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富裕人口增長迅速,據統計顯示,這部分人群每年增長速度超過15%,總人數已達150萬以上。這其中有一部分人認為,高收入可以增強對自己對生活質量的信心,因此他們的保險保障并不充分,而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高先生
44歲,原在一家大型國企任中層干部。8年前辭職自主創業,創辦一家進出口公司。目前,企業運營良好,利潤豐厚。每年的純利潤在80萬元左右。因是私營企業,高先生將盈利中的70%投入到再生產中,剩余的部分用于家用。辭職前,高先生的單位曾給他辦過養老保險,但辭職后因忙于生意,一直沒有續保。在醫療方面,原單位沒有保險,實行報銷制度,因此,高先生辭職后無任何醫療保險。目前,高先生沒有其他任何保險。
高太太
40歲,外企中層管理人員,年收入10萬元。單位有四險一金。
女兒
12歲,小學6年級。參加北京“一老一小”醫保。
兒子
3歲,參加北京“一老一小”醫保。
資產狀況:
房產4套,一套用于自住,其余3套約合市值500萬元,現出租,租金每月大約有6000元,夫妻兩分別有1輛車,各種費用合計為每年5萬元,生活開支每年約10萬元,無負債。
保險問題
問題1:家庭資產相對來說比較豐厚,是否還需要購買商業保險?
問題2:如果想準備足夠的養老費用,用哪種方式來準備?
財務狀況分析
針對高先生的家庭狀況,理財師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作為一個家庭,在社會生活中所遭受的風險是來自方方面面的,面對風險,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是風險自留還是風險轉移?其實,不論人們是否擁有商業保險,都已經投保了,所不同的是,采取風險自留方法的人們是向自己的“錢包”投保,當風險發生時,用自己的積蓄和資產去應對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而采取風險轉移方法的人們是向保險公司投保,當風險發生時,用自力結合他力來應對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
影響人們擁有商業保險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們在什么情況下認為錢的價值更高?一個人是愿意在遭受損失后有更多的資金支持,還是愿意在沒有發生損失時擁有更多的資金?盡管人們希望在兩種情況下都有更多的資金,但為了能夠在損失發生時獲得額外的補償,人們必須在損失沒有發生時減少財富。大多數人愿意在損失沒有發生時放棄一些金錢用于支付保險費,以便風險來臨,能夠從保險公司獲得補償,原因是人們在遇到困難、遭受損失時,錢的價值更高。
從高先生家庭的現金流量表1可以看出,高先生家庭目前的結余比例為64%(年結余/收入總計),即高先生家每年的稅后收入有64%能節省下來。這說明高先生家庭控制支出的能力較強,同時累積資產的能力也較強。
東方人喜歡儲蓄,以備萬一情況不時之需,在沒有一個完善的醫療制度和養老制度的情況下,每個家庭和個人單獨地進行這樣的自我積累式保障,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高儲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消費和投資。通過投保商業保險,在發生風險時,由保險公司來支付相應的高額費用,就能保證人們自信地進行消費,享受沒有后顧之憂的現時美好生活。
保險保障建議
一個家庭周全保障的設計思路應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保障范圍要全面。應覆蓋安全、健康、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各個方面,大小風險都要覆蓋。第二,保障期限應長短結合、重點突出。因為家庭和個人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風險不同,對各類保險的需求程度也是不同的。第三,身前身后的資金安排要兼顧。對于家庭的經濟支柱而言,一旦風險發生,身前要使生活質量不受影響,身后能完成家庭責任。第四,費用預算應合理。一般保障型保險產品的預算應控制在年收入的10%~15%左右,理財及投資型保險產品的預算應控制在年收入的15%左右。家庭1年的總體保費支出以不超過家庭年收入的30%為宜。
