有華夏、博時、國海富蘭克林、金鷹、華安、華寶興業、嘉實、招商、工銀瑞信、銀華、信誠、泰達荷銀、交銀施羅德、華商、國投瑞銀,其中華夏、博時、國海富蘭克林、金鷹、華安、華寶興業、嘉實為去年至今一直表現較好的公司,華夏、博時、招商、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屬于旗下各類基金多數表現較好的公司。
基金熊市難有為
股市暴跌,偏股類基金都會有一定幅度的凈值損失,這個市場應該能夠理解。指數型基金的凈值損失幅度最高,也是由這類基金的基本特性所決定的。但這也說明,在基礎市場大跌深跌的背景下,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很多類型的基金擺脫不了“靠天收”的本質。
熊市更需投資者教育
在基金公司方面,搞投資者教育既不能夠只在牛市中進行,也不能夠只在發行新基金時進行。越是在目前市場陷入困境時,越需要基金公司加強與投資者溝通。與投資者溝通,或日投資者教育,不應該只是動員投資者買基金。前期在牛市行情中大講特講長期投資,現在不敢講長期投資,就集中精力講定期定額投資,仍不區分基礎市場行情背景、不區分基金類型,籠統地、盲目地動員基民們繼續投資。還有,基金公司一方面在降低股票投資倉位,一方面在發行股票型基金,而自己的員工都不積極地認購新基金。這些問題,也都應該引起基金公司認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