根據這個原則,針對高先生的家庭財務狀況,具體的保險規劃如表2所示。
高先生
高先生是家庭主要的經濟支柱,對家庭經濟的貢獻占70%(24萬元/34萬元),且沒有社保,因此他的保障應重點針對意外、醫療及重大疾病風險,投保目的是彌補風險發生后的收入損失,完成對家庭其他成員的責任,以備一旦發生人身及健康風險,家庭的生活質量不受影響。而養老問題建議夫婦二人聯合準備。
針對以外風險 建議用消費型意外險種,同時附加醫療報銷及住院津貼保險,這樣組合的好處是保費低、保障額度高,同時還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家庭責任和保障需求調整保障額度。
意外險的需求測算假設高先生60歲退休,若因意外事故造成身體殘疾或身故,保障額度應為:高先生每年對家庭生活費的貢獻×剩余工作年限+子女教育費用=24萬元×16年+[30萬元(女兒教育費用預算)+49萬元(兒子教育費用預算)]×70%=440萬元
針對重大疾病風險 保障額度應等于醫療費用加未來5年的收入總額。為什么是5年?醫學上對重大疾病的統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5年生存率,這是指人們罹患重大疾病后的5年內最易舊病復發,死亡率高于常人。對于患者而言,這5年的主要任務就是治療和休養,無法象常人一樣正常工作,安全度過這5年后身故機率與健康人群沒有區別,視為痊愈。
重大疾病保險的需求=30萬元(一股情況下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24萬元(用于家用的年收入)×5年=150萬元
由于高先生沒有社保,退休后的醫療費用問題應重點考慮,建議用保險產品準備307/元的醫療基金,用于彌補非重大疾病住院發生的經濟損失。
高太太
高太太已有社保,但社保的保障特點是廣覆蓋、低保障,且對非工作期間的意外事故沒有保障。社保的醫療以報銷為主,但不能報銷自費藥,且有自付比例。同時對于藥費很高的重大疾病沒有賠償功能。因此高太太可適當補充意外險、重疾險和能報銷自費藥的健康險,保障重點應聯合高先生的養老需求投保養老險。如表3所示。原因是:第一,高先生沒有社保養老金,要通過商保來補充。而以高太太為被保險人,年繳保費會較少。第二,按照中國人壽命的一般規律,女性比男性的壽命長,高先生又比太太年長,因此一般情況下,女性在老年時會獨自生活相當長的一段相間,所以女性養老金的準備一定要充足。
保障額度測算:
意外險需求=10×(55-40)年+(30+49)×30%=69萬元
重大疾病險的需求=30+10×5年-17(社保最高報銷額度)=63萬元
高太太目前40歲,計劃55歲退休,那時高先生已59歲,也到退休年齡。假設費用增長率為3%,現在每年生活費用15萬元,假定退休后花費減少30%,人約為10萬元,那么15年后每年生活費用=10萬×(1+3%)15=15.58)/元,
假設55歲后投資回報率與費用增長率相等,則:退休后共需養老費用=15.58×25年=390)萬元
高先生的兩個子女
兩個子女已參加北京“一老一小”醫保,再分別補充30萬元重大疾病保險和5萬元醫療及意外保險即可。這是為了買個安心,同時教育金的準備一定要著手進行。
高先生夫婦養老費用的籌措
養老規劃屬于長期規劃。在高先生夫婦需要準備的養老金中,我們可以將其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基礎養老金,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基本問題,前面推算的390萬元就屬于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是保命錢,安全最重要,一定要用收益確定的渠道去準備。真正的基礎養老金應是持續的、穩定的、增長的、不可挪用的現金,具有安全、現金、月領的特性。能滿足上述特性的基礎養老金準備方式只有兩種:社保養老金和商保年金保險。養老金的另一部分叫品質養老金,是為養老生活錦上添花的資金,數額隨個人需求而定,這部分資金的準備,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考慮使用一些有一定風險,同時也會帶來更高收益的方式,比如股票、基金、以及投資連結保險等。
因高先生夫婦離退休只有15年,要準備充足的基礎養老金,只能在退休前多存一些。故而養老保險的保費稍稍超出預算。由此可知,養老保險越早準備越輕松。